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8-03-22 12:53吕春初
魅力中国 2018年39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科学技术

吕春初

摘要:当代,我们也不能简单把全球化等同于一体化或单一化,文化无疑要保持其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不仅不能发展,最后必然消亡。我国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去。注意其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它的生命力及其当代文化意义,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张岱年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其民族的主体性。文化是为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文化必须具有保证民族独立、促进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的独立自主,必须确保文化的独立自主和民族特色。当代,我们也不能简单把全球化等同于一体化或单一化,文化无疑要保持其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应该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不仅不能发展,最后必然消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不懈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当代科学人性化发展的需要呼唤传统道德伦理的支撑。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科技异化现象对人类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生存本身产生着影响,道德风险指数也相应提高。当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选择、实行文化转向的历史关头,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研究院唐通说:“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和人文主义的,不允许科学与伦理学和美学的分离。”人类在几千年与大自然搏斗的中吸取惨痛教训,终于认识到科学技术必须以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这种体悟正是古代中国先哲的睿智思想。儒家思想核心正是以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人类未来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必须加强道德自律,必须以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才能真正造福人類。在未来日益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也必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被更加民主、科学地去解读、创新并发扬光大。

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化有利于文化强国建设,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曾经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西化的速度较快,西化的程度较重。但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世界需要有多彩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文化范式。中国文化正处于转型期,中国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以成功的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范式的对话、交流和发展。在文化挑战中,抵制文化霸权,坚持文化多元,使中国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最精彩最靓丽的一元。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众多现实意义,指引着当今社会许多问题的解决。我国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去。但是,每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载体、主体等等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注意其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它的生命力及其当代文化意义,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时代性视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醒、深刻地把握。全面认识、正确对待中华民族古代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否定,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的坐标之下,来进行我们的分辨、判断和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便应当继承;违背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背离的传统文化,便应当抛弃。落实到实践道路上,我们还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对先辈们的革命成果进行全盘否定,忽视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中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历史的根,一切开拓创新都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实现,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文化复古主义恪守传统的教条,对传统文化持坚守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我们必须坚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去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新形势下进行符合客观需要的改变,才能真正的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不衰。传统文化迫切需要现代化,要适应新的中国与世界,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向现代化转变,这是历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其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的统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本质上不过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反过来又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我们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逐渐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就包括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最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代表着人类最新的实践成果。在当前社会传统文化要想继续发挥作用,必然面临着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的去看待传统文化,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错误与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扬弃,另一方面还要善于从它们那里发现并汲取某些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借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必然面对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革命战局。当前,我们依然要如此,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要以时代精神为基础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的繁荣强盛。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