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城子

2018-03-12 20:17李雨霖
云南画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土司小村彝族

李雨霖

已是三月的一天。我站在这个云南大山中间的小村的一处屋顶上,支好脚架。清晨时弥漫一村的大雾,随着阳光的射入已经渐渐散去,层层叠叠的土筑房跃然眼前。屋檐边丛生的杂草还未绿,被阳光染成淡淡的明黄。远处的山上,有墨绿的松树,有绽放着粉红花瓣的桃树,山坡上不时闪现着成片的迎风摇曳的小白菊。

小村名城子,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境内,因全村布局似城堡而得名。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筑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最多的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筑房的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筑房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

村里人起得很早,炊烟袅袅时形成了极佳的景致,但阳光却躲在薄薄的雾中。很快,喧闹与嘈杂替代了清晨时的空山鸟语,整个小村显得是如此地活跃。早餐后的老人迈着悠缓的步子去向村口的老年协会,青年们或牵着牛、或赶着车、或挑着担开始劳作,妇女们担水、洗衣、织席,连片的屋顶上成了儿童嬉戏的场所。从村里的制高点向下望去,城子村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漫步城子,不知道是走在院心,还是走在屋顶。前一家的屋顶就是后一家的院心,土筑房层层相连,走完了这家到上面一家須得沿着梯子爬上去,到下一家呢,矮一点的可以一跃而下。每一家从中间的石阶而上进入正房再至楼上,然后通过楼上的小门上到屋顶,出于通风透光的需要,在屋顶上留出2米见方的空洞,上下有楼梯相衔,又可从平台进入另外一户人家,直至串遍全村人家。这种独特的村落形式,决定了村民们必须要和睦相处、友好团结才能生存下去。

果然,村里的治安极好,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不错,互相帮忙的情景随处可见,妇女之间许多活计大抵是在一起做的。要是没有这样的民风,在这里是很难生存的,邻家若是把楼梯抽了,大概连出门都成问题。村里人还极热情,中午时间走进哪家,都是要叫吃饭的,不好拒绝,我便说吃过了,最后拍了一天照片,搞得饥肠辘辘的。

到老年协会同闲暇的老人聊天,把城子村的历史了解了一些,这个和睦的小村却是起源于战争。城子村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区,最早的土筑房无疑为彝族先民建盖的。清朝初年,清政府为加强在云南的统治,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当时统治丘北、弥勒、泸西一带的土司知府从中枢镇(现今泸西县城)搬到城子村,昂贵土司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使这里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那时,寨子里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寨中住户多达1200多户,土筑房群落进可攻、退可守,清廷多次进剿都无功而返。传说昂贵土司有一匹飞马,用来驮盐到昆明贩卖,集聚了大量财富;还有一把飞刀,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到了雍正八年,昆明一个官员想出计策,到白沙坡切龙脉,杀飞马,破飞刀,最后才斩了昂土司。后来,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城子,逐步取代了彝族,一住就是三百年。村里现在已是汉族居多,问了一下,大多是江西人的后裔,祖上大多是雍正年间迁入的。

下午没怎么拍照,只饱饱晒够了太阳,看完了山明山暗。沉吟了半晌,何必再拍呢,我懒懒想着,收起了相机——在屋顶上或者院心里的草垛上躺下,黛色的山峦愈来愈暗了。望着城子村,我发觉,又是一天悄然度过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司小村彝族
小村的呼噜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小村之恋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Fort Besieged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