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 千年古镇竞风流

2018-03-21 09:38黄玮
海峡摄影时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石井郑成功

黄玮

石井镇位于南安市最南部,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滨海古镇。境内的“四海四陆”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鳌石山、石井江、杨子山”三个文物盛存、风景秀丽的名胜景区,其中尤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为中心,以“海上视师”石刻、靖海门、铳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岛等文物景点为呼应,展示了石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泉州府,南门外,四十三都第一厝。”这句歌谣吟咏的是坐落在石井鳌石山下一座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的闽南古大厝——中宪第,它是郑成功后人郑运锦于清雍正年间兴建的。

据郑氏族谱记载,郑运锦生于清康熙年间,早年潦倒,曾一度靠捡粪、打杂工度日。后来,因其勤奋刻苦,在厦门当佣人时得到老板提携,被派出海贸易。此后他组建船队,购置船只于闽台两地进行交易,并在台湾彰化县开设“勃兴行”商号,富甲一方。

清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彰化灾荒,县令朱山未获批复即动用库银万两赈灾,却遭同僚诬告其侵吞国库。在这紧要关头,郑运锦出手相助,筹集一万两白银送入国库。三年之后,朱山升任台湾知府。为报郑运锦当年见义勇为、填补库银之恩,朱山特地下了一道文告:凡是船桅上插有“勃兴行”旗号的商船,一律不必检查纳税,给予方便通行。于是,郑运锦的“勃兴行”在台湾经商,更加畅通无阻,一帆风顺了。

清雍正年间,郑运锦衣锦还乡,在石井斥巨资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宫殿式府第。因其长子郑汝成诰封中宪大夫,故称中宪第。“根据石井郑氏族谱,郑汝成属石井东角郑氏,郑成功属石井西亭郑氏,按照辈份,郑汝成正是郑成功的四代孙。”南安博物馆馆长杨小川介绍说,2013年,他曾在台南郑成功庙看见一副“三圭世锡”匾额,上面落款正是“石井四代孙汝成立”。

中宪第历经十数年建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780平方米,现存4350平方米,主厝有五落,还有东西护厝、西重护厝,并有演武厅、书轩、梳妆楼、水榭、曲桥、月亮潭等附属建筑。中宪第共有房间112间,由于僭越古代建筑礼制,所以对外宣称只有99间,因此,“九十九间”也成为中宪第别名。如今,虽已历经了近三百年沧桑,中宪第保存基本完好。南安市博物馆副馆长曾文国介绍,中宪第可以說是闽南传统建筑的集大成之作。

“古宅内绝大部分木料都是用台湾运来的巨木加工而成,石料大都采自建筑安平桥的大陌岛花岗岩石,也有部分来自台湾。”杨小川介绍说,这些合围粗的圆柱、数丈长的大梁,以及门扇、风窗、嵌壁雕屏全部由台湾优质杉木和楠木制作而成。

中宪第落成之日,台湾知府朱山派人专程贺送“恩伦世宠”的匾额,并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命名“勃兴街”,以表纪念。

近三百年过去了,郑运锦衍传的子孙遍及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郑运锦二十二代后人郑邦田说,在中宪第的郑运锦裔孙原有43户,目前还住在当地的只有2户。但在大厝门口,总是排满了竹凳子,彼此熟识的老人们倚着红砖白石,或闲坐,或打牌,悠闲地打发着时光,其乐融融。

2013年6月,中宪第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凝聚着泉台两地密切关系的古厝——中宪第的传奇故事,将继续在海峡两岸流传。

猜你喜欢
石井郑成功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那口石井
泉州府录立海防碑浅谈
选修课上,农村学子展新貌
在日本,可以请人扮演配偶、亲人、伙伴……
简析日美交锋中美国的政治妥协:从桂太郎—塔夫脱备忘录到石井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
浅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