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研究需引入产业视域

2018-03-20 11:12
关键词:视域产业化人工

李 福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目前,学术界关于人工物的研究中存在三大关系问题:一是技术与社会作用关系的“过程黑箱”问题;二是结构-功能对应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三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两张皮”问题[1]。这三大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价值问题。于是,这三大关系问题引发出作为关系范畴的价值问题研究。

人工物的价值生成是其产业化过程中与主体需求之间匹配关系的不断形成与变化。价值生成问题研究,不仅利于对人工物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而且还利于对人工物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更为深刻地认识,对于解决人工物研究中的三大关系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对于历史与社会现实的依赖开始受到重视和关注。但是如何进行现实实践中的价值问题研究似乎还没有真正开始。尽管哲学研究中已经关注到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价值观等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但是这些研究依然只是元理论研究在某些方面的延伸。既然价值发生和存在于主客体所参与的现实实践关系之中,那么置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人工物的价值生成问题,是否应当而且可以成为价值研究向现实问题转向的有效进路。

价值既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研究中所重点讨论的主题。但是,由于不同研究视角所关注的范畴和问题不同,两种不同视角下的价值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距离。总结评析和学习吸收这些研究成果的积极合理成分,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和还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当前的价值研究提供新的启发和研究思路。

一、价值研究的结构洞

(一)“元价值”研究视域的现实转向

哲学中的价值研究主要是围绕价值的本质与来源展开一般性反思和追问。哲学家们在对人的行为活动及其意义进行审视时,发现难以避开对价值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争论,价值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并正在发生从传统的“元价值论”研究向以现实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规范价值论”研究转向[2]。

关于价值本质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价值的属性说和关系说。价值的“属性说”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价值是客体自身的存在属性。价值的“关系说”是从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价值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单方面属性决定,而产生于特定的关系之中。如此,价值在“因人这一主体而易”的同时,也总是在具体的主客体关系中发生变化[3]。所以,价值是一种特定的关系,是以人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下客体与主体在现实中的实践关系。

价值研究不能脱离对历史与社会关系的依赖。价值研究需要以具体的历史与社会关系作为分析基础[4]。人这一主体形态并不是抽象的单一和唯一,既是无数的个人也是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人类整体。他们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表达出价值的诉求和意愿。不同主体彼此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诸多不同关系方面形成各自的需求和特征。这样,价值会根据不同主体和主体所处的不同历史与社会关系而发生着变化。历史与社会关系的依赖对于理解现实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价值的理解除了离不开主体与客体,更离不开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同样处于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关系之中。于是说,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及其与客体的关系还需要考虑现实的具体性和复杂性[5]。

如果没有具体化、现实化、实践化的价值关系,那么就极易走向抽象的和凝固不变的“标准价值”。如果把部分主体在特定历史社会中的个体特殊性质的价值当作唯一的和终极的规范性与标准性的价值,那么必然会导致其他主体的不适应及其与现实不相符合的价值扭曲。价值只能是在具体的主客体关系中存在和表现出来。一切价值的具体含义、标准、形态和内容,是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着[3]。

多年来国内关于价值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西方近代形成的认识论思路而建构的,虽然我们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作用,但实际上对实践过程本身所表现出价值的具体性和复杂性都缺乏真正深入的研究[6]。事实上,人这一主体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合,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与生活关系之中,只有从现实的实践关系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需求。价值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根源,价值与人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生产实践存在着内在联系,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对价值及其社会规范具有重要影响[7]。价值的深入研究需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问题,需要把哲学中的价值研究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8]。所以,当前的价值研究并不是延续价值本质的争论,而是转向现实的实践关系之中,以现实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2]。

(二)“商品价值”研究视域的复杂性转向

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理论是基于商品类人工物的市场交换而提出和展开的,围绕市场交换行为分析其背后的价值形成动因与机制,对实现交换的价值合理性等问题进行阐释和回答。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工物进入到产业领域变为具有市场化和商业特征的商品,影响价值形成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传统的价值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出现许多新的价值理论。价值的含义也随之不断被研究出更加多样和丰富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生产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和均衡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形的劳动。亚当•斯密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二者都以人类劳动付出为基础[9]。接着,李嘉图继续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交换价值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10]。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个体性劳动与社会整体性劳动的不同,认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将劳动时间视为价值的评判尺度,将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达形式[11]。

