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路上的孔道

2018-03-12 19:02李雨霖
云南画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军火库马家远征军

李雨霖

云南称为板桥的地方很多,大体上形成的原因都是河上有一座木板搭成的桥,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地名。西汉时期,蜀身毒道繁盛一时,途经益州永昌郡时有一“梅花古渡”。传说中,有两个从内地到边疆做生意的商人丘梁玉和董胡子,两人在“梅花古渡”架板为桥,又以质优价廉的货物吸引四乡八邻的人们来此交易,从此板桥形成了集市,不仅辐射周边各地,还扼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这里为“板桥孔道”。至民国年间,板桥已成为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为迤西一大集市”。

春日的阳光低低地照射在保山坝子,满地迎风摇曳的油菜花为大地染上重重的色彩,我们所寻找的板桥镇就在这片碧云天、黄花地的中央。

800米长的青龙街,青石铺路,空街寂寥。无意间闯入这里的我们,被阳光拉成长长的斜影,跨过7.2米宽的街道,投到另一侧的斑驳的铺板上。张华琴老人坐在已经营了四五代人的“吴氏鞋店”的柜台后面,斜斜的阳光照着她苍老的身躯,但她依然有力地手持锤子,用力把一块块木梆子打进夹在两腿之间的鞋子里,很快,一双老式的千层底圆口布鞋在她的手中成型了。

青龙街上这样的老人很多,做鞋的、刻碑的、打马掌的、卖杂货的,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在他们身上,时光似乎已经停滞,但他们是青龙街的灵魂。不可想象的是,如果那些空阔的大屋里,没有了这些老人,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青龙街是板桥街的代称。乾隆以前,这里火灾频发,请相士看过以后,认为板桥的街道像一“火”字。于是全镇捐款,在街中段建魁阁,以断火源;又扎一条青龙,每年七月初七当街舞龙,以龙治火。說来也怪,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青龙街这一名称也就沿用了下来。过去青龙街十分繁华,各行“堂”“店”“号”“记”悬挂铺面,马帮商旅不绝于道;今天,这里仍是赶街的地方,往往水泄不通。商旅的发达,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其中顶有名的就是: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

万家是青龙街的第一大家族,有“万家半条街”之说。万家的特点是顶子多,就是做官的多,读书人多。万家祖庙得以保存,也是因为万家重视教育,解放前就把祖庙用来办学,历经各个时代的风雨一直完好无损。马家祖籍江西抚州,迁到板桥的第二代创办了“德兴号”,经营棉纱、棉布,往来于昆明和瓦城等地,很快就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青龙街的首富,被称为“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得自于清末民初的赵端——赵大老倌,他一生“性和平,好义举”,致力于公益事业,正因为这一件件义举,为赵大老倌赢得了名声,树起了牌子。

板桥真正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是因为抗战时期作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板桥的马王屯,解放前叫立煌营,就因为卫立煌将军在这里指挥了收复滇西的战役。板桥街北面两公里有一座光尊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是隆阳区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屋宇雄伟庄重,结构古朴典雅,集中了保山乃至整个滇西地区自元、明以来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寺里有一座翠微楼,当时中国远征军历次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远征军在板桥设了许多军火库,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刘家坡的军火库就被炸了,老人们说,田里、路上到处都是炸坏的枪炮。最大的军火库在光尊寺,日本飞机把寺周围炸得到处都是弹坑,但就是没有碰到寺庙一根毫毛,于是人们都说是寺里的菩萨显灵,用文刷把炸弹刷跑了。

板桥是一个滋生传说的地方,西庄寺是全国唯一供奉猪八戒的寺庙,西游记中的故事几乎原封不动地在这里世代相传。光尊寺则变成了“段平章家庙”,把发生于元末明初的“孔雀胆”的故事加诸于唐代寺庙。我们无法去考证这些传说的演变过程,但板桥是一个南来北往,文化汇聚交融的场所是毋庸置疑的,各种文化在这里嬗变,又变成了这里历代相传的往事,亦真亦假,总会生出几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火库马家远征军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徐思平的两次演讲对知识青年参加远征军的影响
捡柿子
大爆炸
现在流行男生欺负女生
中国远征军
俄罗斯军火库发生爆炸
老兵还原中国远征军真相
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