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2018-03-22 12:54泰阳
魅力中国 2018年4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贯穿于中国整个发展历史,这不仅体现在不同思想流派的相互尊重上,还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总结,并从多元化文化之间的相互综合、不断提升文化的先进性、做好文化继承工作三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文化继承

前言:

与经济发展相比,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更为明显,在这之中,人口特征、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因此,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从效率角度来说,优先发展的现代文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公平角度来说,长期对现代文化进行扶持,将传统文化发展忽略,不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十分重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文化包容与儒学创立。

中国传统文化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便出现了包容万物的豁达胸襟,这在儒学思想建立时便有了明显体现。据《论语·子路》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和不和。”孔子将所有差别的统一和价值取向结合在一起,反对差别排斥,也不强求一律的“同”,这其中体现出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意识。总的来说,儒家学派的诞生,本身就是孔子兼收并蓄精神的真实写照。朱熹层说过:“孔子无所不该,也无所不备。”如果人们将儒家文化的发展历史归结起来,儒家就是对各种文化思想和学说的包容,同时也是包容性发展的最大成果。也是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孔子才能做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最终完成对儒家学派的创建。

(二)百家争鸣与相互借鉴。

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各种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在百家思想相互争锋的过程中,利用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态度,最终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此时百家交汇的文化景象已经初步形成。在这其中,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第一次交互发生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的国家建设综合了仁、义、礼等伦理学术,还体现出了《心术》和《内业》等思想。由于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为道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政治空间,便于在政治实践中改善思想。其次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交融和互补,这主要体现在孟子对墨子的思想继承和吸收。孟子吸收了墨家的“规矩”思想,规矩既是规范,墨子云:“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距。”孟子在后期将这一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表达出仁政的治理理念[1]。

二、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多元化文化之間的相互综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给予了当代人很多启示,在此过程中,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能与其他文化隔绝开来,否则将会出现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等问题。因此,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前文已经介绍到,孔子在创立儒家过程中,仍不忘对其他学术的相互借鉴,通过文化之间的彼此包容,最终实现儒家思想的不断完善。儒学历经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虽然也出现过低潮期,但总体来说依然并未衰落,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孔子自身海纳百川的文化品质。正因为中国文化的没有固步自封,利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吸收,才能实现本体文化的不断推陈出新,洋溢出清新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证明,如果想要文化得到长久发展,就必须保持一种互相包容的品格和气度。

(二)不断提升文化的先进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教育我国人民需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在铸造文化特色之时,不忘提升为文化的先进性,让文化的自身魅力和号召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文化的为包容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现如今,人们在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讨论中,经常会提到:“只有名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体现出了问民族文化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世界的发展本身具有多元化气息,世界文化更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每个民族中的文化差异性很大。因此,只有对民族文化提出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保证民族文化特征不出现没落和消失,才能确保本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便于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利。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灭绝事件也时有发生,我国人民应充分意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还要提升文化的先进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久不衰,固然与其包容性密不可分,但文化的先进性同样重要。正是这种先进性,在不断的战争面前,中国文化并未沉沦,而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华丽的色彩[2]。

(三)做好文化继承工作。

党的十八大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我国传统文化比喻为民族的根和魂,强调在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处理好传承和创造之间的关系,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文化的继承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历史性眼光看出了民族文化继承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人员应秉持其中精神,将“创造性发展和继承”在文化工作中有效体现出来,将我国传统文化视野拓宽到世界层面中,对文化和包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明因包容而绽放色彩,历史的发展告诫人们,只有做好交流和借鉴工作,才能赋予文明更多的生命力。我国人民应秉持一种包容精神,将文明冲突的芥蒂彻底消除,以实现文明的和谐共生,利用文化的合理丰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爱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增加了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递。在此基础上,我国应以传统文化发展形式为契机,利用包容性和创新性,赋予我国文化新的活力。在文化包容性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利用包容性理论,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内燃,从而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慧,刘志强,邵大伟.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绿地规划逻辑转换[J]. 规划师,2017,33(09):11-15.

[2]陆经纬,张时彦,李嘉欣.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遗产廊道研究——以苏州环古城河步道为例[J]. 现代园艺,2017,(15):105-108.

第一作者姓名:泰阳(2000.6-);性别:男,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学历:高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现有职称:无;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剧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音乐生态环境现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