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新格局发展路径

2018-03-19 00:25赵亚琼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新格局乡村旅游

赵亚琼

摘 要:在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进入全域旅游时代的推进时期,作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乡村旅游迎来了转型升级和新格局的变化。依托全域旅游的理念,分析了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的推进,并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业现状研究,分析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及现阶段地区政策和新市场新技术的发展对乡村旅游新格局的推动,提出了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新格局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8.009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發挥着其独特优势和作用,乡村旅游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对旅游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的新发展理念,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在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良好的契机,城乡共享发展已经成为全域旅游理念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忽略了游客需求的变化,低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深度体验、慢旅游的旅游需求。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产业链较短、产品模式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等问题,这给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且持续不断的冲击。所以,在目前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应依托市场需求和区域联动发展为依托,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关联度,充分实现“旅游+”的相关产业融合,最终实现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转型升级。

1 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的推进

在2013年,由厉新建最早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在2016年的“全域旅游大可为”的讲话中提出全域旅游这一理念。他在讲话中指出,全域旅游是在一定区域内,将旅游业作为发展优势产业,利用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共建的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模式。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全域旅游实质上就是改革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新的旅游发展战略,从而使我国旅游最终实现由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的目标。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拓展我国农业的功能,使我国旅游休闲和农业旅游实现深度融合,促进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要积极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功能,深入挖掘我国农村旅游观光、生态旅游以及文化教育价值”。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极大丰富了城镇居民的休闲生活,带动了该地区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其在我国乡村旅游扶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当前,乡村旅游以及全域旅游是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全域旅游是站在一个大的区域背景下,进行宏观调控乡、镇、市等区域旅游的发展,而乡村旅游正是区域旅游中的一部分,它具备区域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可以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初级示范地。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本身发展而言,需要由全域旅游进行综合统筹规划来弥补零散的布局规模和零星单一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应依托市场需求和区域联动发展为依托,实现新格局转型升级。

2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呼和浩特市为大力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托,着实解决三农问题,制定和编发了《呼和浩特市农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呼和浩特市农家乐接待单位评定标准》《呼和浩特农家乐接待点评定标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试行)》评定,将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神泉旅游文化度假村被评定为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新城区布尔固德山庄。清水河县山峡庄园与武川县宝坤农业创意园评定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初见规模,并且以“一山、一湖、一地、一湾”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格局。截止到2015年,呼和浩特市现共有农家乐接待点516户,其中包括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8家,2家五星级接待户和6家四星级接待户。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达到675万,综合收入近4亿元,提供1.5万余人的就业岗位。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也起到了带动作用,一批乡村驿站、公共厕所、便利店等相继出现。2016年,依据国家扶贫政策,对具有资源优势的贫困乡村进行重点培养,利用旅游区域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3 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的推动因子

3.1 游客需求的变化因子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呼和浩特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1.5%,达到37362元和13491元。人均GDP由1万美元提高到1.6万美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世界旅游组织调查表明,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步入了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时期,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开始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因此,而对于人均收入达到1.6万美金的呼和浩特市居民来说,其收入完全具备了休闲旅游和度假的基本条件,传统单一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农家乐”,已不能满足现代的游客的需求,而是追求回归自的然、休闲度假、娱乐体验于一体乡村旅游形式。陈旧的经营模式满足不了新时代下的新需求,因此,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必须冲破原有的单一模式,向新旅游消费模式的转变,推进乡村旅游的新格局。

3.2 相关政策的支持因子

2016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016]4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通知中指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旅游以及休闲农业旅游,促进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积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建设美丽、生态乡村的目标。2016年5月,内蒙古人民政府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农战略,通过共建共享,努力打造该地区乡村旅游精品。在意见中指出加快环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带建设,深入挖掘并开发乡村的文化内涵,大力建设乡村特色民宿、农庄等极具当地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引导支持返乡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预计到2020年,计划全区培育1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0000名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017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要求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开发建设景区辐射型、古镇村落型、养生度假型、田园风光型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村,推出高端牧场、高端农庄等旅游产品。并提出了实施“周末内蒙古”工程,构建内蒙古乡村休闲服务体系,引导“内蒙古人游内蒙古”,吸引周边省区游客到内蒙古度周末。这些政策都将成为乡村旅游新格局发展的重要支持。

3.3 技术发展的创新因子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旅游App,旅游公众平台的媒体传播路径,使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咨询,丰富了旅游经验的同时,也便捷了多样的消费模式。因此,乡村旅游也要与时俱进,尽快的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时代,高效便捷的网络消费,对乡村旅游新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3.4 假日制度的调整因子

2007年12月,《國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了从2008年起我国将要执行的假日方案。将原有的“五一”7天长假调整为“五一”、“清明”、“中秋”、 “元旦”四个3天带薪假,三天的时间难以实现长距离的旅游,但为周边游、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3.5 二胎政策的推动因子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决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二胎政策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亲子游之中。由于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娱乐场所大多都偏于电子化商业化的模式,根据调查问卷,更多的80后父母希望子女能够亲近自然,而并非室内娱乐场所。由于子女年龄的原因,长途旅行并不是现在父母们所希望的最佳选择。基于此,乡村旅游就成为这些父母的首选,但普通的乡村旅游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亲子游的市场,更多的需要从原有模式中拓展出来,转型为“体验型”“娱乐型”“度假型”的发展模式。

4 全域旅游背景下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新格局

4.1 推进产业融合,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地域文化等产业相融合。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趋向看,需要将原有的单一的 “农家乐”型旅游产品类型,逐步转型为“体验型”“娱乐型”“度假型”的旅游产品。在原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旅游产品格局的基础上转型成“干农家活、做农家人”的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甚至可以城市居民在乡村租种土地,全过程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劳动和经营活动中,尤其针对一些亲子游的游客而言,使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园看护者。多类型、多方式的旅游产品,可以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能够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拉长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域旅游统一管理体制

全域旅游时代,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重要环节,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基础的道路、水、电、通讯、网络实施以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首先,要围绕乡村旅游路网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适合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产区、观景栈道、停车场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驿站,改善了旅游接待设施,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其次,给予现阶段乡村旅游之间的恶性竞争与价格浮动趋向,建设全域旅游的统一管理体制。以政策为依托,强化乡村旅游接待的价格总体监控,各乡村旅游接待区可以推出自己各自的特色产品,但对总体价格政府部门应给予监控与规范。

4.3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服务理念

从农产业转向旅游业,从乡村农民转向旅游业服务人员,可想而知,乡村旅游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当地旅游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各乡村旅游区内开展旅游培训班,对这些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培训,这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首先,为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进行素质培训,培养村民的文明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其次,对缺乏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接待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理念,强化其服务水平。针对现阶段呼和浩特市城郊的扶贫一对一帮扶,除进行扶贫帮衬外,还可以对其进行义务培训服务,以更好的实现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Z].北京,2016.

[2]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视乡村旅游[EB /OL].中国农业新闻网——美丽乡村,2015-2-5.

[3]内蒙古统计局.2009-2015内蒙古统计年鉴[Z].

[4]石斌,周延波. 全域旅游视角下西安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30):25-26.

[5]樊中红,王蕾,王子新.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07,(3):226-229.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新格局乡村旅游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新机制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