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北碚是重庆的一张文化牌

2018-03-22 12:53罗雅
魅力中国 2018年39期
关键词:北碚建设文化

罗雅

摘要:“北碚”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行政区域开始于民国时期,但在其悠远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了外来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抗战迁建和新中国建国后的大三线建设、国家两江新区建设,促进其文化形态呈现了开放性、多元性、丰富性、差异性,其文化资源包括了灵秀的自然山水文化、绵长的民俗风土文化、醇厚的乡村建设文化、兴盛的抗战救国文化、屹立的红岩革命文化以及辉煌的三线建设文化。

关键词:北碚;文化牌

一、灵秀的自然山水文化

自然山水文化是任何一个区域文化的起点和载体,北碚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自然山水呈现“天人合一”的基本特点,区域内山、水、泉、林、峡交融,谱写了和谐的生态赞歌。区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有中梁山、华蓥山支脉,森林覆盖率4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6.16平方米,Ⅱ级以上优良空气质量天数常年保持在340天左右。嘉陵江蜿蜒流淌全境,以北温泉为中心的嘉陵江温汤峡周围形成了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造就文人墨客笔下的“西山夕照”、“东阳晚渡”、“白沙落雁”、“峡水拖蓝”、“涪江秋月”等经典风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碚的温泉,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据《图经》载:“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林木,下有温泉,分东西流”。西流在青木关宝峰山,东流即北温泉,北温泉有10个泉眼,日流量8000多吨。1927年,卢作孚先生于北温泉开辟嘉陵江温泉公园,即成为重庆知名的参观游览点和名人荟萃之地。华蓥山地区的金刀峡,以幽静、险要著称。而嘉陵江小三峡则承载了更多山水、名人的故事与诗话。

二、绵长的民俗风土文化

民俗风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本土符号元素。北碚从文化地理上看,属于大巴渝文化体系,但由于其历史上承载了几次外迁移民的渗透,其传统文化形态上也包容了大量的迁入移民文化。古镇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固态载体,我区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是金刀峡镇的偏岩古镇和澄江镇,是原生态的巴渝文化的展示区域之一。

非遗项目是民俗风土文化的分散固态载体,我区有非遗项目118个,其中市级项目21个,区级项目97个,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8名。北碚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各级非遗项目是区域本土文化不可灭迹的符号,也是区域文化的集体记忆。

三、醇厚的乡村建设文化

上世纪20年代,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等在北碚掀起了“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乡村建设运动,创造了实业兴乡的“北碚奇迹”。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是学术界公认的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时间最长、成就最为卓著的一个,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完整的历史记录。乡村建设文化不仅在重庆市乃至在全国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北碚地域特征,也是北碚创造的具有历史继承意义的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乡建建设文化遗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等。此外,西南大学内还设有卢作孚研究中心、乡村建设学院等机构,不定期开展理论研究活动。

四、兴盛的抗战救国文化

抗战时期,北碚成为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更是知名的爱国民主进步人士会聚之地,与沙坪坝区和南岸区所拥有的抗战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据统计,迁至北碚的国民政府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科教文化机构52个,复旦大学等大专院校16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农林部中央林业试验所、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在北碚设立,孵化了多项科技成果,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科学的“诺亚方舟”。老舍、梁实秋、林语堂、胡风、路翎、萧红、端木蕻良等堪称大师及一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近百人来到北碚,《四世同堂》、《雅舍小品》、《棠棣之花》数百篇文学名作在此诞生,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在此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在北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馆——复旦新闻馆,北碚护佑住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血脉。

北碚境内目前现有卢作孚纪念馆,老舍、陈望道、梁实秋、晏阳初、顾毓琇旧居,张自忠烈士陵園,复旦大学、西部科学院旧址等人文景观和陪都遗址104处,记载着那段抗战救国文化,诉说着北碚的历史贡献。

五、屹立的红岩革命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迁建夏坝后,共产党员在夏坝开展革命活动,夏坝与沙坪坝、华西坝成为当时大后方知名的革命进步活动三坝。在北碚老城地区,《新华日报》设有北碚发行站,《挺进报》设有印刷点,华蓥山游击支队设有北碚联络站。情报专家阎宝航曾在北碚建立秘密电台,获取战略情报。解放战争时期,王璞烈士等地下党依托莲华中学为据点,开展地下革命,成为重庆市乃至川东地区重要的革命基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传承基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北碚等地建设有西南局夏季办公处和西南局领导住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开国元勋在这里领导大西南建设。同时,川东行政公署(管理原四川东部的省级行政区机构)设在北碚,北碚成为领导川东地区的首府,现有川东行政公署办公楼(西南大学办公楼)和川东报馆办公楼(西南大学附中附中办公楼)遗迹。解放后,红色谍将郭汝瑰迁居北碚,从此在北碚度过了他余生的18年。期间,主编了600万字的《中国军事史》著作与《中日作战正面战场史长编》,出版了《郭汝瑰回忆录》。

六、辉煌的三线建设文化

建国后,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大量工厂内迁,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设备,促成北碚历史上第三次发展,建设有四川仪表总厂、仪表材料研究所、仪表自动化研究所、红岩机器厂、浦陵机器厂、光学仪器厂等三线建设工厂。在改革开放后,又承接了华光机器厂、华伟机器厂的迁建,成为重要的电子仪表光学基地,写照了我国国防三线建设的历史,也为北碚再续科教文化高地的新篇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北碚建设文化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谁人识英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