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风物志

2018-03-22 16:10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农房县汉江

从古至今,奔腾不息的汉江不仅创造出伟大而辉煌的历史,还孕育出丰富的物产。沿江而行,一路收获不断:尝一尝屈原曾高度赞美的柑橘,看城固的橘树点染山林;泡一杯清香四溢的紫阳茶,听一段鬼谷子时代的茶树传说;从出土的汉代鎏金铜蚕,寻找汉水先民关于养蚕采桑的远古记忆;走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一不小心,就梦一回悠扬的驼铃。梦里怎能没有美酒?谢村黄酒让大诗人苏轼诗情高涨;房县黄酒,曾出入唐宫,得到武则天的赐名;而南郑县的“甜蜜蜜”,则是你要小心的“温柔的杀手”……

“中国柑橘之乡”种类繁多的名茶

在中國,“晏子使楚”的故事广为人知,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句,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因此认为,只有在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橘子才能很好地生长。但沿汉江一路走下去,时不时就会邂逅的大片橘林,会让你彻底抛弃此前的想法。因为从严格的地理意义上来讲,汉江北岸众多支流流经且盛产橘子的地方,大多处在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附近,算不上真正的“淮南”。

汉江流域的橘子,历史颇有渊源,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了足以向世人炫耀的特产:在《橘颂》中,屈原曾赞美其“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而苏秦向赵王兜售他的合纵之术时,也将江汉中下游流域、楚国的柑橘,看做和渔业、盐业一样,是事关国家命脉的战略物资,用来诱惑赵王。位于汉江上游、陕西南部城固县的橘子,还同汉江中下游、湖北境内的柑橘一起,成为中原王朝的贡品。时至今日,城固县还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柑橘之乡”。

橘子生长地一般在北纬16度到37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汉江流经地区在北纬30度到35度之间,而城固县就处于适宜橘子生长纬度的最北界。原公镇和橘园镇是城固的柑橘盛产地,这里北靠秦岭,南枕巴山,且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充足,因此产出的柑橘色泽鲜艳、皮薄汁多、酸甜适口。每到橘子成熟的季节,镇上连片的橘园里,缀满枝头的橘子金光闪烁。刚刚采摘的橘子堆砌如山,妇女、老人则坐在金黄的橘堆里挑选装箱,一个个还沾着雨水的新鲜橘子在她们手中翻腾跳跃,不久,成箱的橘子就被装上等候在路边的大货车,随后,这些带着金色梦想和汉江秦岭之间特有香气的橘子,便被运往山外。

与汉江柑橘历史同样悠久的,还有汉江茶叶。虽然在“茶神”陆羽写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1200多年后,他的故乡湖北天门市才开始种茶,但在汉江流域,尤其是陕西,茶并不是稀罕之物,更不乏名茶:镇巴县的“秦巴雾毫”“洗尽千古人间愁”;汉阴产茶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在各种茶展览会上,屡获金奖;“中国著名茶乡”西乡县的“午子仙毫”,被誉为“茶中皇后”,而“形似月亮,紧压成团”的“西乡月团”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是古巴国奉献给周天子的贡品。

同样是在上古巴国时期出现,因产地而得名的汉中市紫阳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其神奇之处在于,若泡入杯中,茶的芽头在升腾的水雾中徐徐展开,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挺直似针,因此又称为“紫阳毛尖”或“紫阳银针”。

就算是在茶产量和面积并不算大的陕西石泉县,也有名茶“灵雀毛峰”和“汉水晨雾”,因别具一格的品相和口味,牢牢占据了秦巴山区精品茶叶的席位。此外,据《石泉史志》说,石泉产茶的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鬼谷子时代。在云雾山鬼谷子岭——传闻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隐居修行之地,有两棵古茶树,其中一棵直径一米多、足够两个成年人张膀合围。据说,这棵茶树已有一千多年的树龄,堪称当地的“茶树王”;另一棵较小的也有几百年树龄,而且至今仍在产茶。

汉代鎏金铜蚕的佐证“关蚕门”和“开蚕门”

在汉江流域,蚕桑种植十分广泛,早在西周时期,《诗经》里就有描写采桑的场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而到了西汉,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人们对丝绸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盛产丝绸的汉江流域,迎来了种桑养蚕的高峰,而作为“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的石泉县,还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之所以有此命名,是因为县内池河镇谭家湾村发现的文物——“金蚕”。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比如晋代陆翙的《邺中记》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齐桓公墓中发现“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不可胜数”,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中也提到,秦始皇陵“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凫雁,金蚕三十箱”……但这些史传笔记中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世人并不知晓,一直到1984年,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的一位农民在河水中淘金时,意外发现了汉代鎏金铜蚕,才算有了实物佐证。

鎏金铜蚕形象逼真,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这也将石泉县养蚕的历史推前至汉代,而其发现地——谭家湾村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谭家湾村依山傍水,村前村后,最多见的风景便是桑田:河岸上、山坡上,嫩叶纷披的桑田随山势、地势铺陈开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青翠的桑田里升起嫩黄光晕,身处其中,恍如梦境。

蚕桑不仅是蚕农重要的经济来源,还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衍生出祭祀蚕神的习俗。当地蚕农敬奉的蚕神有3位,分别是中国最有名的蚕神: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古蜀国第一个王“蚕丛”,蚕的祖先、人首马头的“蚕马”娘娘。

