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仇埰之传奇一生

2018-03-13 06:35邰旻
钟山风雨 2018年1期
关键词:词学金陵师范

邰旻

仇埰(1873—1945),字述庵,一字亮卿,南京人。著名教育家、词学家、书画家。光绪年间赴日本留学,入同盟会。归国后与伍仲文等人创办四区模范小学,历任学堂堂长、总办、学监等职。辛亥革命后创办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1927年卸任后,潜心词学研究。仇埰的一生,充满传奇。

求学生涯

仇家位于南京城南原郭家巷,时名仓园。仇埰出生在金陵书香世家,祖父、父亲皆学识渊博,堂叔仇继恒为清光绪丙戌年(1886)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精音律,善昆曲。父亲早逝,母亲毛氏严格教导,加之自身勤学苦读,仇埰于光绪五年(1879)考取秀才,随后补了廪生。他事母至孝,将每月所领廪膳悉数交给母亲。光绪甲辰年(1904)留学日本,进入宏文书院师范速成科学习。在国外学习期间,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国家正被列强包围,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学成归国后,仇埰投身教育事业,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与伍仲文等申请兴办学堂。他建议将全城分为四区,每区创办十所小学,学制上仿照日本,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取名为模范小学。

清宣统元年(1909)仇埰考取拔贡生,赴北京殿试。拔贡生的名额极少,殿试涉及文辞面广泛,且又重书法,但仇埰不负众望,顺利考取后被分配到浙江任候补知县。其母毛氏认为:“世将乱不宜仕,仕则弋名利,忘读书人本色。”身为孝子的仇埰挂冠而去,此后更加致力于办学教书。

投身教育事业

当时正值江宁府属师范筹办中,仇埰辞官回到南京,被任命为宁属师范学监,负责大小事务。辛亥革命后,黄炎培担任江苏省都督府教育司司长,主管全省教育。1912年2月,黄先生委托时任宁属师范学监的仇埰在南京筹办师范学校。

仇埰选门帘桥(钟山书院旧址,在今太平路太平巷对面一带)江南高等学堂旧址为校舍,创建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自己担任校长,学生以原宁属师范生为主。为适应当时教育现状,学校学制为两年,招收年龄较大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以教授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为主,目的在于速成。学校还设有附属小学,以便于师范生实习。考虑到学生就业问题,民国十年(1921)在附小设职业班,不升学者可直接就业。同年,为发展农村教育,创办栖霞乡村师范分校,在南郊小行设附小乡村分部。此外,学校配有巡回辅导人员,了解各地教学情况,及时改进办学工作。

仇埰在担任四师校长期间,尽职尽责,重视人才,培育人才,极大推动了南京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第一,考选学生严格。仇校长不但亲自审阅试卷,而且亲自面试,极为看重人品,认为品学兼优者方可为人师表。在录取学生时,从不徇私舞弊、降低标准。这在民国初年,确为开风气之先。第二,聘请名师来校任教。学校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所聘教师多为名流,如杨辑庵、刘封瑞、吴瞿安、胡翔东、王东培等,先后来校任教。第三,关心学生,提携后学。他不仅从任课教师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时常与学生谈心,循循善诱,从课业学习到为人处世,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唐圭璋幼年家境贫寒,孤独无依,生活艰难,但他特别爱好古典文学,十五岁时以南京市会考第一名考入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在校期间,校长仇埰不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还悉心指导他的古文作业,为其日后从事古典诗词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唐氏辑《词话丛编》《全宋词》时,曾请仇先生指教,仇埰云:“圭璋治学之勤,辑著之广,我不如也,千百年后,我将因圭璋而名。”唐氏对仇先生感念在心,曾作《南京近代教育家词家仇埰》一文回忆老师。第四,弥补中学美术科师资不足。1923年四师开设“艺术专修科”,但一时缺少骨干教师。仇校长不辞辛苦拜访名师,三次亲赴上海请来了李毅士先生。此外,谢公展、肖俊贤、薛珍、刘海粟等先后来校任教,促进了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仇埰在教学理论上也颇有见解。1915年校定《师范学校新教科书教授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参与编写《新体师范讲义》,笔耕不辍,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1925年,仇埰呈请辞职,1927年正式离开教育界,为金陵留下了满园桃李。

致力词学研究

1927年仇埰脱离教育界后,专治词学,成就颇高。闲赋在家,无俗务缠身,仇埰时常与石凌汉、孙濬源、王孝煃等诗词唱和,互相切磋。他治学严谨,重视格律和声韵,常为一字一词前往陈世宜之住所数次,与之商榷。1930年春,仇埰等人相约依王鹏运、朱祖谋《庚子秋词》,拈韵分咏,各抒胸臆。春去夏至,将所作辑为《仓庚词》,取《诗经·七月》“春阳载日,有鸣仓庚”之意。仇埰等人以《庚子秋词》为选调来源,表明“仓庚”唱和并非花前月下的文人消遣,而是以曲折之笔,抒黍离之悲,表達对当时局势的担忧。