生产要素价值理论从商品生产的角度认为价值是生产成本之总和。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种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产品的价值[12]。

效用价值理论从消费者主体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商品价值。该理论认为消费主体的需求程度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反对价值的客观属性,认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离不开主体的欲望需求,并且随着商品消费或占有量的不断增加,其最后效用程度递减。杰文斯认为,在经济学的价值分析中,最后效用程度往往决定商品的价值[13]。价值量的差异也就是满足主体需求程度的差异[14]。效用价值理论还对生产价值理论进行修正得出边际生产价值理论。该理论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扩展于生产要素。瓦尔拉斯把稀少性即边际效用看作交换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从有效需求、有效供给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15]。克拉克将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运用到生产要素的使用上,提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价值理论[16]。

一般均衡价值理论是以边际效用理论为根基,认为边际效用决定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是原因,供求均衡是结果。瓦尔拉斯认为只有在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刚好相一致时,其效用价值的比率刚好是商品的价格[15]。

局部均衡价值理论把边际效用论与生产成本论相综合,认为价值的需求程度由商品的效用程度决定,价值的供给程度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吻合的时候,商品包括生产要素的价值才被决定,即供求关系是原因,价格是结果。局部均衡价值论将价值归结为需求和供给的共同决定,价值需求受到边际效用的作用,价值供给受到边际生产与生产成本的作用,从而把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成本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结合起来[17]。

均衡价值论从商品的生产供给与效用需求的对应平衡关系确立商品价值,将其定义为供求均衡关系的达成。值得关注的是均衡价值理论中已经发现价值均衡是市场交换中的某一具体时刻的相对均衡,而不是永恒的绝对均衡,价值的不确定性、变动性、过程性和相对性逐渐变得明晰起来。其中肯定了价值的变化性与流动性,并运用数学工具对商品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由此,均衡价值研究将价值均衡的原因转向了更为复杂的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对价值的塑造作用。商品价值研究转向复杂性视域才能解释价值形成的内在动因与发生机理。

二、价值研究转向产业视域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价值研究中在元价值理论与商品价值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学术研究的结构洞,即一般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割裂。同时,在人工物社会化过程中在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学术研究的结构洞,即联结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中间通道。

在现今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产业化已成为人工物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产业化是人工物从技术领域逐步向社会领域扩展的过程。其中发生最显著的变化是社会主体对人工物的价值审视尺度发生了转变。技术力量退居次要地位,社会效用与意义成为主体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价值问题的研究,需要转向一个既能够将元价值理论与现实中市场价值问题相结合,又能够对价值生成问题进行全过程和系统性研究的产业视域。

产业是指由相关利益行动主体围绕某一或某些共同的人工物而进行的投入与产出、扩散与使用等不同分工却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和系统关联的活动总称。经济学研究中,产业被认为是同类产品或者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活动[18]。产业经济学强调的是同类产业链聚合即产业的系统功能。哲学角度认为,产业是人工物的社会化生产和社会化扩散的过程,是实现了的社会生产方式,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感性现实[19],更加强调产业所蕴含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整个产业生产与扩散的供应系统表现出极强的网络效应[20]。如此,产业在社会分工更加全面、深入且精细化发展的基础上,愈加凸显其社会性和系统性特征。

产业是一个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关系范畴。技术进步与产业进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人工物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性。这为企业持续性的创新行为设置了天然边界和构成潜在约束,构成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21]。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目的和意向的人工物。但是只有通过产业化的过程,那些个体性的人工物才能转变为社会化的人工物,并最终得以融入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体现出价值[22]。产业的变迁所呈现的是技术与社会互相建构的动态过程,而产业化便是使其过程得以进行的重要途径。产业是人类更为深入地认识天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和发展社会自然的过程[23],是技术设计与社会使用得以统一的有效途径。

