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笔记小说中的“雷锋”故事

2018-03-15 17:00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3期
关键词:银子雷锋笔记

刘永加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古人学雷锋做好事史书记载很多,特别是清代笔记小说记载甚丰。

当时这些书籍之所以大量记载此类故事,其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辅助教化,弘扬那时社会条件下的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中也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行善得利的良好企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思想,引导人们一心向善,对于今人也不无启发。

“雷锋”皆视金钱如粪土

在清代錢泳的笔记小说《履园丛话》里记载了两则“雷锋”视金钱如粪土,反而得到回报的故事。

无锡东门克宝桥,有个人去茶馆喝茶,临走时发现邻座有个包裹无人认领,就拾了起来,打开一看,里面装的全是金银珠宝。捡包的这个人已经身患绝症,他每天到茶馆喝茶散心打发时光,早已将一切看淡,见到金钱也是心静如水。他想:“失主还不知道多着急哪,我一个快死的人,要它有何用,就在这里等失主来吧。”这个人又坐了下来,等了好大一会,见一老妪踉跄而来,且哭且寻,问其故,乃还之,对方感谢而去。还回了那包金银珠宝,这人如释重负,轻松地回家了。到家后,他突然感到目眩恶心,以为自己是要死了,谁知吐出硬痰一块,坚硬得好像牛皮,用刀去切割,切开了又重合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怪物,全家人都很惊讶。奇怪的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人的病竟渐渐痊愈,不仅得享高寿,而且“家道小康矣”。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天津人徐北山,靠贩盐发家,后来生意走入低谷,负债较多。一年除夕,他到一个偏僻的小巷躲债,黑暗中听到有人哭声甚惨,举起蜡烛去看,发现是一个穷苦人,一问知道他是无法偿还债务,准备上吊自杀。徐北山就对他说:“余亦负人无偿者,尔亦何必寻此短见耶?”得知他欠了二百两银子,觉得数目不算大,就从怀中掏出银两,数数足够他还账的数量,给了那人。那人千恩万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后来,徐北山的经营虽然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中了文武双进士,三儿子和长孙先后也中了举人,徐家再次兴旺发达起来。

“雷锋”拾金不昧得好报

清康熙年间的钮王秀所著的《觚剩》记载了一个拾金不昧得好报的典型“雷锋”故事: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三月,龙溪县老农黄中,带着儿子撑船去漳州东门买粪。父子入厕担粪,见遗有腰袱一具,携以回船,解袱而观,内有白金六封,即六十两银子。黄中果断地对儿子说:“此必上厕人所失者。富贵之人,必不亲自腰缠;若贫困之人,则此银即性命所系,安可妄取?我当待其人而还之。”儿子却认为有了这些银子,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反对归还。黄中坚决不肯,就收藏起来,停船等到失主,“以袱藏船尾,约篙坐待”。儿子生气先回家了。

过了很长时间,“遥见一人狂奔而来,入厕周视,彷徨号恸,情状惨迫”。黄中一看像是失主,就上前询问。那人哭着说:“我父为山贼妄指,现系州狱。昨造谒贵绅达情,州守许以百二十银为酬。今鬻田宅,丐亲友,止得其半。待州守许父保释,然后拮据全馈,事乃得解,故以银袱缠腰入州。因急欲如厕,解袱置板,心焦意乱,结衣而出,竟失此银。我死不足惜,何以救我父之死乎。”原来是人家救命的钱。黄中仔细问清腰袱颜色、包封,一一核对无误后,他拿出腰袱就归还给了那人。

那人顿时大喜过望,非要留下十两银子酬谢不可。黄中说:“使我有贪心,宁肯辞六受一?”说完就撑着载满大粪的船离开了。行至中途,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黄中只好把船停在黄村野外,靠岸等候雨停。此时,黄中在凄风苦雨中,饥寒交迫。河岸被雨所冲洗,轰然崩塌,露出一个大瓮。黄中是穷人家,心想拿回去可以作盛米用,就把泥糊糊的大瓮搬上了船。黄中撑船半夜才到家。

哪知,他老婆听了先回来的儿子诉说后,也很生气,不给黄中开门。黄中饥肠辘辘,无奈就骗老婆说,他带来一大瓮宝贝,快出来帮他抬回家。他老婆和儿子一听信以为真,赶紧开门,把大瓮抬回家,打开瓮口一看,里面果然全是白银!

他家这一折腾,让邻居听见了,爬到墙头上看了个真切,又妒又恨。第二天一早就去县衙举报,诬告黄中掘他人的私藏。县令将黄中抓来审问,黄中“一无所讳,直陈还银获银之由”,县令核实后说:“为善者食其报,此天赐也,岂他人所得而问乎?”县令自然对黄中褒奖有加,对羡慕嫉妒恨的邻居予以笞责,判瓮中白银为上天所赐,归黄中所有。

从此,黄中一家迁入县城,黄中得以终享晚年。大家认为黄中拾金不昧,然后又得白银,都是他做好事冥冥中应得的回报,没有什么可嫉妒的。

官方断案不让“雷锋”吃亏

古代官方也提倡不让做好事的“雷锋”们吃亏,否则怎么树立正气?清代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中也记载了官府为“雷锋”做主的故事。

河南有个叫曹怀瑾的人,高中解元后,到闽县当了一名县官。有一次,他到县城巡查,路上看到两个青年男子在争吵,引得很多人围观。经询问得知,原来,其中一个青年在此地路上捡到五十两银子,高兴地拿回家,交给了母亲。这位母亲深明大义,她对儿子说:“银数太多,倘此人急需此项,失之恐有他变,亟应守其地而归之。”让儿子赶紧回到拾银子的地方,等失主来找。

这青年很孝顺,很听母亲的话,他就带着银子回到原地,等待失主。等了好长时间,果然一名男子慌慌张张地找来。等他靠近,这青年就问他在找什么?那男子说,他在这条路上丢了银子。这青年说,自己刚刚在这里捡到五十两银子,是不是他的?说着就把五十两银子交给那男子。那男子马上接过银子,边查看边打量这个青年,查看完毕,忽然说:“尚有五十两,汝应一并还我。”他想讹诈青年。这青年一听就慌了,忙说,自己捡到的就是这五十两,哪里有一百两?二人因此争吵起来,恰被县官曹怀瑾遇到。

曹怀瑾问清了争吵的原因,是非真假心中有了底,就问丢银子的男子:“汝所失银实是百两乎?”问他确实丢了一百两吗?男子说:“然!”又问这青年,确实捡到五十两吗?这青年说,确实是五十两。曹怀瑾就对那个丢银男子说:“渠所失系百两,与此不符,此乃他人所失。”说他丢的是一百两,而青年捡到的是五十两,这五十两显然不是他丢的,这五十两判给青年回家去孝敬老母,让他在这里继续等捡到他那一百两银子的人送还给他。那丢银男子无话可说,悻悻无言。

曹县官了断这桩公案,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终让“雷锋”没吃亏。

清代笔记小说中记载的这些“雷锋”故事,固然有时代的局限性,甚至有不少宿命思想,但当时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弘扬正气、鞭挞丑恶,进而达到净化人们心灵的目的,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银子雷锋笔记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巧妙过桥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凭空消失的银子
此地无银三百两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