新时代,新征程

2018-03-12 18:47周稽裘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十九大改革创新职业教育

周稽裘

【关键词】十九大;现代发展;改革创新;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15-03

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新的界定,这必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思考这个问题有两个方向。一是目标导向,十九大对我国未来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和愿景,我们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那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建设教育强国。二是问题导向。目前职教领域还有若干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无法前进。

现代化实际上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国是后发现代化类型的国家,在它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这句话有几层意思:一,中国的现代化是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二,中国革命必须紧密依靠人民大众,为了人民大众。三,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就是科学的。教育是整个中国新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那时候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担当首先是教育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我们逐步形成了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十三大开始提出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提高劳动者素质。邓小平同志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后来逐步形成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现在,我国正在走向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國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从生存需求走向了发展需求,要求教育从普及走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强国。

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这个三部曲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当前,教育强国的“强”有两个含义:一,“强”是动词,教育要强力支持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二,“强”是形容词,要实现与世界强国相应的高水平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提高民生水平”这部分里第一条就是讲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是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是阐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安排;“加快教育现代化”,这是发展的主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宗旨和评价标准,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这就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征程,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向往的教育新征程。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目标导向形成了我们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国的愿景:中国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主动参与、积极引领?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必然也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问题。当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技术都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自己在创造、创新中迸发出活力来,自觉地与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发展,共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中国是新技术革命的并跑者,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跑者位置,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主要原因就在于机制。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托起了教育现代化的平台。这是一种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整个教育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在这个平台上可实现教育的两种转型。第一,教育从原来的服务学龄人口(针对少数人的教育),转为面向全民大众。一是教育要服务每一个老百姓,二是学校教育要让每个孩子成功成才。即使是精英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完善的结构性布局。在“十三五”规划中,作为一种战略保障措施,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来支撑国家的重大建设:一是战略科学家,二是工程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三是优秀企业家人才,四就是高技能人才。蓝领人才同样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教育的第二种转型是从一次性的学历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主要体现在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多元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我们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让古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文智慧在我们手中变成现代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底线公平、机会公平,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质的公平,是一种结果的公平。只有让人人都能够成才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精神引领未来建设教育强国又一个重要的教育愿景目标。

现代化既是一个发展目标,更是一个历史进程,需要以更加务实的精神,一个一个地解决好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因而又形成了规划过程中又一个思维的策略,即问题导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充分问题是什么?不充分问题首先是教育质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按照教育基本规律已经启动并有所成效,但还需要继续解决的常态性问题,如课程、教学、实习、评价管理等,关键要落实,要脚踏实地地去精准完成。第二类是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问题,需要变革性地去解决。当前从服务国家战略角度看,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涉及三个突出方面。

一是“双创”人才的培养。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本质上是要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创新发展转型的6个方面,其中第6条说,要将只有少数专家搞的小众创新转向专家与群众互动的大众创新,要真正体现“面向人人,以人为本”。对职业教育来说,不论是示范的、骨干的职业院校还是普通的职业院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每个人都要去重视、都要去做的事情,是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

二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制造业作为国家实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设计到安装调试,都需要既会“机”又会“电”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将一个学科设置为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双专业”也不是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以项目教学为主要平台进行跨专业的融合式的教学设计,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新的改革创新发力点,育成新的教师组织编程方式和管理结构,集结新型教育力。endprint

三是“大国工匠”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大国工匠拥有的一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的特殊职业素养,是对操作实践中发生的复杂现象、规律的特殊敏感性和问题解决的才华,其表现的外在形式即“绝技”“绝活”,这种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何继承和培养?我们现今采用的许多教育方式与普通教育无二,都是对显性知识体系的研究和把握,解决不了这类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另外还有艺术、体育等具有较强技巧性、技能性专业学习中的内隐学习,也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如果清华北大能够培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那么能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院校的“清华北大”在哪里?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的经验直接移植到职业教育上。作为国家宝贵战略资源的高技能人才,他所具备的缄默型知识和内隐性学习方式,如何在当下科学的教育体系下得到传承,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目标。

建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以及它的实施途径,这才是职业教育提升质量、创新发展的命脉和关键,需要通过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和创新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美好需求的关键能力。

其次,不充分问题还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全要素水平和效率不高。目前的短板在于,第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不足,还存在一系列的配套问题、聚集问题,没有做到“集约式”发展。第二是基础能力的应用不足。最典型的表现如很多职校虽然配置了先进设备,但“没有用”“不会用”,教师不愿意去培训,不愿意去学习操作这些新的设备。资源配置了不少,但是利用的效率、为提高质量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得到优化。第三是管理能力不足,例如激励机制的设计不到位,现有的分配制度存在新的大锅饭问题,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职业教育的不可持续性。主要问题在于实际办学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偏差。一,有了对口升学,使得一些学校忘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办学目标。若是单纯追求升学,那普通高考的历史更长,制度更完善,需要职业教育升学干什么?职业教育正是因其不可替代性,才有存在的价值。二,在许多职业学校,教育只强调单纯的一次性学历教育,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没有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好好实施,与满足全民学习需求的目标相矛盾。比如在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养老体系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等方面,传统的、单一的办学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不平衡问题也有三个方面。第一,四个老问题:地区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校际不平衡,受教育人群保障水平不平衡。這是教育公平之路上的重大障碍。虽然已经解决了不少,但这些问题还长期存在,特别是城乡不平衡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才能解决好。

第二,体制改革的滞后跟发展新要求之间的不平衡。体制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支撑,这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核心措施。但是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一直存在,改革的滞后导致发展的缓慢。“十三五”规划提出国家建立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在教育部门体现为现代学徒制,在人社部门体现为企业学徒制。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相向而行,相互对接,搞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第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问题。职业教育新型的国际化道路如何走,需要统筹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国际化道路是跟外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结合。目前最成功的一个例子是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开设了一个国际职教园区,中国有很多企业进驻。土地、校舍由泰方提供,实训师傅、实习项目由中方企业提供,职业学校提供培训方案,三者结合,既解决“钱从哪里来”,又解决“人到哪里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思路要推进到职教国际化上去,既可使国家经济项目提高效率,又可以让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打造中国职教品牌。国际化一定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重视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利益共同体,推动发展共同体建设。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利益共同体才能成为发展共同体。endprint

猜你喜欢
十九大改革创新职业教育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