产业是人类社会关系和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产业的进化往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但并不是技术向社会的简单延伸,更需要商业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规范过程[24]。产业化过程通过更加多样、多维和多向性价值生成形式反映出产业背后所隐藏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产业自身的变迁正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不断调整过程的表征[25]。产业化过程促使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步入共同的关系演变轨道,是技术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社会建构的发展逻辑交互作用的结果。共同的产业关联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获得,进而与价值链的薄弱环节形成互补性,构成产业的结构性优势[26]。因而,产业体现出人类主体之间的集体参与和社会性分工与协作的本质力量。

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22]。人类实践方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看到了自身[27]。产业化过程的延伸将产业研究逐渐融入到人与人关系的研究中[28]。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关系变化的深层反映。产业视域下的价值研究能够囊括这些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

产业视域是指从产业化过程的中观层面来审视和展开研究。产业视域将人工物嵌入到整个产业化过程之中,注重各种相关要素在该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变化。产业将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多种因素关联在一起。产业视域把聚焦点从个体人工物转向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从基础性的产业关联来审视人工物所蕴含的关于自然、人、社会之间的相互统一关系,并以人工物的创新形成到成功扩散至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领域的产业化过程作为切入点,通过产业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来分析人工物在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人工物的变化发展意味着系统内各产业主体和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各种联结关系的变化反过来体现出人工物的价值生成过程。

产业视域以产业运行的系统性思维来审视人工物的价值生成问题。由于产业活动自身的复杂性,需要一种整体性的系统思维才能与之匹配,因此产业视域在系统演化观念上具有先天性优势,它反对线性思维,强调开放性和复杂性。那些与各种要素间的关联更强、与社会情境适应能力更强的人工物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其创新速率和成长速度更为迅猛。熊彼特把创新看作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强调新的生产组合所产生的系统性力量[29]。产业自身的系统性演化呈现出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尤其是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过程涉及到创新系统、商业系统、生产与应用系统等诸多领域。因此,产业视域下的价值问题研究有望弥补哲学和经济学关于价值研究中的不足,对价值生成的现实性、过程性和系统性展开更加全面的分析和揭示。

产业视域不仅看到了产业化过程的时间动态性而且更加注重结构动态性。各种作用关系的不同结构性组合赋予人工物不同的价值含义。社会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新经济的跃迁集中表现为产业内涵的结构性变化[30]。产业结构的变化源自于产业的系统性关联所构成的动态性结构。在产业视域下人工物的价值生成也伴随着产业系统的演化而呈现出开放性、层次性和非线性,其产业系统的结构动态性必然要求结构性和动态性方式去理解人工物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新的价值产生和已有价值的消亡,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工物在产业系统内价值层次分化与社会关系位置的调整,都需要一种动态性的演进的视角予以解释。产业视域下人工物的价值生成与产业系统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相互一致的结构性变化,强调协同与竞争对于组合性关系的作用。

三、产业视域下人工物的价值生成特征

从产业化过程来审视,发现人工物的价值形成是一个不断被社会化建构与生成的过程。于是,产业视域下的价值问题不再停留于哲学范畴的争论,也不再仅仅是市场交换的价值规律,不再以市场交换的商品价值为研究的核心主题,而是包含了从人工物的设计、生产、扩散到使用等相关的产业化过程中的具体关系变化所呈现出的价值演变。人工物的价值不再是某种具体的确定的和固定的含义,它是伴随着产业化进程一起共生演化的。产业视域下的价值生成不再仅仅是抽象中的价值理解,而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关系中所呈现出的关系变化来进行阐释和理解的。产业视域下的价值生成研究,既重视过程的连续性与变化性,又强调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协调性、生长性和动态演化性。

产业视域下人工物的价值生成是指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的价值建构、生长与消亡。产业视域下人工物的价值是指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与其主体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因此,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与其主体的关系也随产业化进程的变化而发生着新的匹配,形成价值的生长与消亡的生成过程。哲学中关于价值的研究往往关注于满足需要的角度,尽管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不自觉地弱化了价值的生成过程[31]。人工物从技术领域进入到社会领域,实现与社会的相融,这需要一个逐步的产业化过程。那么,不论是技术主体还是社会主体与人工物之间的关系均会发生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所以,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是一个基于人工物与主体之间关系变化的过程。

