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2018-03-22 12:53王莉蕊
魅力中国 2018年3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王莉蕊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和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有以下特点:操作性强,涉及人机交互,涉及字符、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另外,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两大特点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即小组互助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电子提纲学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信息技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一是怎样处理学科特点与教法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这就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及教学模式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样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有的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操作水平,这样大的差异在其它学科是难以想象的,教学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而这两大问题能否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纷纷实践,努力探索一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的模式。如曾经采取的按知识水平分班教学,虽然这一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科知识参差不齐的现象,但并没有完全地、真正地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的难点性问题----即学科学习特点问题,还无形中给学校增大了负担,学校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我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采取小组互助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电子提纲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教学难题。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几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组互助学习

前提:将教学班学生依照男女生比例、学科知识水平高低搭配、自愿组合、5~6人为一小组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互助学习不仅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的有效途径。首先,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由于小组互助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学生个体素质条件参差不齐的现象,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相学见长,大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其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成员之间由于学习任务的要求经常存在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学会默契、密切地配合,小组成员有时还需要学会以大局為重,有奉献精神、有集体意识观念。再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小组互助学习除了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与竞争,同时还存在与同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学习与竞争,也就是说哪位学生个体的失误或落后,都会给该小组带来影响,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非法活动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这无疑会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心。

二、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可贯穿一章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小任务,用于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及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或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总之,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电子提纲学习

前提: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即网络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引入电子提纲的作法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可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存在教师机的工作文件夹中;上课时,学生注册计算机网络,并通过“网上邻居”登录教师机工作文件夹,找到并打开所需任务;完成后,即可将作业(任务)发送到教师机的学生作业文件夹中,供教师评阅。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