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措施

2018-03-16 00:36王国宏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有效措施长方体

王国宏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如何让学生积累有效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试以人教版“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有效措施。

一、扫描感悟,明确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种子课”,是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的一次飞跃性认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扫描活动。

1.“扫一扫”课本中各年级的图形

课始,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回顾,进一步明确平面图形的特征,为后续的立体图形的学习提供可以对比的教学素材,同时,学生对原有图形知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扫一扫”玩具工厂加工的产品

课件播放玩具工厂里正在制作的各种玩具,特别是展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三棱锥等形体的积木类玩具。通过展示这些玩具,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玩具的形状特征,为后续的抽象学习提供第一手资料。

3.“扫一扫”学生所处的教室

问学生“在哪里上课”,引导学生说出是在“长方体”内上课。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置身于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当中,这样学生能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感知,因为学生不仅是简单地学习知识,还真真切切地感知到数学就在身边。

4.“扫一扫”学生赖以生活的街道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室是一个长方体之后,把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生活的小区、街道,让他们寻找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里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比如长方体形状的大楼、长方体形状的车库……这样“扫一扫”,学生学习的数学又能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点睛之笔。

二、有序思考,了解名称

1.自主观察:结合模型探究特征

让学生通过看、摸、比、量、议等方法,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画“长方体”:描述平面图形

师(课件出示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生1:三个。(正面是长方形,上面和侧面画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在平面上展示立体图形更立体)

师:看不见的有几个面?怎么画?(用虚线表示后面、下面和侧面)

师:想象一下,看不到面是什么样的?

生2:上下的一样,左右的一样,前后的一样。

3.拆解框架:理解长、宽、高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认识到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师:如果遮掉其中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比画一下。如果再遮掉一些棱呢?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还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动手试试。

师:三条棱很重要,它们直接制约着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把底面上较长的边叫作长,较短的边叫作宽,垂直于底面的这条棱叫作高。

4.借助教室: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对照教室找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量,最后总结特征。学生通过再观察,以及讨论、辨析、想象,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学生能够发现长方体可能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此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深度,关注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的思维,关注学习的目标与过程,才能扎实推进活动的开展,不至于使活动流于形式,才能拓宽学生获取经验的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

三、激励想象,动态感悟

一项学习任务是否可以理解为数学活动,判断的标准是看“是否有数学思维的参与”。在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搭建长方体框架的操作活动。

给每组学生提供一袋小棒(每袋16根),让他们搭建长方体或正方体。课件出示每袋小棒的规格数量:

(1)思考并讨论自己小组要去领哪一个材料袋。

(2)已经搭好的再想想,如果选另外的材料袋是否能拼搭成功。

由于各小组选择的小棒不同,有的小组搭成了长方体框架,有的小组却搭不成。这样,就厘清“成”与“不成”之间的关系,再一次提升学生的活动经验。

当学生的答案不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及时地给予点拨,学生就能透过差异,快速高效地看清事件的真相与本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关于“棱”与“面”的认识。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经验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关注的是相同长度的棱,有的学生关注的是一个顶点连着三条不同长度的棱……教师只有正视这些差异,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從不同角度提炼丰富的经验。

四、审视过程,数字小结

从平面走向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关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不是一个亦步亦趋的操作工,为操作而操作就会失去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操作?探究的目标是什么?要怎么去探究?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才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生完成对“点面棱”的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建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特征认识后,就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可以用”“可以创造”。

1.面的“组装”,解决什么是长方体

师:这六个面中,各选几个能组成长方体?

除了6个A面(4,4)或D面(7,7)可以构建正方体外,学生还给出了以下答案:

第一种,两个(4,4)做底面,四个(4,9)做侧面;

第二种,(4,4)两个,(4,7)四个;

第三种;(7,7)两个,(9,7)四个;

第四种,(7,7)两个,(7,4)四个;

第五种,(9,7)两个,(7,4)两个,(4,9)两个。

2.线的分类,了解三维四组的内涵

通过分析长方体各条棱,对它们进行正确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顶点上有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而一个长方体当中有四条高、四条长、四条宽,这样的分析无疑是通过四组长、宽、高的分类方式解释了长方体的三维内涵。

3.点的动态,感受平面与立体变化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此都是动态的立体构建;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上,这些都是平面化的立体构建。让学生看数据想象长方体底面的大小,是一种想象与估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粘贴出合适的长方体,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数学活动。数学允许猜测,猜测允许出错,数学活动用于验证思考,在思考需要几个面、几种面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创造的快乐”。想象、操作、质疑,在巩固面的知识的同时,又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融合得“面面俱到”,整个操作过程不仅是手工“劳动”,还充满了思维的含金量,充满了智慧的“创造”。

4.数字小结,分析长方体各项特征

长方体当中有很多特别的数,比如24、12、8、6、4等,它们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含义,而且它们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有表示6个面一共有24条边的24,如果24÷2=12,那就说明6个面拼成的长方体有12条棱;如果24÷3=8,就说明把24条边分成3条一组,即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那么就会有8个顶点;如果24÷4=6,就说明24条边分给每个面4条边,那么就有6个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先“扫一扫”再学长方体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讓学生先熟知长方体的特征,再深入分析长方体的结构变化。这样的教学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特别是“数字小结”,还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长方体的面、棱、角之间关系,正如有的学生在“数字小结”后感叹道:“算式24÷2、 24÷3、 24÷4使我终身难忘。”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有效措施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船舶涂装工艺技术改造中的环保技术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