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可辨新认识及对策

2018-03-18 04:33刘强陶抒瑶宁玲李红李青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

刘强 陶抒瑶 宁玲 李红 李青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但因中医发展历史久远,在传承方面受到一定挫折,同时现代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无证可辨”越来越受到中医医务人员的关注,比如肝炎、糖尿病等。其为中医辨证施治带来极大困扰。为更好地解决这一困扰,近些年人们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微观辨证”已成为热议的话题。通过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总结出无证可辨新认识,望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辨证论治;无证可辨;微观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5-0014-03

1 辨证论治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为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方法,为辨证论治提供了典范,为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出卓越贡献。而后世对于证的理解存在着诸多争议[1],学术界见仁见智,各执已说。全国统一编写教材将其定义为,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而证、证候、症之间既不同又相互密切联系。证候指能反应疾病某一阶段的“证”的一组紧密联系的外候。症指得病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辨证方法包括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成为临床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理论支点。

2 “无证可辨”的提出

随着现代医学检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理化检查、微观检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微观层次结构,临床上常发现理化实验结果阳性,影像、微观检测技术证明人体结构或功能异常,而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单、轻浅,致使中医辨证证据不足或无,如某些隐匿性糖尿病[2],无明显症状的慢性肝炎、肾病、不孕不育以及某些小儿病,[3-7]潜伏期较长的感染性疾患如狂犬病、破伤风等。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无证可辨”逐步向祖国医学发起严峻挑战。在中国知网上,仅以“无证可辨”为篇名就能搜索几十篇文章,若以关键词、主题等则更多,说明“无证可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 无证可辨,咎其原因,多为以下几个方面

3 .1.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观差异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理论体系,二者的疾病观存在一定差异性,有时对疾病的认识还会相互矛盾,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检测是西医认识此疾病的最主要方法,现代医学通过甲功检测,则可以诊断疾病并加以用药。中医认识此疾病依赖传统的望、闻、问、切的方式,如果甲状腺功能指标出现异常,而患者精、气、神并具,未表现出任何机体代谢功能异常,如面色苍白、乏力、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等,则可能认为是一个健康的人体;再比如高龄人群,现代医学可能诊断出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疾病,多认为患者死亡是因为“病死”;而中医认为生、长、壮、老、已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认为高龄人群是“尽终天年”而死亡,其为“老死”。

3. 2.中医传承祖国医学渊源流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早期由于可用于记录传承的媒介相对匮乏,多以口耳相传、传抄书籍的方式进行传播,加上天灾、战乱、灾荒等导致中医典籍的亡失,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已难以见其原貌,现存部分为后世所医家所编辑整理,后人难免出现“读书之误”。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中医药事业一再走入低谷,甚至有人提出废弃中医,不可兴办中医院校的片面观点,出现“自废武功”的现象。再者,古今语言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现代医家对其理解难免有偏差,直接导致中医的传承不断缺失。

3. 3.证的多样性中医认识疾病是多样化的,如病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调摄、疫厉之气、劳逸等,病位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孙络、九窍等,并且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笔者以为,多因素作用下的“证”,难以用简单的证型概括,临床医生难以抓住主要矛盾,即“证”。特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多采用院校培养方式,其教科书多采用以病列证的模式进行中医宣教,部分医务人员简单的认为某一疾病只有当前教科书所列举的证型,未能对证的意义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正因如此,人们已经认识到师承学习的重要性[8]。现代医学的介入对中医辨证思维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医务人员习惯于西医思维模式,对中医的“证候”不敏感,未能及时准确的抓住证候,从而影响辨证。

3 .4.诊疗方式的局限性由于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大多分为三个阶段。当致病因素开始作用于机体,如生物因素,正处于开始繁殖阶段,而非生物因素也处于积累过程,此时未表现任何症状,即处于潜伏期,机体表面上仍是健康状态,当病因突破机体所能承载的范围,导致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时,即表现出各种症状,为发病期,在疾病后期,当机体自身清除这些因素,则为痊愈。中医理论同样承认这种观点,其多为“伏邪致病”[9]之类。伏气是潜伏、暗藏于人体内的,伺机而发的不正之气。正气亏虚,伏邪相对较盛,或在某种诱因下发病;正气恢复,邪气渐轻,则逐渐转为痊愈。由于影响疾病发病、转归以及预后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疾病表现为同一个“证”的时间长短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疾病表现为同一个“证”的时间同样具有很大差异。