在汉江流域的历史上,祭拜蚕神是当地蚕农最为神圣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春天催情产卵要祭,冬天盘点一年的收获时,也要祭拜蚕神。据《石泉县志》记载,明清时蚕农在“关蚕门”“开蚕门”、制种植桑、缫丝制绸前,要斋戒沐浴,祭拜蚕神。在腊月——祭拜蚕神的高潮时节,蚕农们还要焚香燃烛,在蚕神神位前,献祭鸡鸭鱼肉。祭拜仪式一般由家中的蚕妇先行祭祀:焚香化裱,祈求蚕神保佑来年蚕桑丰收,接着是一家老小轮流祭拜。而蚕桑大户和绸缎商人,每逢岁末祭祀,还要请民间艺人唱一种叫“花蚕”的民间歌谣,演皮影戏,并宴请八方宾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桑养蚕中,“关蚕门”至关重要:除了劝告蚕农在蚕事收成时要减少应酬,集中精力养蚕外,更重要的还是以自然隔离的方式预防病害,避免在人们互相走动中传播病菌。“关蚕门”一般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直至蚕卵生成,此后便是“开蚕门”——蚕农放松调整的阶段。这时,他们终于可以走出家门,走亲访友、互致问候或是“望蚕讯”,打探蚕的收成……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传统的祭祀蚕神仪式,但在桑园里,依然闪现着蚕农劳碌的身影。

汉江流域古老的黄酒土酒“甜蜜蜜”:“温柔的杀手”

世界上有三大古酒——黄酒、啤酒和葡萄酒,其中只有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黄酒在中国的产地较广,品种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浙江绍兴酒了。但“南有绍兴加饭,北有谢村黄酒”,在陕西洋县谢村镇的“谢村黄酒”,不仅与绍兴酒齐名,还得到过唐德宗李适的盛赞:“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苏轼也有诗云:“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

謝村黄酒酿造工艺古老而传统,一直沿用了药曲配方,在原料大麦、小麦中加入当归、细辛、栀子等18种采自秦巴山区的名贵中药材。轻轻呷一口,醇香的酒味和淡淡的药香清爽下肚,让人神清气爽、暖意在胸。据说,常喝谢村黄酒,不仅能解渴解乏,还可强身健体。

在谢村镇,家家户户都自酿黄酒,有的以酿酒为生,但大多数人家还是为了自家饮用或赠送亲友而酿制。此外,镇上不同节日有不同黄酒:新年迎春酒驱寒,端午苦艾酒避暑,中秋桂花酒暖身,重阳菊花酒醇厚,还有曾为贡品的冬青黄酒,须用经霜的冬青子为药,合成酒曲,且色紫蓝、味郁香。谢村镇不少人家都有祖传的酿酒秘方,所酿黄酒各领风骚。“无酒不为节”,是谢村人对自己的黄酒的夸耀;“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是外地人对谢村黄酒的赞美。

同样是在唐朝,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的“房县黄酒”,更是得到了武则天的赐名,成为大唐皇宫御酒,而且这种黄酒比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的绍兴黄酒,整整早了300多年。

房县黄酒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周宣王时代。据资料记载,公元前827年,楚王派房陵人(房县古称房陵)尹吉甫出使周王室时,送给周宣王的见面礼,就是一坛房县出产的自制黄酒——白茅。据说尹吉甫带的房县黄酒一进大殿,殿内立刻溢满酒香。周宣王品尝后,当即封为“封疆御酒”,要求楚国年年进贡。

到了唐代,房县黄酒又变成了“帝封皇酒”。据史料记载,被贬至房县的唐中宗李显给母后武则天敬献的贡品,其中就有房县黄酒。武则天当殿启封,尝一口后,顿觉神清目朗、满口异香,连称好酒,当即赐名为“房陵御酒”。皇上一封,房县黄酒就出名了。来自四川、陕西、湖广等地的好酒之人,都慕名前来,亲尝此酒,一饮为快。

除了上供给王宫贵族,深受皇帝、诗人赞誉的黄酒,在汉江流域,还有一种以包谷、高粱等农作物自酿而成的土酒,虽然默默无名,却是家家户户用来供自家饮用或招待亲友的佳酿。这种土酒酒香厚重、浓烈,并且因为是纯粮酿造,所以酒劲特别大。

土酒的成分和酿法大致相同,但一些地方会根据当地人的喜好进行再创造。例如,产自汉中市南郑区的土酒“甜蜜蜜”,就是当地人独创的美酒。这种酒喝起来十分爽口,就算酒意醺醺进入梦乡,香甜可口的酒味,还会在梦里萦绕。这种酒之所以会如此香甜醉人,全在于老百姓自己养的土蜂蜜:在酿好的包谷酒里,加入土蜂蜜重新熬制,纯粮食土酒和纯天然蜂蜜结合,原酒经二次熬制挥发,度数有所降低,喝起来却更加香甜爽口。不过,蜂蜜的香甜并没有改变土酒酒味厚重、回味绵长的本质,人一旦喝醉,醒酒时间很长,所以有人给“甜蜜蜜”起了一个暧昧的名字——“温柔的杀手”。

猜你喜欢
蚕农房县汉江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躲雨
千里之外
汉江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
房县职校生“回炉”参加技能高考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汉江石里的笔墨情韵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