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杭州乡村振兴紧盯『五老』『五风』

2018-03-15 09:33浙江省杭州市农办310016娄火明
新农村(浙江)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居特色

浙江省杭州市农办 (310016) 娄火明

聚焦特色、营造特色、彰显特色,是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委建设大花园和杭州市委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焦点和难点。努力在“老天爷”的“风景”,“老前辈”的“风采”,“老祖宗”的“风貌”,“老百姓”的“风味”和“老传统”的“风俗”,这“五老、五风”上发力,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1.着眼老天爷的恩赐,营造自然生态的特色风景

自然是美,美在自然。杭州有着江、河、湖、溪、山交融的自然环境。聚焦老天爷恩赐的青山绿水,从村前村后的每一条江、每一条河乃至溪流和水塘入手,在对大江大河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强化小微水体的治理,打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山水风貌。杜绝“伪生态”。全市2 043个行政村,不造假山、不做喷泉,避免造景。村内绿化考虑后期维护,做到能种木本植物的尽量不种草本植物,能种乔木的尽量不种灌木。杜绝过度硬化。杭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注重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在手法上的差异性,要求乡村不做彰显“肌肉”的“硬汉子”,努力做有“线条”的“柔女子”。杜绝随意改造。全市各地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型,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努力做到不挖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

2.着眼老前辈的遗风,营造传统文化的特色风采

文化皆特色,特色皆文化。继承弘扬家训家规文化。始于南北朝的家规家训,既是家庭的精神内核,更是社会的价值缩影,目的是“齐家”和“修身”。在杭州的许多村落,至今都传承和受用着祖上的家训家规。如萧山瓜沥的《双节堂庸训》、富阳龙门的《孙氏家训家规宗规》、建德新叶的《叶氏家训》等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使得这些家族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家训家规家风是家教的具体形式,是文化也是最具特色的风尚。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人故居、古树古巷古道古井古桥和特色民居的管理,做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手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打造的每个设施、每处景观都要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让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并形成技能传授、文教体验空间。重构熟人文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步入了陌生人社会。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血缘关系。乡村传统文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乡村振兴必须重构熟人社会。天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不怕淋湿;家里来客人了,主人不在也会有人帮忙接待;孩子没有家人管也不会饿肚子……

3.着眼老祖宗的智慧,营造规划设计的特色风貌

“规”让乡村骨感,“划”让乡村丰满。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无不凝结了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精粹,是现代建筑难以超越的。为了营造乡村的特色风貌,从2014年底开始,杭州启动“杭派民居”建设项目,要求借鉴和传承“老祖宗”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天井、小花园、人字线、直屋脊、粉黛色”等“杭派”元素,连片新建的民居,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全过程都必须尊重自然山水环境、地方传统风貌,因地制宜运用地方特色建筑材料。至今,先后两批共建成了23个示范点。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杭派民居”以白墙黛瓦的“最美回迁房”走红网络,建德市胥江村“杭派民居”遵循大环境的山水景观格局,突出生态人本主义,着重处理好合理布局和空间结构,以及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形成住宅建筑与田园风光相呼应的乡村风貌。在杭州乡村,“杭派民居”这幅水墨画卷为杭州的美丽增色无限。在加快“杭派民居”建设的同时,杭州市对一般的农房建设都要求带方案审批,强化对农房建筑立面、层高、色彩和用材的管控,力求肌理不乱、基因不变,现代元素不缺,着力打造有味道的院落、有记忆的村落、有故事的集镇、有乡愁的街区。

4.着眼老百姓的创造,营造美食特产的特色风味

乡土生活,活在乡土。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菜”不仅食材天然,加工和烹饪的方法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富有历史积淀和民间智慧,满足了人们向往安全、有机、绿色食物的需求。一道富有特色的“乡土菜”就是一个区域的地理坐标。杭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比较重视传统美食的挖掘、保育和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美食特色村、小吃特色村。如萧山区义桥的羊肉、楼塔的狗肉,余杭区塘栖的糕点、崇贤的蹄髈,富阳区龙门的面筋、永昌的臭豆腐,临安区湍口的索面、马啸的黄牛肉,淳安县梓桐的玉米粿、威坪的辣酱,建德市梅城的烧饼、严东关五加皮,桐庐县钟山的豆腐干、莪山的红曲酒等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美食的向往,也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加快了百姓增收致富。临安区五星村通过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精选12道记忆中的传统美食,按民间老传统、老方法烹饪成一桌特色铜锅饭,并以“烧铜锅”为主题打造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式旅游,走出了一条村落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除了美食,特产和特色手工艺品也是乡村营造特色的“独门秘笈”。杭州乡村的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十分丰富,无论是茶叶、蜂蜜、中药材、食用菌、水产,还是山核桃、香榧等干果以及柑橘、草莓、鲜桃、枇杷等水果,一些有历史、有故事的特产和技艺产品在工业化商品竞争中,显示了更强的自信,关键是通过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和精致化的设计与传播实现较高的品位和价值,并孵化出独特的经济生态。

5.着眼老传统的魅力,营造节庆活动的特色风俗

节庆是文化的浓缩,也是生活的期待和致富的渠道。在杭州,除了中华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桐庐县江南地区和富阳区东图、桐洲一带起自宋元、盛于明清的过“时节”风俗,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临安区洪岭高山馒头节源自对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怀念,在每年农历六月,用馒头和其他食品来祭祀起义军的亡灵,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俗。随着岁月的流逝,馒头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每年农忙一过,当地百姓家家户户做馒头,既为缅怀先祖、祭拜土神,也为祈求丰收、祝福平安。建德市乾潭镇每年从农历十月半开始历时一周举办“万乐节”,成为乾潭一带民间赶集文化的延续,已连续举办了35届;萧山区河上镇东山村的民间“年糕节”已连续举办了11届。人们通过参与“打年糕”、品尝风味农家菜、感受居民老宅、挖冬笋等活动,不仅讨个“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彩头,还让大家体验“乡愁”寻找记忆,彰显乡村特色。无论哪一类节庆习俗,突出持续性、专业性和品牌上的辨识度,通过吸引、凝聚兴趣圈子的人群,让人才在这里以兴趣相聚,年年相约,形成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使传统习俗成为兴旺新时代农村产业的一条重要路径。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杭州市政协常委、杭州市委市政府农办副主任)

猜你喜欢
民居特色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智库
民居人物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