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试题变动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2018-03-14 23:53马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考教学

马琴

内容摘要:近三年来,高考文言文试题考察内容范围扩大,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教师只有了解了高考文言文试卷特点,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试题 教学

文言文阅读题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要查考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入,高考逐步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力度。近4年来,文言文试题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

一.高考试卷文言文部分结构变化及特点

从2014年开始,全国Ⅰ、Ⅱ卷文言文试题有了大的变动,把客观题中对传主某方面特性概括的考查改为古文断句题。2015年全国Ⅰ、Ⅱ卷文言文试题把客观题中的实词考查改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2016年和2017年全国Ⅰ、Ⅱ、Ⅲ卷文言文题型形式稳定,与2015年题型形式一致。

笔者对近5年文言文试卷进行比照分析后,发现高考文言文试卷有以下特点:

1.选材上体现浅易性

全国卷文言文高考题所选文段大多以宋明两代人物传记为主,也有《北史》、《旧唐书》、《后汉书》等史传体散文。这类材料行文的共同点在于记述人物的生平和经历,先交代人物的籍贯、出身、品行,再介绍其仕途之经历,为官期间之成就,如何造福于一方,最后交代此人身后之评价等等。

2.题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

近3年考察具体题型内容安排为:试卷第10题,文言断句选择题,全国卷连续考了4年,选项设置上采用一贯做法,四项中其中两项只有一处不同,只要根据文章前后内容理解大意,然后利用句中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运用排除法来断句。第11题,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是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第12题,对文中信息的概括分析选择题,命题形式未变,历年考试中,这道题的规律性很强:四个选项是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选择传主的代表性事件或体现的思想品质逐层设题,从全国卷命题特点看,本题设错角度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错位、人物性格品质分析不当、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第13题,文言翻译主观题,仍侧重点考察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在翻译时字字落实,文句通顺。

3.内容上扩大了考察知识面

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来看,高考文言文题型结构考察知识面加大,虽仍偏向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但文言文断句题和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增加,扩大了文言文考察知识面。断句题的考察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文言字词翻译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语法习惯。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讲解,要求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关于古代官职官制、礼仪、称呼、风俗、节令和科举考试等相关知识。与之前相比,试题考察范围更全面、更科学,更好地考查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水平的高低。

二.高考改革对文言文教学的影响

高考试卷结构及考察题型内容的变化,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是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一线老师认为,对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学习,只要求学生记忆即可,这实际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背诵任务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让许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浅层次。笔者认为,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变化的高考要求,使得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把将高考和教材衔接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做改变:

1.重视拓展延伸,补充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改革的新要求下,教学不能再只重视字词翻译,而要将高考与教材相结合,真正把古代文化传统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加入“从荆轲和燕太子丹的对话中学习古代称谓礼仪之尊称和谦称”;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拓展延伸“古代爵位简介”;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增加“从宴请礼仪的座次来看刘邦和项羽”;在《张衡传》的教学中增加“古代官职升降术语解读”;在《苏武传》的教学中增加“古代官职简介(自秦至明代)”;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拓展延伸“古代官位等级介绍”等。这样,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可以深入到教材內容中去理解其文化意义,也可以很好的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

2.紧扣教材内容,归纳古文断句方法

古文断句方法的基础是理解文言句意,所以教师在讲解教材文言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古文断句的方法,配以专题形式进行文言断句的梳理探究,再结合所学教材进行巩固训练。如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学习“对话标志断句法”: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在《陈情表》一文的教学中学习“语序句式断句法”: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劝学》一文的教学中学习“修辞方法断句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代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又可以结合教材检验、巩固所学知识。

所以,结合学生实际,将高考和课本很好的衔接在一起的方法,让学生对古文断句和古代文化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也丰富了高中文言文课堂,拓展了学生的文言文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高考改革。当然,古代文化常识的考察范围较广,高考改革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课本教学之外,还需花时间和精力对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做梳理归纳,全面系统地为学生补充这部分知识缺口。

总之,高考考纲对文言文教学有指导性作用,实践中我们应该多钻研,紧扣教材,拓展内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高考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