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的发展特征与儿童照料研究分析

2018-03-13 12:31荣士红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发展特征

摘 要: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参与和人际交往障碍(依恋障碍)。为此,文章在阐述孤残儿童依恋障碍原理、机制和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依恋理论在孤残儿童依恋障碍解决中的应用局限,探究儿童照料对缓解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的意义和实现策略。

关键词:孤残儿童;依恋障碍;发展特征;儿童照料

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25

作者简介:荣士红(1968—),女,辽宁阜新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一、孤残儿童的依恋障碍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的对象,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孤残儿童的自身发展和成长问题,也在努力治疗解决孤残儿童生理、心理等疾病,增强孤残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时期是一个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早期经验和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在这个时期,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由此导致儿童出现严重的负面自我意识和不健全的人格,诱发依恋障碍(个体难以形成的一种爱、持久、親密症状)。从依恋障碍的性质来看,依恋障碍自身包含两种逻辑概念,依恋是一种关系概念,是儿童在接触社会初期的一种经验,对减轻个人痛苦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障碍是根据儿童功能界定的一种临床表现,依恋障碍是一种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障碍。

二、孤残儿童发展特点研究

1.依恋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研究

依恋障碍的存在会对儿童发展造成社会功能障碍,伴随而来比较明显的是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依恋障碍的出现和儿童福利机构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在儿童福利机构和寄养家庭中,孤残儿童出现依恋障碍的可能性会增强,突出表现在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应用CBCL方法测查孤残儿童情绪障碍问题之后,笔者发现,依恋障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概率较高,福利机构和寄养家庭出现依恋障碍儿童的概率要比一般学校高,且伴随儿童在这些场所中生活时间的增多,依恋障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突出表现在儿童的品行障碍、多动障碍、情绪障碍、社交障碍等。CBCL诊断检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抑制型依恋障碍的性质和发病原因,即发现依恋障碍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在对社会关系的建立困难,害怕和不懂得怎样去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攻击行为。同时,依恋障碍儿童会伴随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在理解和解读抑制型依恋障碍的性质和发病原因的过程中,受照料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精准地确定依恋障碍儿童的发病时间,只能根据其表现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由此得出两种认识:①在福利机构的错误教育下,儿童往往缺乏来自于照料者的社会性刺激,在照料者的变动下往往很难实现对孤残儿童及时的、对应的互动照料,机构本身无法建立起对特定护理人员的依恋关系。②孤残儿童在福利院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在行为上所表现出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1]。

2.依恋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研究

依恋障碍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社会交流功能产生损害,使儿童的情绪、行为、发育受到不利影响。一些具有依恋障碍的收养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行为问题,比如RAD、ADHD、心理障碍、言行举止障碍等[2]。应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孤残儿童依恋障碍引发的社会性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具有依恋障碍的孤残儿童社会适应性水平较低,且大多数的儿童不适应也不喜欢社会福利机构的生活,在和同伴关系的处理上也表现出消极的特点。在对调查研究简单编码之后对儿童依恋障碍社会交往性问题做出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发现年龄、是否喜欢福利机构、是否拥有朋友是影响依恋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

