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命运的馈赠
——读简平《遇见是最好的礼物》

2018-03-16 07:43王向武
农家书屋 2018年2期
关键词:礼物生活

王向武

《遇见是最好的礼物》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在相对短小的篇幅中,勾勒出了作者往日的岁月,在与书、与人、与事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记录下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及淡泊如菊的人生感悟,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溢于笔端。所不同的是,时光推移,“或许一场大病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深切的体悟,我的文字更加平实,也有了更多的从容和温暖。”我相信作者讲的完全是由衷之言。

《遇见是最好的礼物》中67篇文章的选题都很“小”,作者所摹写的几乎全都是生活里、工作中、读书时遇到的普通人、平常事以及自己的感想与感知、感悟与感怀,总是能从平常事、平凡景中悟出一些富有哲思、深意的东西。

透过这些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用心生活着的人,他把自己遇见的彩色光斑悄悄地置放于字里行间,并把它们作为十分珍视的礼物呈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欢喜》写了作者胃癌切除术后两个月重新操起电脑键盘完成第一篇文章后的欣喜。“当我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泪流满面,我为自己能够重新开始写作而欢喜万分。”这“更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来自于爱,来自于勇气,来自于信念,而这一切都是母亲赋予我的”。2011年底作者术后回到家中,是母亲为他掀开了2012年的日历,此后的日子里,老人家每周三都如约前来看望他。后来在检查出自己也已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这位温和而刚强的母亲仍毅然为他掀开了2013年的日历,与他一起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母亲的形象着实可亲可敬,而母子二人那种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鸟落在书桌上》是一篇温馨的美文,文中除了“我”之外,寥寥几笔,勾勒出三个“人物形象”:93岁的孙毅先生、87岁的彭新琪女士和一只窗外飞来、屡次造访的小鸟。文中记述了两位老作家在腿脚不灵便、有一阵甚至都不能站立的情况下,顽强创作长篇小说《上海小囡的故事》、潜心撰写长篇回忆录《巴金先生》的故事,此间一只美丽的斑鸠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准时从窗外飞落到老人房间的书桌上,饶有兴趣地“阅读”起书稿来。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富有喜剧因素的生活桥段被作者记述得诗意满满。文章结尾,作者行文擅长点睛的优势再次发挥,使故事越出自身的层面,上升到了一个对生命解读的人文高度:“这两位老人的身心,本来就是自由飞翔的小鸟,那只美丽的斑鸠是应了他们的感召而飞来的。”是纪实、是推断,还是温馨的呵护与衷心的祝福?我想抑或兼而有之吧。这里情与景、情与境、情与理达到了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作者写物、写事是一个“情”字贯穿始终。《笔筒》对家中两任笔筒的追忆情真意切,文字细腻、触手可感;《伞事》惜物恋物之情尽在笔端,同时也透视出一种作者所认同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三只野猫》煞有情趣,不但作者笔下的猫态生动,作者本人与猫为善的心态也同样鲜活;《18楼A座》仅仅写了一小段工作即景,可以说没有太多的故事可言,但不可否认其文字颇有诗意,不禁让人联想起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黄月亮》同样是一篇一往情深诗意盎然的佳作,通篇的意向就是温柔、温馨与温暖。或许生活中确有这样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或许作者基于写意的考虑做了某种虚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可谓恰到好处——《黄月亮》黑胶唱片与音响中播放《黄月亮》的曼妙“重合”,首尾照应,使主题得以升华。

作者为文的一个特点是并非就事论事,有联想、有感悟、有理趣,三者衔接自然,水乳交融。《花楸树》写了作者的朋友隔三岔五给他发来花楸树的照片,从春到秋,至少三季,他则满怀兴致、从容完整地观赏了花楸树一年中的生长过程,由此触发了作者的感慨:“最好的欣赏不是一蹴而就的,如同生命是一个环环连接的过程,每一段都有每一段自身的价值,都是不能轻视和忽视的……花事尚且漫长连丛,人的生命之花也应当在你所有的时空里盛开。”有鉴于此,“我将平心静气地等待姗姗而来的春日、夏夜和秋时,并希望它能相应地契入我这一期的从容人生”。《不要穿越那些缝隙》写了几种性质不同的缝隙,实写与虚写兼顾,写实与写意并重,所表达的思想已超越“缝隙”本身;《我们的脚下满是尘埃》,将几种“尘埃”串起来写,其中的思考与感悟部分尤见功力,例如对周庄、乌镇撤走原住居民,开发成“纯”旅游景点的做法,作者有感而发:“说真的,当周庄、乌镇将所有的居民撤离,那里剩下的没有烟火气的河水也便缺了人气,仅仅只是随处都有的缺乏生机的一滩水而已。而这种旅游地除了弥漫着商业气息外,还有多少可以让人驻足发思古之幽情的意味?”此见解发人深省。

《这里是罗卡角》,作者站立在欧亚大陆的最西端——“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罗卡角,顿悟到“边际也就是界限,而界限也是一种底线”,由此联想到做人的底线,想到葡萄牙伟大的诗人卡蒙斯在长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曾鞭笞过的那些妒忌心极强、喜欢挑拨离间、玩弄阴谋、利欲熏心、以将他人之事搞乱搅黄为乐的人。同时他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越过底线的,阻碍了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只能导致进步的中断和发展的衰退,同时也难逃自我毁灭的最后结局。“我忽然想到,事实上,如今,这样的人非但没有绝迹,甚至越来越肆无忌惮,我们看到碰触人类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人不寒而栗。”《我的植物学老师》中,作者心目中是这样一个石师傅:“虽然他平凡,甚至清贫,但他却有美好平和的人生,因为他看尽了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这种发自心底的对小区绿化工人的致敬让我们感到作者口中的“老师”绝不是敷衍之辞。“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是园林景色,更是精彩人生。经作者这一点拨,意境瞬间彰显。《小径》的结尾又见点睛之笔:“我们总是这样的,时常睁着眼睛眺望远方,却往往看不到就在近旁的风景;而走进当下的景色,便是自己现在最充实最宁和的生活。”钦佩作者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总是能从平常事、平凡景中悟出一些富有哲思、深意的东西。

身为读书人、写书人,《遇见是最好的礼物》中理所当然地有若干篇什谈到了对阅读的态度和对创作的见解。《永不沉没》道出了作者对书的一片深情和一腔挚爱、一种希冀和一声祝福:“有了书籍,人类便开始了阅读,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阅读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肯定会有所改变,而且已经在改变……但我坚信,人类的阅读永远不会结束……那是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沉没。”《在呼兰河边》中,关于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作家与人民的关系,简平先生的悟彻也是到位的:“没有萧红,没有萧红的《呼兰河传》,今天会有多少人知道呼兰河这条远处东北一隅的松花江的支流?但是,如果萧红没有一如既往地写她生活的土地,写这土地上的人民,写人民大众的艰辛与苦难,那有谁还会记得这位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笔者深以为然。

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有一段话已被人引用过好多次:“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我想,《遇见是最好的礼物》的“文调”,恰是作者对生命的真切体悟,以及平实文字中散发出的那种从容与温暖。

猜你喜欢
礼物生活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礼物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