1931年春,仇埰与石凌汉、孙濬源、王孝煃在南京结成“蓼辛词社”,时称“蓼辛四友”。(按,石凌汉,1872—1974,字云轩,号弢素,安徽婺源人,自号“淮水东边词人”,有《弢素遗稿》。孙濬源,1872—1939,字阆仙,号太狷,江苏江宁人,有《秋影庵词》。王孝煃,1874—1974,字东培,号寄沤,别署东培山人,江苏江宁人,有《红叶石馆诗词钞》。)此四人身处乱世,感念时事,时有咏歌。且住所相近,邮笺往还,只字相榷,互相督责,往往一日数函。后将集社所作之词编为《蓼辛词》刊印行世,取“习蓼之虫,忘其辛也”之意。该集一卷为联句之作,附外集一卷为唱和之作。夏仁虎评价:“弢素之词丽而则,述庵之词缜而栗,太狷之词嫮而涩,寄沤之词放而逸。拟诸花间,并为上乘,歌之井水,各擅胜场。”叶恭绰辑《广箧中词》曾选入数首,并加按语:“南都蓼辛社同人,严守声律,迥然成集,足示弥浮。”可见蓼辛词社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

1934年冬,廖恩焘、林鹍翔有意结社,便于志同道合的词友集中创作,仇埰大力支持。1935年如社于南京成立,先后入社者多达24人,有吴梅、陈世宜、汪东等后来驰名词坛之人。吴白匋在《金陵词坛盛会》中如是云:“当时南北词家参加者颇多(按:指上海沤社),廖、林两先生亦在其列,既相遇于南京,乃建议集同道友好,另立一社,月课一词,以镇朱氏宗风于不坠。”该词社创作目的在于继承晚清四家词学宗旨,力求内容雅正,构思追求“重、拙、大”。在三十年代的词坛,如社颇具影响力,《词学季刊》曾称:“南京原有如社,为诸词家之游宦或教授于京中者所组织,历时数载,迄未少衰。年来海内词流,四方流转,沪津各舍,嗣响无闻。惟金陵为人文荟萃之区,如社遂为仅存之硕果,并已刊有《如社词钞》云。”endprint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仇埰出亡武汉,再辗转广东、九龙,后避难于上海。夏敬观、廖恩焘诸老因沤社舍友零散,遂于1939年另立词社,名曰午社,相约月举一次。仇埰来上海后亦入午社,且積极参加集会,多次做东值课。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经历曲折艰难,仇埰此时的词作已脱离清丽明快的笔调,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忧患之愁与自身的漂泊之悲,陈世宜称“其词郁伊幽眇,口危苦而情依黯”。午社于1940年刊行《午社词》,收录160首词,仇埰与林葆恒并为题签。1942年仇埰、廖恩焘等人离开上海,前后持续近四年的午社解散。

1942年仇埰回宁,数十年来珍藏的书籍在战火中散失殆尽,遂以出世之志闭门读书,著成《鞠词》二卷。该词集上卷为“乱后近稿”,收录仇埰避乱后所作词77首,颇多寄怀、悼念之作,有国破家亡、身世飘零之感,如《十二时》即为追悼吴梅所作,其小序有言:“霜厓故于云南大姚,倚屯田调,悼之。”下卷为“乱前旧稿”,收录仇埰抗战避乱前所填词75首,以表达日常雅趣和生活感慨为主,反映了仇埰卸任四师校长之后的闲适心态。

除了结社唱和之外,仇埰的另一活动是辑录乡邦词学文献。金陵乃文人荟萃之地,历代才子留下了大量词作。金陵学者陈作霖编有《国朝金陵词钞》,收录清代金陵词人104人,词作1102篇。但该书存有缺漏,因而仇埰又编《金陵词钞续编》,补充词人108人,词作776篇。早在1927年仇埰卸任闲居在宁,已着手辑录《金陵词钞续编》,六七年间钞存四十余家。抗日流亡期间未携带此稿,遂毁于战火。1942年终返故乡,在林葆恒、叶恭绰二人的帮助下,终于1944年二度成稿。此外,仇埰还整理了妻子方蕙馨之祖母殷如琳的《碧华馆吟草》、岳父方传勋的《养云庐诗词草》和《江宁方氏遗稿》。

仇埰酷爱藏书与字画。抗战之前曾不惜重金购买明顾东桥《鞠吟卷》画卷真迹,卷首“鞠”二字出自文征明长子文彭之手,后仇埰亦以之为书斋名。鞠斋藏书逾万卷,四壁均列书橱,另有一室专门藏书。其子仇良钜曾有描述:“原先我父亲有间书房大约有五十多平米,四周都是书橱,另外还有一间专门藏书的房间更大,不但四周是书橱,当中还有二排书橱,可见藏书之多,因为我家不是大富之家专门考究收藏版本之最,而是为读书而藏书,其中也有一些善本、孤本和抄本。”仇氏藏书多以夹板或线布函套保护,并附上书签以便查阅。但可惜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鞠斋藏书损耗大半。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仇埰病逝于南京。其遗作《金陵词钞续编》由其子仇良钜送往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对此稿高度评价,并刊于《南京文献》第7号,1947年7月出版。1984年,良钜先生请唐圭璋、吴白匋先生为《鞠吟卷》又增新跋,后捐献给南京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武学沪)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学金陵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师范学人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