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篇小说《不一样的太阳》

2018-03-22 12:03辛芳哲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辛芳哲

摘 要:《不一样的太阳》是跨文化小说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形象,用生动丰富的故事揭示刻板印象和偏见、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差异、文化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人际关系理解可能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并对跨文化交际参与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做出了文学上的启示。

关键词:《不一样的太阳》 跨文化交际 中德文化比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种多样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海外华文作家刘瑛多年来致力于跨文化写作,始终保持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观察视角。中篇小说《不一样的太阳》以浓厚的跨文化色彩,反映一个中国家庭融入德国社会的过程片段,引起我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深刻思考。

一、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形象文化分析

(一)强文化特征:祖青、泓韵

祖青、泓韵是典型的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祖青具有德国高薪工作,可以支付全家在德的生活开支,泓韵曾经是中国政府机关干部,因“家庭团聚”的居留许可,只能在德国做家庭主妇。他们具有良好的德语能力,能够避免任何场合中语言沟通的障碍;两人均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德国可能发生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同时,他们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一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中华文化的烙印,也因此造成了若干跨文化交际的故事。他们将年幼的蔚伶带至德国,希望蔚伶接受更好的教育,具备更强的跨文化视野与语言能力;同时他们秉持着中国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愿蔚伶在德国做一个平庸的外国人,期待她通过良好的成绩表现,进入重点中学,进而考取名牌大学,赢得更多人生机会。

(二)弱文化特征:蔚伶、尼娜

蔚伶、尼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全部情节都通过她们两人连接展开。作为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她们面对与自身母语文化相异的文化时,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力。她们身上的文化特征要远远小于长辈,呈现一种典型的弱文化特征。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她们已开始逐渐习得自身母语文化的一些思想行为方式。如尼娜第一次到蔚伶家做客时,蔚伶随口说送她一双筷子,她在匆忙离开之际仍不忘直言不讳地索取她已被承诺的礼物,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客气。蔚伶在文章高潮部分,与母亲争辩冒充签名的意义,提及中国学生代替父母签字并没有影响分数,说明中国社会的文化习惯没有使她从心理上认识到代替他人签字在德国的严重性。

这里希望具体探讨一下蔚伶的年龄问题。中德两国均为六岁上小学,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发生在蔚伶、尼娜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所以在故事中蔚伶和尼娜应为九到十岁。但是文中提供了一个误导信息,本文认为属于作者的误用。蔚伶在刚转入古腾贝格小学时遇到了交际困难,泓韵担忧女儿的心理活动曾提及,蔚伶在国内当过班长、少先队大队长,成绩优异。中国小学的大队长向来由高年级学生担任,一般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倘若蔚伶真的当过大队长,那么她赴德经过一年的语言培训后,应该直接进入中学,而不是小学三年级。在四年级上学期的家长会谈话中,班主任黎希特说蔚伶来德国两年了,这样计算,蔚伶至多在中国念到了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成长和认知变化都很快,过于悬殊的年龄差距很难使她们成为知心朋友。而且文中也没有情节支撑,蔚伶的行为、心理表现出一个准初中生的水平。我们倾向于认为“大队长”的信息提示是作者的错误运用。蔚伶在文中就是一个九到十岁之间,与尼娜大致同龄,对中国文化有初步了解,但还没有形成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小学生形象。

(三)跨文化交际的互动者:尼娜父母、黎希特老师等

尼娜父母(比尔曼夫妇)、班主任黎希特、电脑教师施德方、律师、校长等人,是泓韵一家所接触到的普通德国人。立足于德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不需要刻意转变自己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去迎合泓韵一家身上的跨文化特征。他们具有德国人一贯“理智严谨”的特点,但也保持着各自不同的性格。正如作者借电脑教师施德方之口所说:“不要简单地把德国人或中国人归到某一类概念中去,更不要轻易地把某种帽子戴到别人头上,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容易引起排斥和对立。”尼娜母亲的高傲急躁,尼娜父亲的诚恳守信,班主任黎希特的爱岗敬业,电脑教师施德方的耐心熱情,律师的一丝不苟,都是他们身上不可磨灭的个性。当人们说中国人节俭、日本人安静、德国人严谨时,这些标签可能总结了中、日、德三种文化中大部分人的特点,但是忽略了例外的情况和另一些人的不同倾向和特点,标签化过程中被忽略的个性与特色是永远无法言说的。

