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决赛技战术分析

2018-03-15 02:07周波文
运动 2018年2期
关键词:前场高远球戴资颖

周波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直以来,我国女单都是以灵活的步伐和细腻多变的手法为特点,但是如今伴随着女性羽毛球运动员打法偏男性化之后,我国女单将原本的特点逐渐遗失,不断地追求力量和速度。而如今世界羽联女单排名第1名的戴资颖却很好地诠释了灵活的步伐和细腻的手法在赛场上是取胜的法宝。本文通过对2017年全英赛戴资颖对阵因达农的技战术分析,主要从发球、接发球、区域技战术、得失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整场比赛属于控制与被控制、制约与反制约的局面,戴资颖通过多拍和拉锯战消耗对手因达农的体力,而因达农使用高质量的网前技术,结合打四方球,拉开球路,从中突击。戴资颖往往能够在被动击球中寻找反击的机会,在防守中反击成功,并最后获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7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决赛选手戴资颖和因达农的技战术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羽毛球比赛中女子单打技战术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的搜索了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羽毛球核心期刊文献,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学位论文、技战术书籍。对所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 录像观察法 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17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单决赛选手因达农和戴资颖的技战术运用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观察比赛录像,对比赛中的各项技战术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戴资颖和因达农发球、接发球技战术的运用

2.1.1 戴资颖和因达农发球技战术的运用发球是比赛的开始,发球技术是唯一一个不受对手的击球方式和击球落点影响的击球技术,并且往往发球技术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下一拍是处于进攻还是防守的状态,高质量的发球技术往往可以给自己制造良好的进攻机会。比赛中,因达农和戴资颖发高远球的频率均较高,因为女性运动员进攻威力不强,所以发后场高远球不用过多担心对方的直接杀球、劈杀球,不会使自己一开始处于防守的姿态。一般女运动员都以发后场高远球为主。整场比赛因达农发后场高远球的比例高达97.1%,而发网前球的比例仅为2.9%。平高球和平快球则从未发过,针对戴资颖前场技术灵活,假动作较多,因达农发网前球的频率较少,以防开始就将自己置于被动防守状态。戴资颖的发高远球的比率为60.9%,而网前球的比率为30.1%,并且在第2局频繁失误的情况下,为了调整在场上的被动局面,戴资颖果断地改变自己惯有的发球路线,从发高远球的技术转变为发网前球,使因达农措手不及,从而调整了场上被动的状态。

2.1.2 戴资颖和因达农接发球技战术的运用 发球方控制了发球的主动权,接发球方却可以控制首次击球的主动权,并且不同的击球方式可以控制球的回路,这样需要发球方迅速做出预判,做好接球准备,做好第2次启动,因此快节奏的接发球技术往往直接影响下一拍进攻防守的状态。针对对手因达农的发球技术主要是高远球,比赛中戴资颖使用最多的是高吊杀,戴资颖属于进攻型的选手,在第1回合就选择进攻,给对手压力,同时将进攻杀球结合高球吊球,灵活地运用技战术变换增加对手在全场的跑动,打乱对手的节奏,给自己制造进攻的机会。而因达农运用杀吊和高远球,配合前场的搓放、勾对角、推球等技术,充分调动对手拉开球路,针对其他选手这种战术或许有效,但是对一直以来以步伐跑动和假动作著称的戴资颖来说,这个战术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比赛节奏被戴资颖适时地控制。

2.2 戴资颖和因达农区域技战术的运用

2.2.1 戴资颖和因达农前场技战术统计由表1可知,前场击球技术主要为搓网前球、轻放网前球、勾对角、推球、扑球、挑高球等技术构成,其中主动击球技术为放网前球、扑球和搓放球,被动击球技术为挑球,过渡击球技术为勾对角和推球。前场击球技术往往需要灵活的手法,动作细腻,手腕、手指都要灵活,控制好球的落点,所以良好的网前控制能力和网前进攻能力至关重要。戴资颖和因达农在比赛中前场技术主要运用挑球和放网前球为主,挑球是在被动状态下,调整自己的节奏,将对手控制在后场,从而可以降低对手的进攻性,也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但是戴资颖会适时的配合前场的勾对角和推球,这种过渡的形式,多变的前场技术困扰着对手,影响因达农的预判和第2次启动,给对手一定的心理压力,

2.2.2 戴资颖和因达农中场技战术统计中场技术主要为平抽平挡、接杀挑后场高远球、接杀挡对角线、接杀挡直线网前球,其中进攻型击球技术为平抽平挡、接杀挑后场高远球。往往中场技术需要较强的击球意识,需要做好预判,提前准备,并且在主动击球的瞬间击球发力的预摆动作要小,手指手腕爆发力要强,既需要积极的判断,又要有判断的预见,才能够争取到中场击球的主动。由表2可知,戴资颖和因达农的中场技术主要是平抽平挡,戴资颖的平抽平挡甚至高达93.8%,说明两人都是进攻型选手,其会根据比赛中的实时情景,集中精力,找准进攻的机会。除了主动进攻外,因达农会根据场上选手跑动状态,通过接杀球挡网前对角线,充分调动选手的跑位,出乎意料的落点对选手在场上灵活的步伐要求很高,但对场上灵活步伐的戴资颖来说,这一战术并不能一招制胜,戴资颖往往可以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进攻状态,为自己的下一拍进攻创造机会。

