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市场就业竞争力探讨

2018-03-14 21:59陆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

陆斐

内容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就业需要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市场就业竞争力进行深入地探讨,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办学模式,增强毕业生在市场就业上的自信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市场就业 竞争力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巨大地转变,也就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社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历程极其艰难。在此过程中,转型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的转变。在每个领域的转变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现在回想起来,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与总结。在政治的体制变革中,剔除了传统的一些官本位思想,国家政治体制得到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上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市场为导向,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基本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文化的多样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人们的认可,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生存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推向世界,为传播中国经验做出应有的贡献。思想不断得到解放,人们不再为改革开放得失的选取中产生纠结,其中也包括了教育领域的转变,人们经历了从传统私塾、经文教育转向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经过了最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更是推动了中国各个领域与国际积极接轨。在这样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市场,也包括海外的就业市场。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更是国际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学生的海外实习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高校国际化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对于其它不同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显得更为严峻。因此,处理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市场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各种关系,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时所受的教育程度和工作经历,也根据各地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处于各层次的毕业生可以在全国或者是世界各地参与求职、就业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就业机会的转变使语言形成的市场竞争力

与其它国家一样,就业机会的选择不仅只停留在国内,同时也要参与到国际就业市场竞争。而任何国家的就业市场对人才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的国内通用语和国际通用语的要求,形成了一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目的。当今的中国社会,汉语是国内通用语,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只要掌握了汉语,不论你走到哪个地方,到哪个民族,双方都能较为流畅地进行交流。汉语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回族、满族的母语,其它少数民族也把汉语作为学校的教学语言,汉语文已经成为中国人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中国智慧也得到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认同,中国模式得到其它国家的采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汉语热席卷世界各国。因此,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成为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掌握汉语能力的高低也就成为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和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语言工具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市场要求劳动者所具备的竞争能力,除了必须具备的学历证明之外,还必须考虑劳动者的所掌握的就业语言能力以及劳动力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语言能力,因为这是毕业生离开校园后在工作中进行交流和开展业务的基本条件。

我国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进入就业市场上参与就业竞争,影响这种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掌握国内通用语则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或新升本的院校(如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云南等),他们在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时,必须结合实际,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合理加强汉语知识的教学。有些高校则以传统的方式建成和发展了两套平行的语言教学体系(民族语言和汉语)。多年以来,在高校中也会存在民族语课程的设置,包括对当地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这种用民族文化、语言对教学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有助于当地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上个世纪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就业不是大学生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就业岗位是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也就是国家统一安排就业,在这种形势下,并不存在语言给就业带来的压力,也就是讲民族语和讲汉语在就业市场上不存在就业竞争的问题,各机关单位和企业只管接收规划好的毕业生就行了,因此更谈不上国际竞争。但是随着近三十年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原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安置已经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替代,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发生改变,汉语变得更为重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汉语能力必须不同于其它专业。他们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在就业市场上普遍要求用汉语来表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工具性语言方面的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不会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下,则公开展现在市场竞争中并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衡量和调节。

二.文化素养形成的就业竞争力

在社会市场就业的实际过程中,特别是今天已经非常完善的就业体制下,有两个非常实际、可操作的指标有助于分析和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这里我们先讨论第一个指标:就业市场在雇佣劳动力时对求职者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能力的要求。

(1)一般性的文化素养掌握能力。我们知道,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需要能够掌握的文化知识层面是不同的,它与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太大的需求,甚至说没有必要的相应的文化素养能力,只要掌握一般性的文化知识能力就行了。一方面,如果一个员工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能力,不管是国家层面的还是地方性的知识,一个公司或一个旅店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正常运作的。另一方面,即使在幾乎没有科技水平含量的传统服务业,就不需要员工必须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因为不需要特殊的文化知识要求,所以也不会制约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

(2)企业内部的传统或专业性文化知识能力。在社会分工不断发达创新和复杂多样化的现代社会里,在劳动力市场中需求不同层次的不仅有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企业传统文化基因得到不断地传承,从而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需要掌握更高的文化素养,劳动者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后才能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并在企业上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基因得到更好地传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不仅局限于国内,更是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因为它的服务对象也包括了境外,跨国专业必须掌握相应的文化素养。

以这个指标来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力,一般只能够在层次较低的行业进行一次性就业;如果能够掌握简单的文化知识,也包括地方性知识,就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行业进行就业;如果熟练掌握国内外的文化知识能力,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内部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多国企或外企里就业。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他们所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文化方面的知识与市场上需求应得到相应的匹配。当他们拿到毕业文凭时,他们就应在各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文化素养方面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当我们在评价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体系时,就不能只关注他们的语言和专业的文化知识,更是在文化素养上进行考核衡量。如果忽视了这一教育指标,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可作为就业分析的基础信息。

考虑到现实社会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只重视语言能力要求,更在文化素养方面进行设置,相应的文化素养已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根据从事具体工作的环境和性质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必须用汉语掌握专业知识外,也很有必要掌握一门外语,更要多层次地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根据大量的社会就业调查和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字来看,文化素养能力偏低,已经成为他们在实现就业中的一个制约条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文化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三.受教育结构的选择成为后滞就业的竞争力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本国人才的总体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培养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才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换句话说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居于第一个层次,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居于第二层次是不同国民学校的总体规划则,它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第一层次的总体要求来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策划并实施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而对于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并进行的合理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设置所要的达到的预期结果,这是教育目的的第三个层次。在全球“汉语热”的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定位,如何加强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成为专业建设发展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和课程设置是不清晰的,也没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学校课程设置是有所差别的。但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汉语,也包括外语类的课程,这是居于第一个教学层次而设置的。二是文化、文学类的课程设置。三是其它相关课程的设置,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现代市场就业的需要,通过市场用人单位的反馈来调整课程设置之间的比例,使它达到合理的设置,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结构对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所受教育结构不合理对他们在就业后形成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结构选择的不清晰使他们在进行就业时形成的后滞就业竞争力。换句话说,也就是受教育结构不适合当前的市场就业需求。因此,受教育结构的选择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变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受教育结构能够使他们在就业市场较好地进行就业选择,否则会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产生迷惑,当他们面对就业困难时会显得无所适从。而这种受教育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则体现为教学过程的互动,如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比如说在学期初或者是一节课之前,老师预设的目标是需要学生达到的。

高等教育的结构研究从二战后开始发端,并随着教育实践而逐渐深入,进而新世纪以来更加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其它专业不同,我们不仅研究它的教育结构,还要认真地研究这个专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發展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时所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毕业后在国内外就业市场的选择影响深远,造成不同程度的就业竞争力,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结构,不仅影响学生的未来求职,而且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与地位。因此,我们应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身出发,思考到它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出相应地对策,否则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要重视教育质量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来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竞争力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结果排名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
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中国城市竞争力最新排名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研究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