二、文化心理因素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一)刻板印象和偏见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世界上的事物千头万绪,一个人不能获取和记忆所有的信息,归类是记忆的基本方法。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刻板印象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成为无意识的以偏概全,人们很少去思考它是否正确。一个群体内部的成员往往互相分享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将成见世代相传。而偏见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的概括基础上的负面感情。刻板印象是一种认知,偏见则主要是态度,一种负面和敌对的感情和态度,它很容易导致歧视行为的发生,比刻板印象更加顽固。针对刻板印象和偏见,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个体差异的重视程度:任何一顶“帽子”都不能代表具体的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跨文化交际的正确方法。

在泓韵第一次送尼娜回家时,尼娜母亲盛气凌人地怀疑泓韵不会说德语,就体现了她对中国人,乃至全部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德语水平不佳。后来,尼娜母亲承认泓韵的德语的确说得很好后,又不小心地强调自己一般不轻易夸奖别人,暗示了尼娜母亲潜意识中不愿承认泓韵的德语水平,可见刻板印象的作用之强。而泓韵在与黎希特老师面谈时,质问是否因为蔚伶是外国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应该是差生;班级中留级的都是外国学生,是否有排外的因素。这也充分体现了泓韵尽管平时已尽力克服文化心理因素,但在情绪激动时,仍暴露出了内心的想法,担心德国人所持有的国籍偏见,会影响蔚伶的成绩,乃至造成蔚伶未来在德国社会竞争的劣势。

(二)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蕴含在每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中。初到一个国家,跨文化参与者总会尽力地去了解学习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但在学习了解之后,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往往也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比如,蔚伶转学第一天,泓韵送她到学校,希望能跟新班主任黎希特老师打个照面,请她今后多关照蔚伶,却被黎希特老师客气地打断,请泓韵与学校秘书做好预约再来。泓韵当然知道,在德国凡事都得先预约。可没想到,跟老师短暂打个照面,说几句客套话也得事先预约。这表明尽管泓韵已对德国的“预约”文化有所了解,但没能深刻理解其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导致她在参与具体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尴尬地吃了黎希特老师的闭门羹。再比如,黎希特老师向泓韵介绍学生考分评定方式时,在泓韵潜意识中,并没有把黎希特老师强调的“考勤状况”当回事,也认为“德”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根本没往心里去。直到蔚伶的成绩下发,她得知评分原因后,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其中的分量。如果泓韵能对德国的品德教育、诚信体系,有更深的理解,她一定会尽早干预蔚伶的行为,避免蔚伶成绩评定受到影响。

(三)文化价值观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文化中最稳定的因素,也是解释文化行为最有力的因素。根据霍夫斯泰德(2010)的相关研究,中德两国价值观在个体主义倾向、权力距离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这在小说中也有具体的展示。祖青、泓韵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在德语社会文化环境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典型的,当属祖青、泓韵深夜帮助因父母离家哭泣求助的尼娜。在德国,大部分德国人倾向于个体主义行为原则,绝不会在没有搞清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三更半夜贸然到一个陌生人家去解决危机。但深受集体主义影响的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帮扶关爱意识,当女儿的朋友处在危机状况中时,祖青、泓韵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她,而不是预先考虑自身利益可能面临的风险。此外,在蔚伶因病请假的事件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德两国对权力距离态度的差异。中国是权力距离比较高的国家,在文化潜意识中,妇女儿童的地位可能不如男人重要,而祖青心里,也没有把女儿的在校教育看成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实现成长、走向社会的手段。当面临女儿缺勤和自己迟到的选择时,他没有替女儿交假条,本想着第二天补交,但最后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中国学校完全可以接受因父母疏忽造成的学生缺勤,只要事后加以解释,绝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德国是权力距离比较低的国家,学校对孩子有着大人般的尊重,他们要求孩子独立承担缺勤的后果,不追询无故缺勤原因,只作如实记录,也不接受父母事后的解釋,再更改成绩。在中国的小学,人们往往把孩子当成家长的附庸,有任何情况出现时,老师都会跟家长及时沟通,不会顾及孩子的个人意愿;而德国则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也要求孩子肩负相应的责任。