三、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研究在儿童照料的应用

1.儿童照料实施及社会参与模型

第一,儿童照料实践政策模型。在对孤残儿童依恋障碍发展互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打造了适用于儿童照料的实践参与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根据下图发现,早期的机构、家庭互动缺乏是导致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的重要原因,在出现这种障碍的情况下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的参与度减少。积极的儿童照料实践和目标会确保儿童获取积极的发展成果,即儿童在互动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并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二,儿童照料实践中社会参与模型的应用。为了能够增强孤残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需要尽可能缩小儿童社会参与及其个人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差距,从而在儿童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互动关系。首先,减少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的集中化照顾,替代为其他形式的家庭照顾。在福利机构的照顾需要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增强儿童和“亲人”之间的互动,使儿童和成人之间形成一种发展型互动关系。其次,提升机构照料儿童人员的素质。在照料儿童的时候要改变以往的照料结构,提升照料者的个人素质。最后,创建孤残儿童参与社会的机会,拓展其活动范围,福利机构在照料儿童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儿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三,儿童照料政策中社会参与模型的应用。从政策、制度角度来看,儿童依恋障碍是因为儿童受照料不充足导致的后果,为此,在儿童照料政策角度上需要规范整个儿童照料模式。比如,针对家长照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依恋障碍的心理问题,相关人员就可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各种家庭照料方式的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照料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照料依恋异常发展和正常发展,而且还需要考虑外界其他因素对儿童照料的影响。儿童照料政策中对社会参与模型的应用需要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政策规范儿童福利机构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在孤残儿童安全照料活动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政策规范。第二,儿童福利机构照料人员的安排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要为照料人员提供必要的待遇和资源支持。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儿童福利机构照料专业资质标准。

2.依恋障碍发展研究在儿童照料政策中的应用

(1)依恋研究理论对儿童照料政策和实践的影响。在将依恋障碍发展研究在兒童照料政策中应用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依恋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①在孤残儿童成长的环境中照料关系对其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②依恋理论是在孤残儿童缺乏家庭关照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宽泛概念,也是一种假定的解释。孤残儿童被指定的依恋对象不一定必须是他的家人,还可以是其他照料者,照料者的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照料者能否为孤残儿童提供有益的安全保护。③依恋理论和一般亲密关系不同,依恋是为儿童提供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深刻影响儿童自身发展。④依恋理论为相关人员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一种概念方法,依恋质量差异深受依恋本身所能够提供安全感程度的影响。⑤依恋理论在后期研究中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在研究依恋关系问题上也开始从内部特点进行。

(2)依恋障碍对儿童照料实际和儿童照料政策的影响。适合应用在儿童照料的依恋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日间集体照料、住宿照料、家庭成员选择招标、依恋障碍治疗等。第一,在依恋障碍和医疗治疗上的问题。在以往,关于孤残儿童依恋障碍治疗研究的文献十分有限,相应地人们对依恋障碍认知也十分有限,关于依恋障碍治疗的研究方法类型多样,但是总体治疗研究的实效性较差,没有纠正孤残儿童的行为障碍,也没有帮助儿童建立基本的人际关系。第二,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病理机制研究。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依恋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为孤残儿童依恋障碍的干预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也为儿童依恋障碍干预作用和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支持。比如,从实践研究情况来看,家庭寄养女童存在的心理障碍要比机构照料的女童心理障碍水平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家庭寄养比起机构照料更能够让女童产生安全依恋的情感,在充分的安全依恋关系上能够有效预防女童的内化心理障碍。为此,在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上,政府部门需要积极鼓励家庭寄养,通过有效的家庭寄养来帮助依恋障碍女童获取一种安全依恋[3]。

3.依恋障碍在儿童照料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依恋障碍在儿童照料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目的不仅是矫正儿童的依恋障碍,更多的还是通过改善、提升儿童照料质量来有效预防儿童依恋障碍,促进儿童个人人格以及社会性的健全发展。结合儿童照料实践、政策参与模型,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干预儿童依恋障碍,需要实现对社会机构资源、能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照料,实现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互动、融合。

综上所述,文章基于儿童异常心理发展理论,在参考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儿童依恋障碍行为特点、行为类型、依恋障碍的病理机制、发展模型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照料实践和政策应用途径,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 妍.儿童依恋障碍:诱因、预防与矫治[J].幼儿教育,2009(15):45-49.

[2]卢树平,何培寿.情暖孤残儿童[J].社会福利,2016(7).

[3]陈 烨.沙盘游戏在孤残儿童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中的运用——基于一名孤残儿童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的个案研究及干预治疗[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版),2015(15):119.

猜你喜欢
发展特征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
山西油画发展的特征探究
广东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特征分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现代智库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