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脱贫路上“过关斩将”

2018-03-13 01:29陈代文
当代贵州 2018年49期
关键词:驻村贫困村贫困户

文_陈代文

铜仁市碧江区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学习、总结、提炼、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年9月成为全省首批脱贫退出的14个县(区)之一。

今年9月,铜仁市碧江区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成为全省首批脱贫退出的14个县(区)之一。

用好“五步工作法”,按照“76554”工作要求和“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探索总结出“三个机制、四个到位、四大举措、两个关口”工作经验,有效破解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精准扶贫四大难题……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有力地指导了碧江在脱贫攻坚路上过关斩将。

“三个机制”明确“扶持谁”

构建精准识别机制。按照“组评最穷、村级平衡、乡镇把关、区级统筹、群众公认”的原则和干部集中遍访等方式,切实摸清贫困人口规模分布、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情况,采用“一申请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方法,实行报、查、评、审、批“五级审核”链条式把关,逐户逐人比对信息,做到识别“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确保建档立卡对象精准。

构建“五人大走访”研判机制。明确贫困村县级领导(非贫困村“三支队伍”总负责人)带队,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起参与,会同所到村民组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及帮扶干部逐组逐户开展普遍大走访、大排查,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同步做好记录。

构建分类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统一印制“四卡合一”红绿公示牌(红牌代表未脱贫户、绿牌代表已脱贫户),详细记录贫困户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收入情况等内容,对脱贫户和未脱贫户实行分类管理。规范建立贫困户“一户一袋”及非贫困户“五类”重点人群“二级档案”,切实做到客观有的、系统录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五个一致”,确保脱贫轨迹清晰、脱贫成效真实。

“四个到位”明确“谁来扶”

组织保障到位。在区一级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区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在乡(镇、街道)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团;在贫困村成立了由县级领导担任团长、指挥长的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部。按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各级组织之间上下联动,层层推进。出台《碧江区整区脱贫摘帽实施方案》等3个主体文件,制定《碧江区脱贫攻坚“五改一化一维”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区直相关部门制定主管领域扶贫政策文件,形成“3+12+N”扶贫政策体系。

人员保障到位。实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定点包干和“54321”结对帮扶机制,29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7090户贫困户、包保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点人群。从区直部门选派292名优秀干部组建67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组织关系、工资关系转入所在乡(镇、街道),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住在乡村,专抓脱贫攻坚工作。

资金保障到位。2014年以来,整合涉农、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基金等资金55.2亿元,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格局。出台了《碧江区脱贫攻坚专项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做到“四不准一公开”,区纪委监委、乡(镇、街道)纪(工)委及村监会对资金使用情况全程监管。

问效保障到位。对全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拉网式督查,定人、定责、定时整改省、市、区脱贫攻坚督导反馈问题,逐项销号。年终绩效考核将脱贫攻坚工作权重提升至50%,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

铜仁市碧江区构建“五人大走访”研判机制,明确贫困村由县级领导带队,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参与,逐组逐户开展普遍大走访、大排查。图为作者(中)在贫困村开展走访排查工作。(铜仁市碧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大举措”明确“怎么扶”

兜住政策底线,保障生活有尊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四重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整合财政、民政、人社、教育、卫生健康、扶贫、工会、残联等部门民生资金和社会救助资金,为有效兜住底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尤其是特困家庭住房、就医、生活有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

织密社会网络,造血帮扶强内功。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深入实施就业扶贫,大力开发生态护林员、乡村护路员、环卫保洁员、小区巡防员等公益性岗位,加大金融扶贫、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贫力度,优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大力实施技能扶贫,扎实开展建筑、保安、家政、制鞋、烹饪等技能培训,确保城乡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就业技能。深入开展扶智助学活动,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列助学政策,通过教育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做优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将农村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组组通”道路、联户路硬化、污水治理、“五改一化一维”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旧颜换新貌。切实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天蓝、水清、地绿、气净”。

做强扶贫产业,念好群众致富经。引进武陵山国际汽车城二期、御诺羊乳业等21个重点项目,积极促进百丽鞋业、农夫山泉、好彩头等200余家企业投产达产,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扶贫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依托铁骑力士、五新农业等龙头企业,创新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百花渡田园综合体、坝黄农林科技产业园、瓦屋农旅一体等12个园区转型升级发展,鼓励和支持周边贫困户积极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经济”,实现稳定增收。

“两个关口”明确“怎么退”

严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认定关。结合实际制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退出认定碧江标准,即户年人均农民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家有油、米、肉等生活物资,有安全饮水等;家中常备四季换洗衣服、有棉被等;按照“应享尽享”原则,享受“五改一化一维”、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住房面积达标、安全有保障;贫困户享受医疗兜底,确保无一人因贫辍学,并享受国家不同级别的教育资助政策。

通过群众认可关。将群众认可度作为检验脱贫成效的重要标尺,切实做好讲明一个道理、算清一本账目、增强一份荣誉感“三个一”宣传工作,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增强群众感恩意识、提高群众满意度。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举措,碧江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458元增长至2017年的11463元,年均增长10.7%。贫困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减少,农村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

猜你喜欢
驻村贫困村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驻村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