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能力”理论映照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018-03-12 19:25李丽洁
职教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思路理论

摘 要:全球化时代对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挑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提出了“全球化能力”理论,并从评判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全球意识四个维度建构“全球化能力”理论框架,目前已经建立全球学习联盟。无独有偶,UNESCO和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也在最近两年的报告和宣言中倡议各国关注全球化时代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文章结合“全球化能力”理论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不能再拘泥于本土化发展,应树立对学生全球化能力培养的思路和策略:目标应当指向具有持续性发展的复合型全球化能力人才;课程内容上应当有机整合,并优化职业课程结构和内容,调整不同模块课程比例;培养机制上应建立全球化系统机制,增加学生全球化经历。

关键词:“全球化能力”理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思路

作者简介:李丽洁(1971-),女,山东烟台人,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1-0163-04

20世纪70年代,全球通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共同生存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对之研究热潮涌现。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终身教授罗斯·温兹(Ruth Vinz)带领团队首先在教育学领域提出了“全球化能力”概念,继而构建了“全球化能力”框架的理论体系,并通过课例示范的形式进行引导,创办了“全球学习联盟(UGL)”进行推广。201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哥论比来大学举办的第二期“全球化能力”培训,并结合罗斯·温兹的“全球化能力”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成了新思路。

一、“全球化能力”理论的发展:从概念提出到框架建构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时代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挑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罗斯·温兹(Ruth Vinz)提出了“全球化能力”的概念,并在丰富其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化能力”框架。

(一)概念提出:“全球化能力”是“Global Capacity ”而非其他

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从世界变革和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全球化能力”概念进行界定。“全球化能力”(Global Capacity)这个概念中的“能力”一词最终选用了“Capacity”,是罗斯教授及其团队基于对“capacity”、“competence”、“ability”等词的词义对比和分析最终确定的。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之所以使用“Capacity”而非“Competence”或“Ability”,并非这三个词汇所包含的意义相互冲突,恰恰相反,在她看来,这三种能力都是“全球化能力”的构成,但“Competency”隐含着“标准”的含义,标准是可以测量的,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约束和限制;“Ability”表现的则是体力或脑力方面的本领或天赋的特长,可能会对学生后天各种潜能持续的发展关注不足;“Capability”表达的是一种已经掌握了的能力,对未来的开放性和发展性重视不够;而“Capacity”则表达了一种容纳和吸收的意义,反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不断地动态地丰富、增强,进取和学习,是一种后结构主义观点。基于这样的考虑,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选用了“Global Capacity”表達“全球化能力”这个概念。可以说,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最早形成的“全球化能力”的概念是一个笼统的想法,就是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全球化时代的综合能力。

(二)框架建构:“全球化能力”框架是“3C+1G”的有机组合

最近五年中,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及其团队对于“全球化能力”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建构起较为丰满的全球化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该团队所建构的全球化能力框架是一个开放和不断成长的脚手架。这个框架目前实现了两个层次的架构。第一层次是确定了全球化能力的四个关键要素,它们分别是:评判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全球意识能力。第二层次是对这四大关键要素各自下位的四个具体要素进行了追索。

在“全球化能力”框架第一层次中,四个关键因素按照以下逻辑顺序排列,第一个关键要素是评判能力(Critical Capacities),它指通过提高学生的全面批判认知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辨别与掌握信息能力的世界公民。第二个个关键要素是创造能力(Creative Capacities),这个能力能让学生跟随他们的好奇心去提问和想象,以给他们的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第三个关键要素是沟通能力(Communicative Capacities),它让学生养成观察、反思与合作的习惯,还能运用多模态的沟通方式,例如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手势,或几种方式的结合,去积极地开展全球化的交流。第四个关键要素,也是最高的能力,是全球意识能力(Global Capacities),这个能力让学生走出他们自身熟悉的社会环境,去理解距离他们遥远的现实世界,以便富有成效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中。第二层中,罗斯·温兹(Ruth Vinz)团队对以上四个关键要素进行了细化和提升。评判能力被按照其内在发展的逻辑细分为阐释、分析、综合和评估四个递进阶段。创造能力分为想象、提问、模拟和欣赏模糊观点;交往能力则由观察、反思、多模态沟通和战略性合作组成;全球化意识包括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展现全球意识、互文性思考和进行多维视角思考。

从图1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能力”框架中,如果从纵向看,评判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全球化意识这四个维度其实是朝着一个顺序发展的过程,是全球化能力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四个递进的发展阶段。从横向上看,这四个维度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渗透和支持。从这四个维度各自下位的四个组成要素中则看出,每个维度都具有内在发展性和空间延展性。当然,由于罗斯·温兹(Ruth Vinz)教授是一位语言学家,她所构建的“全球化能力”理论框架虽然不可避免的具有语言学的特点,但同时又跳离了学科或课程的界限,成为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endprint

罗斯·温兹教授带领团队于2012年在新加坡创建了全球学习联盟(Union of Global Learning, UGL)。该联盟由世界各地有优质表现的中学与知名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组成,目前已经扩大到澳大利亚、中国、丹麦、芬兰、中国香港、瑞典、美国、新加坡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联盟成员,“全球学习联盟”每两年召开一次高端会议,旨在探究21世纪全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16年的高端会议在新加坡华侨中学(HCI)举办,会议的主题是“教育学生为全球的明天”,探讨21世纪全球能力框架以及21世纪合作能力的测量与评估,分享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典型个案,交流对全球教育的研究。可以说,全球化能力的培养正在走向全球化。

