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生态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

2018-03-13 12:31周茜魏铮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周茜 魏铮

摘 要:“课堂生态”是由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文章针对高职院校课堂生态,以中级德语课堂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对构建高职院校自然、和谐、健康课堂生态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级德语课堂;“课堂生态”;教室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简介:周 茜(1990—),女, 江苏常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德国文学、中德跨文化交际。

一、生态发展背景

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态学的独特思想和观点在许多领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和观点探究教学、课堂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突破。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转站,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以中级德语课堂为例,探究“课堂生态”状况,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自然、和谐、健康课堂生态的对策。

二、“课堂生态”

“生态”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给了其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生物与环境,彼此相互依存,生物和环境以一定关系为纽带形成有机的整体。这里提及的“课堂生态学”即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去审视课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课堂,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构建和管理课堂。“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在课堂生态中,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与课堂环境(课堂物质环境与课堂人文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联系,它们共同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由此可以得出“课堂生态”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环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级德语课堂2015~2018级学生,共四个班。本调查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问卷的设计主要从“课堂生态”四个维度进行,即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课堂物质环境和课堂人文环境,通过10个指标,调查问卷进行设计。课堂教师主体包含两个指标:教师的观念和积极性。课堂学生主体包含两个指标:自卑感和学习态度。课堂物质环境包含三个指标:①课堂自然环境——空气、光照、湿度、温度、声音、气味、教室墙面颜色等;②教学工具——多媒体、网络等;③班级的规模。课堂人文环境包含三个指标:①师生关系;②生生关系;③班级风貌。四个维度分别依据其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赋予其一定的权重,课堂生态状况等于其相加之和。最后回收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中级德语“课堂生态”研究结果及分析

运用SPSS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建立回归方程:课堂生态状况=0.394×教师主体+0.389×学生主体+0.195×物质环境+0.243×人文环境,公式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均为标准分数,从公式可以看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都明显地影响着课堂生态环境,且呈现积极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物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得分来预测课堂生态状况得分。通过分析117份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课堂生态总分均值为86.55。虽然均值分数达到良好,但其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见下图)。

1.教师主体

61.54%的学生对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表示满意,但满意度较低。74.3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够与时俱进,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认可。但在教师职业积极性方面仍有31.62%的学生认为较低,教师在这方面需要自我加强,提高自己对职业的认同感,激发职业积极性。33.33%的學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满意,60%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课堂语言表达和授课的条理性表示满意,这些表现都有其原因:①随着高校管理越来越严格,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对于自我的提升有所懈怠。②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投入力度不足,教师缺乏学习交流的机会,这使得教师的知识不能够及时获得更新,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

2.学生主体

学生主体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只有5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同样的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愿方面只有47.86%的学生显示出较高的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两点: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处于弱势,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显示出较强的自卑感。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十分迷茫,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吸收的内容较少,随之带来的是自我的否定,以及对课程提不起兴趣。

3.环境

(1)课堂物质环境。“课堂生态”物质环境主要是由自然因子(空气、光照、温度、湿度、颜色、声音、气味)和设施因子(桌椅、教学设备等)构成,这两个因子是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调查问卷显示,只有52.14%的学生认为教室的物质环境(空气、光照、温度、湿度、颜色、声音、气味等)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感到舒适,50.4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较为多样化。原因主要是:第一,高职院校的建筑在设计时,考虑较多的是整体的质量和外观,对室内的空气、光照、温度、湿度、颜色、声音、气味等考虑较少。第二,高职院校对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虽然有一定数目的教学工具,但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课堂人文环境。课堂人文环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舆论导向等,主要是为了协调课堂的师生关系,规范师生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推进课堂健康发展。根据本次调查问卷65.81%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经常交流沟通,65.81%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关系较好,65.81%的学生认为班级整体风貌较为积极向上。这三个数据处于及格线的边缘,证明课堂的人文环境不佳,师生缺乏积极的交流,同学之间关系不是十分融洽,班级没有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教师课堂的情感管理较差,师生关系较为紧张。大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授方式,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围绕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进行。第二,学生越来越个性化,他们十分注重个人的感受,难免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第三,班级整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班级内学生个人主义盛行,而忘记了传统的集体主义。

五、构建自然、和谐、健康的课堂生态

1.完善对教师的培养,构建高质量师资的课堂

教师主体作为“课堂生态”的主体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生态”的状况。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地学习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状态。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相关的访学、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来更好地完成课堂的教学,夯实教学的基础。同时专业内部应积极组织相关的教学交流活动,增进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最后教师自身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值得学生们学习,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2.发挥学生积极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主体作为“课堂生态”的另一主体,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更多的情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优质的课堂应是思考的课堂,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问题的机会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3.优化教室环境,构建环境舒适的课堂

舒适的物质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语种课堂一般都是小班化的教学,在班级人数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座位编排上,教师也可以采用德语课堂常用的“马蹄形”和“圆形”课桌的排列方式。在教室布置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室张贴与德语或者德国相关的图片,包括展示学生的一些优秀作业,以此来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最后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4.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构建团结互助的课堂

班级文化是一个集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的舆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习惯的积淀。同学之间是否团结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多组织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在班级里营造轻松、和谐、互助的氛围,促使班级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从而更加信任彼此。课堂中布置的任务,教师可以交给小组完成,小组成员的设置可以是流动性的,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具有小组荣誉感。班委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和进步。最后,学生也应该多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会合理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田慧生.教学论丛书 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屈智勇.國外课堂环境研究的发展概况[J].外国教育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