2.2.3 戴资颖和因达农后场技战术统计后场技术主要分为高、吊、杀等技术,后场技术一般都是用来主动进攻或调动控制对手的,所以后场技术又被称为主动进攻技术,在一场羽毛球比赛中,往往在后场技术的得分较多,所以后场区域是双方必争之地,后场击球技术也是整个羽毛球技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并且,后场技术一般都是女性运动员的弱项,拼后场技术需要良好的体力、耐力和灵活的步伐。通过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发现,戴资颖和因达农在后场技术中主要运用高球技术,高球技术较稳定,看谁先失误,同时针对体力较弱的选手而言,选手不愿意多拍,多会选择果断进攻,因达农除了高球之外,选择主动进攻的杀球,以期结束比赛。戴资颖的高球技术一方面消耗对手体力,另外还可以降低进攻的威力,为自己的防守和下一拍的进攻做充足的准备,除了高球,戴资颖使用较多的是吊球,调动对手,消耗对手体力,同时为自己的下一拍做准备。

2.3 得失分统计分析

比赛中因达农的失误分较多,主要失分点在杀球,比率高达18.2%。第2局开始时,戴资颖明显提速了许多,加快了比赛的节奏,并且她不断地将因达农控制在后场底线,导致因达农杀球的失误率较高,戴资颖的失分主要集中在中场的平抽平挡和挑后场球,失分率高达22.7%,中场是戴资颖的弱项,整体失分较多,但是在主动得分方面(表3),戴资颖控制着比赛的节奏,主要依靠杀球得分,在赛场上较为主动,同时她的适时的勾对角也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分数,给对手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达农的主要得分也是集中在杀球,配合前场的小球技术动作,使用打四方球战术,调动对手从中寻找进攻的机会。

表1 戴资颖和因达农前场技术统计

表2 戴资颖和因达农中场技术统计

表3 双方主动得分统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发球方面,戴资颖和因达农都偏好于发后场高远球,削弱对手直接进攻的威力,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反应时间。但戴资颖能够及时地改变发球战略,调整比赛节奏。

3.1.2 在接发球和网前球方面,戴资颖和因达农都有细腻多变的网前技术,主要是看谁能够占据主动的机会。前场戴资颖的小动作居多,影响到因达农对球的预判和第2次启动,虽然前场球的失误也多,但给了对手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细腻的手法至关重要。

3.1.3 在中场技术方面,戴资颖的中场技术发挥的不错,在处理因达农的中场球时选择主动的平抽居多,这是为了防范因达农的杀球与前场的连贯,为自己争取主动进攻的机会。

3.1.4 在后场技术方面,戴资颖的后场技术相比较而言不如因达农的稳定,造成许多失误,但是戴资颖会利用自己的体力和步伐的优势,将因达农控制在后场,配合前场技术,充分调动对手,逼迫因达农在加速中失误。

3.2 建 议

3.2.1 我们需要选择更加主动的进攻,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接球准备,需要训练运动员的快速启动能力、主动击球意识和快速反应能力。

3.2.2 女单选手在训练时,不仅要注重手法的细腻,也要注重动作技术的精准训练,在赛场上需要大胆地运用自己细腻的手法技术,困惑对手下一拍的回球路线,给对手制造一定的心理压力。

3.2.3 在发球技战术方面,我国女性运动员不仅要多加练习发后场高远球和网前球,对平高球和平快球的发球技术也需要勤加练习。训练运动员学会根据在赛场上的状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发球技术,打乱对手的节奏。

3.2.4 在后场技术方面,一是主动进攻及前场和后场的动作连续连贯;二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加速的方式,加快比赛的节奏,迫使对手被动加速,针对体力和耐力较差的对手,突然加速会迫使其被动加速失误。

[1]刘秀峰.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vs李宗伟技术对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8-80.

[2]罗建英,程勇民.现代羽毛球运动发展趋势及我国发展对策思考[J].体育科学,2002(1):60-62.

[3]何芝锦.2013年广州羽毛球世锦赛林丹、李宗伟技战术特征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前场高远球戴资颖
“学、练、赛、评”视角下的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教学策略
围绕学会、勤练、常赛的初中羽毛球高远球教学策略
羽毛球正手打高远球技术动作解析
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速度变化规律挖掘方法
前场荞酒的沉史(外一篇)
北纬二十五度的前场小镇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