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2018-03-14 22:06孙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

孙洁

内容摘要: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受到了越发广泛的关注,网络时代特征持续凸显,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产生的负面影响出发,就如何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汉语言文化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年,我国的网民数量超过了6.88亿,换言之,接近50%的中国人已经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了网络的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更是已经与网络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互联网的存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良影响,以网络语言为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导致了其文化素养的下降。对此,高校应该重视对于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影响

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发展并行,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与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自身的时间消耗在网络世界,可以是学习工作,也可以是休闲娱乐,在网络环境下,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由于监管的缺失,导致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低俗内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具体来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母语应用能力低下

在网络中,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将自身的文章自由上传,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监管的缺失则导致了文章内容的良莠不齐,不仅错字病句数不胜数,暴力、色情、低俗的文章也是大肆泛滥,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于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大量以字母、谐音、数字等代替语言文字的现象,如“520(我爱你)”、“MM(美眉)”、“PMP(拍马屁)”等,甚至为了追求新奇,部分网民故意曲解词语的意义和内涵,或者利用同音错别字,如代表了“白领+骨干+精英”的“白骨精”,所谓的“善良”成了“善变没天良”,“公举(公主)”、“酱紫(这样子)”、“石乐志(失了智)”等,这些不规范用词和错别字的大量普及,对于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导致其词语应用混乱,“说起话来满嘴网语,写起文章错字连篇”。

1.2文化素养提升困难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并非单纯的语文学习。五千年的积淀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和谐、求雅、尚礼的文化传统,提升汉语言文化素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更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本身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网民能够匿名发表自身的观点,虽然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开拓视野,从更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也导致网络中低俗语言充斥,暴力、色情等內容随处可见,如“脑残、傻逼、然并卵”等,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汉语言文化的美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人们的文化品位。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获取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也因此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将自身时间消耗在网络上,即使阅读,也会选择电子书,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成为了大学生的最爱,而一些传统经典则无人问津。

2.网络时代如何提升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

从上述分析可知,网络时代对于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对于汉语学习以及文化素养提升产生了阻碍。对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2.1做好引导工作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其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表达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从这一特点出发,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确保其能够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2.1.1强调语言规范化

语言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工具,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规范性,才能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网络用语千奇百怪,多是网民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生生造就,存在着胡乱拼凑、不伦不类的现象,无视了汉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汉语言文化的正确认知,甚至妨碍了人们的正常交流。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工作,强调语言的规范性,确保大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母语,做好汉语言文化的传承。

2.1.2关注语言文化精髓

汉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也是汉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统文化中,提倡礼让,强调文明,关注和谐,与之相比,现今网络环境中恶俗语言大肆流行的现象更多地反映出人们内心及精神的空虚。必须认识到,恶搞并不能与创新等同,低俗更不是幽默,语言形象作为表达个人形象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2.2强化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便利性,帮助人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推动了资源的高度共享。当代大学生本身思想活跃,对于新知识的渴望使得其不再单纯地从课堂教学中汲取知识,而是以网络为媒介,实现自主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平等意识越发增强,大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强化。

2.2.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摒弃传统“师道尊严”的想法,构建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心,将自身定位为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学生为主体,做好课堂组织,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和鼓励,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强调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保证教学效果良好。

2.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信息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提升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集结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也推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高校教师的角度,应该正确看待互联网,通过信息提取、数据挖掘等,将一些具备优美语言、丰富文化内涵,能够带给人启迪的文学作品引入到课堂中,也可以将诸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等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电视节目,以及类似的网络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学习热情,使得其可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3重视课外教育

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大学教师不仅应该强调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课外教育。一方面,应该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鼓励学生以网络资源为依托进行自主学习。考虑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认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或者汉语言文化学习平台,配合微课、慕课等形式,引导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成语大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使得其能够更加深切的认识到汉语文化的魅力所在。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大学生汉语言文化素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大学教师的角度,应该及时更新认识,做到与时俱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化素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大学生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网络时代
大学生就业趋势
网络时代的出租车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时代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