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转换规律,追求言意相融

2018-03-22 17:50徐显城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期

徐显城

【摘 要】 习作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孩子,本文提出习作与孩子生活有效嫁接,习作教学应从课堂出发,结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探索解决习作教学难题的方法。

【关键词】 习作指导方法;儿童习作;嫁接艺术

一、一线老师的纠结——引发思考

听见身旁的语文教师抱怨,见她正对着手中的习作本叹息:“习作内容是写难忘的秋游,整篇习作既不见秋日的风景,也不见游玩时发生的事,只记下了游玩时带去的各种零食,这样的习作怎么办?”孩子的习作确实空洞无味,完全没有生活的影子。可是,身边的这些孩子,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们有参与;课余时间,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各种社会生活,也没少晒图。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擦亮眼睛挖掘生活,用心灵捕捉精彩瞬间呢?

葉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们紧紧相连。我们能否把它们像植物一样嫁接在一起呢?

二、嫁接“形成层”——开启嫁接思路

嫁接是指把相应的芽或枝条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成功的关键是要将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生活与习作的嫁接“形成层”又是什么呢?绝不是读一篇范文让学生仿写,而是一节节孩子们能听得懂的、有针对性训练的习作课。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深入地钻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教学的编排意图,准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理念,认真负责地备好作文课,写好下水文,重视习作前的准备与指导,将揣摩到的适合本单元习作的方法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学着老师的方法一步一步攀爬,努力跨越习作的鸿沟。

三、嫁接功夫——找准嫁接“点”

1.“营养液”——阅读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教师就不应只单纯地引导孩子朗读课文,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而已。设计教学时应钻研教材单元的编排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鸟儿”,习作安排了“我与鸟儿的故事”,选编《翠鸟》一文,从习作用意上看,旨在培养孩子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描写鸟儿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读好《翠鸟》的前三个段落,就成了习作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后,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孩子带着问题读通第一自然段,回答出:共6句,1~5句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第6句写了它小巧玲珑。这样孩子感知了句子如何构段,体会了一段话该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再让孩子反复朗读关键词语(颜色词、身体器官词、方位词),读懂了作者描写翠鸟用词准确,观察有序。最后全班品读句子,翠鸟的外形美展示出来。

朗读教学到位后,紧接着出示孩子们喜欢的小鸟图片,鼓励孩子仿照《翠鸟》第一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抓住小鸟的外形特点,按自己的观察顺序把段落写详细。

适合训练的段落还有很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小虾》《松鼠》《赵州桥》等课文。只要教师借助课文,从读中认识段落,从读中仿写段落,就能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课堂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自然交融,课余生活与习作学习相互连接。

2.“光合作用”——观察与体验

生活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常在无意识中发生,如果刻意去观察与体验,不注入情感,常态下的生活很容易被漠视,写出的习作就空洞、虚假!如果能在习作前安排一次“光合作用”——有意识地安排孩子真实观察与体验生活,能为习作增色不少。

例如:执教的生活类作文《学做美食》习作指导课,这节课以“生活基点”为探究主题,我在习作前的一个周末安排孩子体验学做美食,给他们准备了一份课前学习单,并要求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体验。孩子们在双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配合下完成洗菜、切菜、做菜的过程。从学习简单的洗菜、切菜开始,从学习使用常用炊具入手,到做完一份美食,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做家常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从家长们上传在班级群里的孩子学做美食的图片和视频来看,孩子的观察与体验很充分,供孩子习作的素材丰富了,孩子内心表达的情感与愿望变得强烈了。

3.“人工服务”——“下水”作文示范

信息时代,较少教师能在习作教学时先行“下水”——写下水文。甚至有人会质疑:写下水文有实用价值吗?不是浪费时间吗?随便搜索一篇范文不就是下水文?答案很明显,写下水文实用价值强,绝不会浪费时间。原因很简单,教师想要写好下水文,就一定要研究单元习作训练的要求,自己在行文中,以孩子的视角思考该如何写,进而再把自己揣摩到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

我在批改孩子的习作《学做美食》时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写,重点写什么。孩子写西红柿炒蛋的片段闪现在我的眼前:“打开点火开关,我先热起油锅,接着把鸡蛋倒入锅中,翻炒了几下,然后撒下一些盐,又再翻炒几下,就把鸡蛋装入盘里。”孩子是有做菜的。怎么会写得这么简单呢?他们对做菜的印象这么浅,怎么办?

我决定回家认真体验一次西红柿炒蛋。我边做菜,边观察,边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灵巧的双手,锐利的眼睛,聪慧的耳朵,灵敏的鼻子,贪吃的嘴巴,还不忘做个记录。美食做完了,下水文也水到渠成。

下水文写完后,我及时将自己的细致观察与真实体验记录下来,并反复揣摩 “如何把过程描写具体”的方法,编写在习作讲评教学中。

四、嫁接理念——扣住转化规律

回归生活,落实教育本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孩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还给孩子习作的自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习作之后享受快乐,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的习作回归现实生活。

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孩子的习作回到生活。《给XXX的一封信》的习作结束后,我鼓励每个孩子将信寄出,孩子寄出的除了信笺,还有自豪感、成就感。《一次购物经历》的习作结束后,孩子除了学会购物,还有日后对家庭的关心与责任。《家乡的特产》的习作结束后,孩子除了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外,还要为家乡的建设代言、出谋划策。孩子的习作不能只是一项作业,应该是孩子向外表达与交流的“声音”,哪怕是班级里最普通的“声音”,也要鼓励孩子分享给亲人。

班级QQ、微信群和《班级小报》应该成为孩子习作分享的最主要平台,这样,孩子习作的动力不断增强,在心灵里萌发“作品”的种子,将使习作变得乐此不疲。

尊重孩子的生活与体验。从学习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为孩子的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将习作枝叶紧紧地贴在生活的砧木形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