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是建构论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的思维向度。价值的生成,既受到价值主体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建构作用,又受到产业化过程的随机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性作用。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共用、资源互补和同步协作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带来价值生成的效果,即价值不是由个别主体所能精确决定而是由大家共同作用的结果[32]。虽然价值的尺度和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的价值主体,但是价值的具体存在和成长却受制于所处产业化过程中太多的随机因素和主体的随机选择。于是,价值的生成是一个充满自为性、内生性、交往性、随机性与应然性,以及主体自我反思性的“生”与“死”的过程[31]。价值生成发端于科技进步成果的凝结、确定于社会建构抉择的达成、重现于文明的传承与接替[33]。产业视域下,价值是在一系列的局部确定性与整体不确定性的产业系统中建构性生成。

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因为,产业化不仅体现出从技术到社会的过程变化,而且在该过程中还会发生从人工物与技术主体的关系网络到与社会应用主体的关系网络的变化。系统论研究中的网络是指由点线链接而成的网状关系[34]。点与点之间的关系程度和密度是决定网络功能的基础。这种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理解人工物价值生成机理的核心和关键。网络中的作用关系决定了价值生成的效率[35]。而产业的网络结构和产业化进程正是人工物价值生成的重要途径。所以,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也具有网络效应的系统性特征。

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以价值流动的方式表达出不同产业化环节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工物具有人类意志和目的的导向性,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发展方向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依据。人工物以其特定的价值形式存在于产业化过程之中,从设计到生产完成,从理念到塑造成形,再经过扩散转移至使用实现其多种意义。这种不同产业化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衔接实质上体现了人工物在设计者、生产者、扩散者和使用者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流动关系。人工物将诸多信息和力量元素以一种隐性形式内置其中。当人工物在不同的产业化环节转移时,设计者、生产者、扩散者和使用者均从自身的角度来审视和解读人工物的结构、功能、信息,便会产生人工物与不同主体的价值关系和价值含义。由于产业化环节的转移和主体主观视角的变化,不同主体之间所获得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对等。所以,人工物的结构、功能、信息与价值并非是绝对客观标准化的,需要依靠其所处的整个产业化过程中的价值流动来对这样的相对性和主体间性加以诠释。

如此,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带来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价值认识。多维和易变的价值表达是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复杂关系的深刻体现。不同产业化进程中与不同主体的作用关系展示出人工物多样化的具体价值形态。其价值量的大小和含义凭借不同主体的流转与解读才能得以为人类主体所感知和认识。产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流动反映出人工物背后所隐藏的人类主体之间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关系和社会文化关系,是人工物融入和存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途径,是人工物的价值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呈现方式。

人工物的价值生成是一张新旧人工物之间价值成长的竞技网,也是一张产业化的关系网。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人工物社会化“学习效应”普遍存在。价值生成是人工物社会化过程中所隐含的一种技术与社会的作用关系。技术的发展、主体需求的变化、人工物功能的变化都会打破人工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匹配关系的原有平衡。人工物的新旧更替带来价值的相互竞争。人工物的产业化过程也是价值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它往往呈现出不同价值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如果从人工物的整个产业化过程来看,价值生成便是一个成长的竞技网。同时也是价值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网,便显出价值的网络效应即规模经济。人工物的价值随着产业化进程中社会化程度和深度的不同及其产业化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价值上的变化。社会化程度越高、进程越快,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越高,则价值的网络效应就越显著[36]。人工物的价值生成及其网络效应正在成为从传统工业经济向新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37]。这正是相对于哲学和经济学中已有的价值研究视角,产业视域下价值生成的过程性和系统性所发现的重要区别。

产业视域,不仅为解决人工物研究三大关系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而且也成为理解人工物在产业化过程中价值形成机理的新视角,为价值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视域产业化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人工,天然,合成
人工“美颜”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