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18-03-18 04:20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山区四川生态

刘 震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213)

中国广义山区面积66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9%,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四川山区面积占比达77%,88个片区贫困县、45个深度贫困县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四川山区生态资源富集,是重要的生态区,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农民收入与其他区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振兴任务紧迫而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四川山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风俗人文等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具有四川山区特色、适合四川山区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四川山区乡村发展的特征和困境

1.1 自然资源富集,但是难以高效开发

四川山区矿产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较为富集,但由于资源分布区域较为分散,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资源开发的成本较高,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2 人地矛盾突出,难以推进规模经营

四川山区总体上山多地少,人均土地占有量较低,而且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耕地大多非常分散零碎,难以整合,即使整合后也只能进行小规模的机械化经营,经营难度大,成本高。

1.3 生产要素稀缺,但要素又严重外流

乡村振兴,需要人力、物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撑,而这恰恰是四川山区的短板。首先是劳动力资源稀缺,山区劳动力外流非常严重,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最终脱农。在劳动力外流同时,山区难以吸引人才下基层进乡镇进村工作,基层陷入人才饥渴症。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山区资金稀缺,同时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房地产、子女教育、理财、医疗、消费领域,仅有少量资金回到农村投入农业生产。

1.4 农业资源丰富,但是产业发展滞后

四川山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各种特色农产品分布较广。但是总体上农业发展较为低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尽管山区大多生态条件好,但是绿色、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不充分,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高端、特色和个性化的需求。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不高,名优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占有率亟待提升。

1.5 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经济落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金山银山,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生态经济,依然是四川山区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山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任务重,在主体功能定位上主要是限制开发区甚至是禁止开发区,追求经济效益和兼顾生态保护的冲突依然存在。

2 四川山区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为四川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四川山区要围绕乡村振兴目标,针对发展特征和困境,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具体路径,探索本地化的落地策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1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振兴

一是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四川山区自然生态条件差异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特色作物和产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充分考虑四川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特色、绿色、高质量的产业,以特色化带动产业化。既要积极引进新产品,也要注重对传统地方特色产品的深度发掘和提升,坚决避免盲目引进“新奇特”。二是要实现农业全链发展。合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行“产业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多层次综合协同开发,让基地和加工企业形成互补。特别要需要处理好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的关系,合理配置产能。加强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充分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多重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非食物性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度假、观赏采摘、科普教育、运动休闲、康养健身等多种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扩展农业产业开发深度和广度。三是要坚定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强农业“三品一标”培育和管理,着力打造有文化、有底蕴、有传承的地标性品牌。加强区域性公共品牌建设,以公共品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农业品牌管理,特别是品牌危机管理,制定相应预案,防止各类市场扰动性因素影响品牌声誉,损害产业发展。四是要以农业科技引领产业振兴。全面推广现代科学种养殖技术,培育“高特新优”新型科技品种,用科技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用科技推动农业生态体系建设。

2.2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整合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振兴

一是要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必须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抓手。积极扩大新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来源,既要从本土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留守村民中培育,也要从经历市场洗礼的返乡创业的人员中培育,还要从外面积极引进愿意来农村发展创业的新农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四川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要特别注重对外来人才的引资引智。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农民的特长,有效整合他们的农业经营能力,实现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不同分工与协作,共同为乡村振兴出力。二是要积极培养乡村专业人才。加强对土专家的培育,要让土专家有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舞台,一方面让土专家自身成为发展产业的带头人,另一方面让土专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示范点,成为乡村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四川山区特色优势产业众多,而且区域差异产业差异较大,要根据乡村发展需求,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配备专业农技人员。特别是要注重对农技人员的知识技能更新,要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增强乡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供给能力。三是要培养好乡村服务队伍。乡村振兴是一项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教育、卫生、金融、物流、通讯、保险等领域都需要齐抓并举,加大对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乡村建设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实现文化振兴

首先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强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其次是要大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农耕文明世代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乡土文化特色,保存乡村情感记忆,增加乡村凝聚力。要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发展促保护。三是要积极植入现代文明,让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四是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夯实乡村文化发展基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2.4 坚决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振兴

一是要大力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政治,实现生态宜居。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持山青水绿,保持空气清新。强化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责任。二是要协调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绿山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鉴定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利用乡村现有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取景,在不改变乡村原貌和生态的情况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要建立一整套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体制机制。加快研究形成生态保护奖励办法,完善生态保护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决不让生态保护区吃亏,决不能出现“生态保护型贫困”。积极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完善基层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功能,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治理机制,加快实施“厕所革命”行动,完成乡村厕所改造工作。四是要强化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支撑。开展乡村重大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技术攻关,加强对先进适用污染防治技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等的集成和推广,科学推进乡村生态化发展。

2.5 建好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协调发展,实现组织振兴

一是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民振兴乡村的坚强核心,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基础队伍配置,加强人员综合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其中的关键,在于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要扩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选拔范围,灵活选拔机制,加强对带头人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二是要振兴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充分运用当前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和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活力和发展能力。三是要建好用好农民合作组织。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对接大市场的重要媒介。要建好农民合作组织,加强规范化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团结农民、组织农民、帮扶农民的功能。四是要规范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让各类非政府组织成为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补充,真正实现多元参与,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山区四川生态
A gift I treasure
“生态养生”娱晚年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生态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