(四)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导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看待世界、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思维方式不同于价值观,它们与是非判断无关,也不代表一种道德取向,仅仅是一种文化所赋予的思维习惯方面的特点。

中国人倾向于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而德国则倾向于分析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祖青、泓韵救助了深夜孤立无援的尼娜后,他们以为尼娜父亲上门拜访是为了表示感谢,却没想到是怀疑他们偷了耳环,双方不欢而散。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就算怀疑对方盗窃,中国人也会考虑对方曾帮助过自己的女儿,一定选择比较客气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怀疑。而作为德国人的尼娜的父亲,却不会选择这种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只是就事论事地陈述事情始末,使来自中国的祖青、泓韵感到非常无礼。同样的分析对立思维,也体现在德国律师身上。面对祖青夫妇的法律咨询,德国律师没有正面解决,却为夫妇二人立了两个与耳环毫不相关的案子。在确定尼娜父亲不起诉祖青夫妇后,他也不能理解夫妇二人停止立案的请求,继续建议他们通过法律的途径帮助尼娜父亲纠正错误。他不能如中国人一样,看到这些事件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习惯于用分割对立的方式逐次解决问题,自然也让祖青夫妇感到不可理喻。

(五)人际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人际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是每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的民族和社会按照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构建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差异,进而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取向的不同。中国的人际关系以家庭为核心,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人情世故,人情和事务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开,在处理事情之前会倾向于处理好人情关系,拉近彼此距离,这样才能利于交际活动的开展和事情的处理。因此,在善于广交朋友的中国人看来,“朋友”和“相识”两个词没有的界限区别。但“Fredue”和“Bekannte”两词在德语中,却有着确切的含义和严格的区别。德国社会中并不是没有圈子和人情,只是因为“朋友”对德国人来说太过珍贵,值得他们付出人情帮忙的场合比较少,才使整个德国社会基本按照公正严谨的方式运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比尔曼夫妇看到了祖青夫妇的真诚与善良,认可他们成为自己的“朋友”,才不遗余力地帮助蔚伶渡过升学难关,使小说中充满强烈文化冲突的事件,有了峰回路转的解决。这也告诉我们,在任何文化交往中,真诚、善良、包容都是我们最好的名片。

三、小说对跨文化交际参与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不一样的太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家庭在德国参与跨文化交际的生活片段,在全家人的积极努力下,泓韵、蔚伶收获了各自的友谊,蔚伶的升学困境也柳暗花明地有了希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人口流动越见频繁,有更多中国人前往世界各地生活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外国人士参与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学习、适应不一样的文化,如何接纳、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是每一个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好语言是基础。在小说中,作者完全没有提到泓韵一家因语言能力不足,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困境,相反他们因良好的语言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机会。但在许多跨文化交际案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语言能力不足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连准确的表达交流都无法完成,那么跨文化交际活动潜在的困难自然不言而喻。然后,应该坚持平等、理性、包容的文化观。泓韵一家的成功之道在于,他们面临跨文化冲突时,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努力尝试与德国文化沟通交流,尽力破除文化心理上的偏见和思维定式,加深对德国社会的了解。总有一些外国文化是我们没掌握的,总有一些中国文化是我们忘不掉的,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融合两种文化的长处,以真诚善良的态度打造我们的跨文化交际风格,是我们参与跨文化活动的最好方式。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要充分利用跨文化类的文本材料。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跨文化小说不但可以从语言上作为汉语课文教材,而且可以从内容上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以鲜活的事例提醒学生语言之外存在的挑战。此外,我们也可以呼吁中外学生以生动的事例记述他们的跨文化故事,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严歌苓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移民生活:“像一个生命的移植,一一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栽植,而在新土上扎根之前,这个生命的全部根须是裸露的,像是裸露着的全部神经,因此我自然是惊人的敏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矛盾与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话题。为了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顺利进行,从各方面着手深入跨文化现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中篇小说《不一样的太阳》从跨文化文学的角度,为跨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丰厚的跨文化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刘瑛.不一样的太阳[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

[2]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 格特·扬·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 马勇.从严歌苓的新移民小说解析中美跨文化交际[D].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1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