二、本土反思:中国职教如何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

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正逐渐被重视,职教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能力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建设。这既要学习国际经验,也要立足本土特点,与全球化时代同行。

(一)职教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复合型职业能力的人才

首先,我国职教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避免表现出工具性,但“全球化理论”更强调职业人才的发展变化性。其次,我国职业教育较多地强调了职业的准备性,忽略了职业和从事职业人才的创新生成性。再者,我国职教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而对其作为“个体人”的价值和发展缺乏关注。整体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和具有相关职业技能和经验,而应当具有持续性发展的专业理念、持续性学习的能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提出的“全球化能力”框架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和持续生长的框架,它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仅就它的概念来讲,虽然目前哥大教师学院的Ruth教授从四个维度界定了“全球化能力”的概念,同时也有其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全球化能力”的理解,但全球化的趋势和态势在发展变化,这意味着“全球化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随势而长,是一个持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的内涵和结构也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发展。同理,职教培养的人才本身也要面临终身学习的过程,职教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复合型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

(二)培养内容:顺全球化时代之势,整合课程结构与内容

从课程结构看,我国各职业院校的课程通常由通识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以及选修课几个模块组成。专业实践课毋庸置疑占据重要位置。但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绝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者。我国职业教育中未被足够重视的通识课程,事实上为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基础。当然,对通识课程给予应有的重视也并非对专业实践课程轻视。从该课程功能看,专业实践课关乎的是“如何用”的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其重要程度也正被体现在被重视的程度上。但笔者认为,首先,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比例不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支撑和托底的作用,也最能反应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并对学生产生国际视野的影响。其次,专业实践课自身应当具备开放性、丰富性和更新性。所以從满足全球化时代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中应基于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发挥不同模块课程的功用,灵活调整不同模块课程的内容,合理设置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实践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比例。

(三)培养机制:建设开放性的全球化交流机制,增加学生全球化经历

全球化经历可分为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课程、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讲座或报告、参加全球化方面的会议并做报告等,后者主要包括与国外学生的各种课外交流、社会活动交往、参加全球化主题的表演等。”[2]吕林海等对南京大学、首尔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大学生的全球化经历和能力通过聚类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全球化经历的丰富程度与全球化能力的高低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2]

全球化经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直接的受益是,他们能接触到先进的职业发展理念和发达国家的职业发展趋向,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和实践场所,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间接的受益是,国外平等、自由、多样化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能够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了解中外职业教育的文化差异,启迪创新创业思维,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国际交流关系,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做铺垫。然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球化经历少之甚少。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修读全球化职业课程的机会几乎没有;国家缺乏对职业教育学生在全球化活动方面缺乏制度和资金上的保证,很少将职教学生送出去也不足以吸引国外学生来留学交流。

因此,如何为学生创建丰富而有深度的全球化活动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仁川宣言指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机构是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融资平台,该机构根据各个国家的需要和发展重点支持教育议程的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应一起协商,开发一套合适的全球协调机制。”[3]可以预见,从宏观层面看,全球协调机制如果得以建立,世界各国对全球化挑战的应对,无论在理念还是在行动方面必然会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从本土发展的层面看,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设面向全球化能力培养的协调机制,从而为职教人才的全球化培养提供制度支持和资金支撑。

(四)培养责任主体:学校、学院、教师共担其责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个系统性、长期性的与时俱进的工程,全球化背景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国家、社会、学校应该共同负起责任,但从成本和效益考虑,职业院校首先要有培养全球化人才的理念和措施。endprint

首先,学校、学院扮演连接学生与世界的桥梁的角色。2016年5月14日,经合组织(OECD)向在日本冈山仓敷市召开的七国集团教育部长会议提交《开放世界的全球竞争力》(Global Competency for Inclusive World)的报告,提出“学校越来越需要培养年轻人如何面对一个互联世界,在这个互联世界中,年轻人要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4]经合组织总干事教育政策特别顾问、教育委员会教育指标与教育分析部主任Andreas Schleicher,作为PISA的主要推动者,他指出“世界变得更加相互依存,学校需要让学生为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做好准备,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渊源的人一起工作,并欣赏不同的观点、视角和价值观;人们超越差异,建立信任,开展合作。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超越国界的事物的影响。”[5]从该报告可见,经合组织首先强调的是学校和学院在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方面的桥梁作用,这个桥梁决定着个人与全球化的世界是否能够连接,以何种方式连接,连接是否快捷和安全和可持续。

其次,教师是开展全球化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该群体的全球化教学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全球化能力的水平。2016年5月14-15日,七国集团(G7)发表了《仓敷宣言》(Kurashiki Declaration)。宣言指出,“在当今人员跨国流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教师本身掌握跨文化协作能力以及国际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应通过召集各国有识之士,协作培养能够基于国际化视角有效指导跨文化、跨宗教、跨语言儿童的教师人才。”[6]从宣言中可以看出,七国集团将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放在了教师身上,培养全球化人才从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教师开始。

参考文献:

[1]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Z].2016:151.

[2]吕林海,郑钟昊,龚放.大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和经历: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基于南京大学、首尔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问卷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102,106.

[3]UNESCO.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EB/OL].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56/245656E.pdf.2016-10-10.

[4]OECD.Global Competency for Inclusive World[EB/OL].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books.2016-10-01.

[5]OECD.Global Competency for Inclusive World[EB/OL].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books.2016-10-01.

[6]Group 7 .Information Center.G7 Kurashiki Education Ministers' Declaration[EB/OL].http://www.g8.utoronto.ca/education/education2016.html.

責任编辑 吴学仕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思路理论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乡贤网路”或是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理论与实际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