当前国内多为流水线诊疗方式,患者流动性较大,医生与患者真正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多为几分钟到十余日不等,对患者远期预后评估偏差较大。前面提到,证是疾病某一阶段或不同疾病同一阶段的病机等的概括,病程较长的疾病,临床医生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动态观察,从而对证的判断较为困难。因此,只有临床经验越丰富的医生,才能更高效的辨“证”。

3. 5.患者方面疾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不是所有的“证”都可以立刻辨清。门诊患者尤为显著。临床上患者可能因年龄、生活习惯、情志、教育等各种因素而难以全面、准确的表述自己的症状;某些隐匿性疾病,即患者无任何症状的疾患,因此无症可诉;部分患者因缺乏正确的疾病观,有“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常奔走于不同医院;医务人员所获得四诊资料相对单一,难以抓住其证候,从而为辨证论治带来不利影响。

4 解决对策

祖国医学具有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把现代医学一部分成果吸收运用,把建立在现代医学之上解读的影像、数据、检测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丰富中医理论,充实中医内涵,即“微观辨证”。马冠军[10]同样支持此观点,其认为“无证可辨”是中医发展创新的契机。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微观辨证”已经取得一些成绩[11-15]。微观辨是又一个新的探索,但其理论及临床运用尚未完全成熟,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中医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古训,《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很多以“无症测证”的辨证方法,如“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平时医务人员多关注已表现出来的症,却容易忽略没有或尚未表现出来的症。因此患者所没有的症同樣是辨证论治的有力“武器”。正如姜兴俊[17]所说无症可辨不等于无证可辨。另一方面,当遇到无证可辨时,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无证可辨”可列为中医辨证中的单独一型“无证可辨型”。如王化猛[16]运用其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并且取得较好效果。这一思路在临床运用中虽可以借鉴,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将分级诊疗定位为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同年10月,国家印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分级诊疗优先发展,保基本、强基层的政策。[18]随分级诊疗模式在我国的逐渐普及,患者流动性大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在不耽误病情的情况下减小患者流动性,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更好的观察,更准确地辨证施治,这无疑是对患者的福音。

5 小结

狭义的症指机体患病时所表现出不适以及医生所检查出的异常,而从广义上讲,从中医文化中五行、五运六气、卦象、时间、地理位置、个体差异等归纳出可能与患者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成之为症,甚至患者所没有的症状同样应列入中医辨证中的“症”,即所谓“无者求之”。当下应“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深入研习中医典籍,熟练掌握以及运用中、西医两套医学理论,西为中用,“无证可辨”自然会成为“有证可辨”。值得提出的是,微观辨证人们虽然颇为推崇,是中医理论体系建设中又一次新的辨证方法探索,并取得初步进展,期待有更好地发展,更好的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薛飞飞浅谈证的含义及其特点[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17+19

[2]庄晓鸣,龙艳糖尿病无证可辨的解决思路[J].新中医,2014,46(10):14-16

[3]孙鸿昌从乙肝“无证可辨”探讨无症状疾病的中医诊疗思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4]陈军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无证可辨问题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5]贾秀琴无证可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施治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1:1

[6]周安方男性不育症无“证”可辨怎么办?[J].中医杂志,1995,(6):372-373

[7]帅明华,郭春香论小儿病无证可辨及其中医对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11):69-71

[8]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14,33(3):17-19

[9]沈胡刚,黄金龙伏气学说浅谈[J].中医学报,2016,31(9):1334-1336

[10]马冠军无证可辨是中医发展创新的契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23(004)

[11]佘哲,陈金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宏观微观辨证与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3

[12]周望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观辨证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13]杨勤运癌症治疗中的宏观与微观辨证[J].亚太传统医药,2007,(4):33-34

[14]段振离,樊茂军,李遂卷试论微观辨证[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1):3-5

[15]肖延龄,田芬兰冠心病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0,(2):36-39

[16]王化猛自制稳肝片治疗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患者2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1,(1):28-29+4

[17]姜兴俊无症可辨不等于无证可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7):10-11

[18]姜洁,李幼平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演进及改革路径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9-35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转变及预后影响观察
早期2型糖尿病心肌病中医体质辨识研究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辩证论治在社区先兆流产孕妇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中药药枕治疗100例社区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