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高峰塔景观复建的构想与建议

2018-03-20 08:09李辉黄卓娅
杭州 2018年7期
关键词:塔基双峰天福

文|李辉 黄卓娅

“双峰插云”是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双峰分别是南高峰(257米)与北高峰(314米)。杭州在南宋时就有“湖山十景”或“西湖十景”的提法,南北高峰之景观亦被列为十景之一,当时称“两峰插云”。清代康熙皇帝游览西湖,题咏西湖十景,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流传至今。“双峰插云”的观景点设在洪春桥。据载,云雾缭绕的清晨,从洪春桥看南北高峰,双峰若隐若现,是观赏“双峰插云”的最佳地点。人们津津乐道于“双峰插云”,但南高峰曾经有古塔耸立,却鲜为人知。宋代诗人董嗣杲曾题咏南高峰:“谁舍尘身石漫巅,浮屠突兀拂霄躔。方隅端拱明离位,梯级高营石晋年。”“浮屠”即佛塔之称,从此诗句即可印证南高峰在宋代之时就建有佛塔。历代画家亦用手中笔墨绘出“双峰插云”的瑰丽景色,山峰上的佛塔清晰可见。如今南、北高峰上的佛塔随着时间的流转已不见踪迹,人们仅从古诗、古画中凭吊古塔之风貌,甚为可惜。2017年,杭州市文物考古队发现了南高峰塔的塔基,并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令复建南高峰塔及其周围景观成为可能。

一、文献记载中的南高峰塔

南高峰塔建造于何时呢?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建塔年代应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7-947),此时杭州正处于吴越国钱元瓘统治之下。南宋乾道五年(1169)僧了心撰文《重建南高峰塔记》,比较详细地回顾了当时建塔经过,其云:“闻如是:晋天福中有梵僧飞锡至虎林,因睥睨南峰最高顶曰:‘于斯可以立大觉,真人之表相些。’乃探毳囊,出舍利一颗,傍假比邱尼道圆疏助之力,作窣堵波,以福来者。”以此记载来看,南高峰建塔之年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建塔功德主是一位法名为道圆的比丘尼。修建该塔的目的是用来奉藏佛舍利的,因此是一座舍利塔。

南高峰塔自后晋天福年间建成后,久历风雨,也经历了数次大的修建。北宋时期有两次重修,一次是北宋至道二年(996)当地居民朱泉助缘重修。另一次北宋崇宁二年(1103)仁王寺僧修懿重修。南宋时期,亦有两次重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僧人石屋宗妙进行了重修。南宋乾道五年(1169)住持僧义圆复进行重修。而乾道五年的这次重修,规模比前几次都大。僧了心受托将此次重修原委记载下来,保存在《咸淳临安志》中,正是依靠这些资料,我们对南高峰塔的营建情况才能有所了解。

元代,原本七层的南高峰塔塌毁为五层。明代之时,塔被人为进行了迁移。据《武林梵志》卷三记载:“塔旧址居峰顶,晋天福间建,宋崇宁、乾道两度重修,元季毁七级为五级。嘉、隆间有戎帅某惑青乌家言,贿僧移塔于前,塔顶不及上而罢。今塔渐圮而寺亦衰。万历壬子六月二十四日申刻,震雷绕击,砖石俱碎,识者言会城关系,亟宜恢复,俟机缘到,则旧址及铁顶现存也。”嘉、隆年间,嘉即指明世宗年号“嘉靖”(1522-1566),隆当指明穆宗年号“隆庆”(1567-1572)。从材料中,我们知道在嘉靖末年到隆庆初年之间,寺僧将塔移至原塔的前方,然而塔顶未合,工程因故停止。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二十四日,塔又受到雷击,砖石俱碎。因此明代之人见到的南高峰塔就已不是五代之时建立的七层之塔了,而是半塔。

近代之人亦曾动议重建南高峰塔。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刘之泗(生于1900年,字公鲁,号畏斋,一号寅白,亦擅书画)曾于1926年3月登南高峰,瞻圮塔,并于寺壁题名,因僧寺永莲相嘱募缘重建南高峰塔,作《西湖南高峰重建宝塔疏》,并将其文发表1926年7月27日《申报》。但此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其事遂寝。

南高峰塔原高十丈,约30米。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南高峰塔天福间建,高可十丈”。始建时为七层砖塔,可以登临。历代文人亦有诗作流传:北宋曹棐曾作《登南山塔》诗:“平生登塔与登楼,乱尽乡心送尽愁。试上南山山下塔,依前怀古复悲秋。”曹棐,江阴人,北宋嘉祐中(1056-1063)进士,其诗应作于北宋中后期,距建塔时间并不甚远。

清 钱维城、稽璜《御制西湖十景诗意图》

南高峰是楼阁式塔,四周有窗,可以登塔观景,因此塔为空心,四周绘有壁画。《重修南高峰塔记》云:“(义)圆修克念伸,祷致大居士刘侯伉以青铜钱五百万而成就之。今檐楹飞涌,瓦甓坚致,眈眈殖殖,众所悦可。龛室之内,绘佛菩萨像合二十有四,尊严雍肃,仰止如生。卫以天龙部属十六善神。至于案几器用,罔不备举。每廵檐张灯或㝠㝠雨夜,海商山客以此为指南者也。四厢辟轩窗,以备游览。”南高峰塔是楼阁式塔,为当时的风景名胜之地,常常吸引杭州的游客登塔望远,又由于位于南高峰之上,亦成为雨夜中行人的指路明灯。

