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人生

2018-03-15 16:42阳志平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流胜利者诺贝尔文学奖

阳志平

1932年,海明威出版震撼文坛的新作《胜利者一无所获》。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光明是山峦、海洋、森林、阳光;黑暗是战争、冰山、饥荒、寒冷。海明威站在半明半暗的门口,带着读者张望人性干净明亮的地方。

同时代的人认为,《胜利者一无所获》见证了海明威的创造力下滑,因为此书与他上一本大卖的《战地春梦》类似,都是质疑人类战争赢家掌控一切的逻辑。可是33岁的他并没有如同人们期望的那样,创造力下降,而是用一部又一部佳作证明了自己。20年后,在他53岁时,写出了巅峰之作《老人与海》,并在3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人惋惜的是,海明威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7年后,自杀了结了一生。

海明威留给各位读者一个难解的时代谜题。在1975年国际笔会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指出: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如果说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人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如果说人们不再相信阿德勒———活着就是不断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的过程,为什么当人们意识到人不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人不是自卑的动物之后,反而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感之中呢?

幸福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依然是1975年,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给出了一个创新的答案。他出生于1934年,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远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他对一个问题就颇有兴趣:为什么人们会专心致志到浑然忘我?那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心理学博士,通过对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等调研过后,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心流(Flow)。

你沉浸于事物本身,这就是心流。

一位驕傲的作家用字与词创造了一个令人沉浸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我。就像海明威一样,在他的大半生里,一直用写作催生心流涓涓不断,在这个硬汉世界中,他是唯一的君王。直到有一天,世界失控,沙堆崩溃。

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有的是惩罚、顺从、诺贝尔文学奖等外在奖赏;有的是兴趣、享受与内在的满足。前者是外在动机,后者是内在动机。从史料可窥一斑,名誉的确给海明威造成了重压,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海明威在诺奖演讲时如是说道:“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当有一天,海明威不得不面对创造力下降的事实,这一年,他已经不再是那位33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会如何选择?海明威还能成为海明威吗?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多年后,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位伟大作家的传承生生不息。日本出版人见城彻将“胜利者一无所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海明威影响,见城彻提倡硬派工作,强调以压倒性努力正面突破困境。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胜利者的奖赏就是自己的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所言: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是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流胜利者诺贝尔文学奖
纪念碑
怕吵到你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心流研究概述
心流中的音乐
胜利者和失败者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
胜利者与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