清 汪启渭《武林十二景(之七)》/清 永瑢《西湖十景图(之十)》

二、南高峰塔的图像

“两峰插云”是西湖十景之一,留下的墨迹也不少,这些墨迹对考察已不存在的文物—南高峰塔,当是弥足珍贵。在这些绘画作品中,南高峰塔被画家们描绘出来,作为具体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成为南高峰塔遗存的有力证据。在绘有南高峰塔的作品中,最早的是南宋叶肖岩的《两峰插云》,保存了南高峰塔最原始的状态。其次,明清时期亦有不少绘有南高峰塔的作品保存下来,如明人齐民的《西湖十景图》,清人钱维城、嵇璜《御制西湖十景诗意图》,清代佚名《西湖风景图》,清人汪启渭《武林十二景》之七《南北高峰》,清人永瑢《西湖十景图》,清人王原祁《西湖十景图》等,这些绘画作品真实反映出南高峰塔的位置和外部轮廓。

三、南高峰塔考古发现

近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南高峰塔考古发掘最新成果。此项工作从2017年1月开始,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发掘出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并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据出土遗迹、遗物特征判断,南高峰塔塔基、建筑基址为宋代遗迹。(《人民日报》2017年6月23日第12版)

笔者曾去南高峰塔考古现场调查,塔基呈六边形,由条石堆砌而成,部分塔基利用了原来的山石,经过修整而砌出,对角线约十米。此塔基似应为老塔基,即迁移之前的塔基。何以知之?首先从塔基所在的位置来判断。从文献记载来看,五代天福年间所建的南高峰塔位于南高峰顶,宋代的几次重修也是在原址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宋元之时塔的位置并未移动,但明代将塔进行了迁移。其次从图像上看,南宋时期的南高峰塔位于峰顶,但明代以后的南高峰塔已不在山顶,而在山腰。但现在发现的塔基正处于峰顶的位置。因此可以断定现在考古发掘的塔基是最早建立的。

四、南高峰塔景观复原构想及其意义

南高峰塔景观除南高峰塔以外,还有荣国寺(五显庙)、钵盂潭、颖川泉、白龙洞等景观。

南高峰不但建有塔,还因塔而建院。《咸淳临安志》卷78《寺观》记载:“南高峰荣国寺,天福间建,元系塔院,奉白龙王祠。宝祐五年福王捐施重修,请富阳废寺额。咸淳六年安抚潜说友创造华光宝阁,门庑斋堂亭台等屋一切整备,且拓径以便登陟,又买官田二百亩为僧供,有五显。”从此段记载来看,荣国院与南高峰塔基本是同时代而建,当时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庵。南宋宝祐五年(1257),福王(赵与苪,南宋宗室,理宗同母弟,度宗之父)请富阳废寺额,重建塔院,称荣国院。咸淳六年(1270),潜说友在荣国院建华光阁。华光阁是用来安置五显神的。《武林梵志》卷3亦有相似记载。

五显神又称五通神,一般认为是财神,是我国唐朝以后东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人们也常常将贡奉五显神的庙称为灵顺庙。据《咸淳临安志》卷73记载,当时的灵顺庙有七处,其一就在南高峰顶荣国寺,于景定间(1260-1264)南宋权臣贾似道捐钱重修,至咸淳六年,临安知府潜说友“即庙后拓地创华光楼,旁为射亭,为角抵台,又辟山径而夷之,以便登陟。”潜说友不但在南高峰荣国院建华光楼,重修塔院,还整治上山道路,以便游人登临。

龙王祠在荣国寺后钵盂潭。《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一记载:“龙王祠在荣国寺后钵盂潭,累封为孚应昭顺侯。庙废已久。咸淳五年七月安抚潜说友以久晴祷潭上,觉微雨沾衣,顷之甘澍如倾,乃即故址为创庙,以答灵贶。”故知龙王祠建置颇为久远,咸淳五年七月潜说友重建。

南高峰除南高峰塔、荣国寺(五显庙)、钵盂潭以外,还有颖川泉、最上庵、白龙洞等景观。

双峰插云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在“西湖十景”之中,“双峰插云”知名度较低。原因主要是景点缺乏标识性的建筑。由于南北高峰的植被变化,四周建筑物的遮挡,现在从“御碑亭”位置基本看不到南北高峰,更谈不上欣赏到“双峰插云”的美妙景观。因此在南高峰上复建南高峰塔及相应的景观设置,作为“双峰插云”标识性建筑,使“双峰插云”名至实归。

猜你喜欢
塔基双峰天福
河南体育:奥运佳绩来自坚实“塔基”
凝心聚力,传播幸福
输电线路塔基防洪问题探讨
灵 山
姚天福力驳忽必烈
Artist Prints Charms of West Lake
输电线路寒冻风化区地质工程问题探讨
魔盗激情
义魂救难
会唱歌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