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蔬菜产业逆势突围五招六式

2018-03-23 23:51袁昌国王永重
长江蔬菜 2018年20期
关键词:十堰市基地蔬菜

袁昌国,王永重

(湖北十堰市政府蔬菜办,442099)

十堰市蔬菜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61”农业产业强农计划,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建蔬菜基地项目实施机遇,以保城市供应、保农民增收、保质量安全为己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进了十堰蔬菜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全市蔬菜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势的产业经济。

1 十堰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在外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十堰市蔬菜产业逆势发展,目前蔬菜产业已发展为涵延打工经济、贸易经济、加工经济、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从而形成强势的蔬菜经济。2017年,全年完成播种面积8.28万hm2,总产量167.9万t,产业总产值88.5亿元(其中生产环节61.5亿元,加工环节15亿元,流通环节12亿元)。全市核心基地0.667万hm2(其中设施基地0.2万hm2),蔬菜产值长期占据种植业总产值的1/3以上。

当前,“蔬菜”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活必需品,已演化为社会民众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需求的一个载体,在十堰行政区域,更承载着山区人民对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与贡献。

1.1 基地稳固

“十二五”期间,紧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建基地项目实施的机遇,全市统筹发力,借势引导回归人员、回流资金,新型蔬菜业主快步进入,全市蔬菜设施基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南水北调新建基地1亿多元的项目,撬动了政府5亿元对蔬菜的投入,牵动了1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蔬菜产业。全市初步建成了0.667万hm2核心蔬菜基地(其中设施基地0.13万hm2),形成了十堰城区周围0.2万hm2(其中设施基地0.067万hm2)、各县市区周围0.067万hm2(其中设施基地66.7 hm2)的自供基地。同时,汉江生态经济带订单基地和竹房城镇带露地菜生产示范区亮点纷呈,10个科技园的建设和加工菜、高山菜、食用菌、魔芋等产业各显特色。郧阳区大自然合作社和柳绿合作社成为基地建设最有影响力的合作社。

1.2 生产高效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保市场供应目标,各地通过培龙头、壮块头,使龙头企业和市场主体进一步活跃、全市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达到25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家,有望冲刺国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大批能人志士进入蔬菜生产领域,全市已培植蔬菜家庭农场(规模基地)103个,蔬菜专业合作社202家(其中国家示范社3家),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53家,蔬菜种植业主和直接经纪人12 527人。渝川、统香、治铮、聚达、神运、裕源、益群、丹江红等一批蔬菜加工企业成为大生产的“领军人物”。

1.3 流通畅通

全市各地通过培优流通运销组织,形成规模的蔬菜流通企业59家、运销服务组织46个、蔬菜交易市场70个、集散贸易市场85个、社区菜店126家、电商11家,拥有农业部“定点市场”、商务部“双百示范市场”和国家工商总局“文明诚信市场”1家。联建了库容量 1万m3的 “十堰市人民政府蔬菜产品应急储备库”,筹建了1万m2的净菜超市,目前正在筹建十堰市蔬菜净菜配送中心,武当山珍公司在武当山机场建立的展示十堰市特色农产品的展示中心也即将对外开放。2017年出口食用菌2 100多t,出口额3 440万美元。

1.4 扶贫有效

各县市区及大部分扶贫村把蔬菜产业作为扶贫脱贫的支柱产业予以培植,如房县、竹山、竹溪把食用菌、魔芋、高山菜作为主要脱贫产业予以政策扶持,丹江、郧阳区把加工蔬菜作为主要产业,郧西、张湾把设施蔬菜作为脱贫产业予以政策支持。初步统计,“十二五”以来,蔬菜产业累计带动脱贫农户5万余户、10余万人口。

1.5 质量安全

设立了十堰市蔬菜检测中心,组建市、县、乡三级执法体系,加大抽检力度,建设重点基地网络实时生产监控,扎实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依托经营主体,利用区域资源,积极培育“三品一标”,打造知名品牌,并对芽菜类实施“黑名单”制度。目前已建地头检测室24个,制定了16项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省级标准2项),成功创建1个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1个全国果蔬无公害科技示范区、7个省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园区,已有蔬菜产品品牌28个,获得地理标志品牌3个,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82个,“房县黑木耳”“房县小花菇”、渝川的“武当红”,综合品牌价值达6亿元,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房县黑木耳2014年品牌价值达到3.75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大环境下,尽管十堰市的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蔬菜产业大而不强、蔬菜生产粗而不精、蔬菜品牌多而不优、配套设施弱且不实等问题。

2.1 生产要素碎片化严重

①基地碎片化 受山区土地条件制约,尽管确保了保有量2.67万hm2,但规模基地较少,6.67 hm2以上基地仅有100个,面积0.27万hm2,占比10%。

②企业碎片化 全市各类蔬菜企业 (含种植、加工、流通)总量较多(初步统计达400余家),而市级龙头企业仅有41家(其中省级9家),规模化企业仅占10%。无论是种植、加工、还是流通企业都是粗放式生产、粗放式经营,从而使“生产难”和“卖菜难”并存,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市场价格与地头价格偏差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市场定价话语权。

③市场碎片化 本地市场容量有限,占有量小;外围市场空间容量较大,但企业各自为阵,存在相互挤压市场价格与份额的现象。

④品牌碎片化 蔬菜产品品牌零散多样,开发不够,多而不优,蔬菜产品整体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仍然不高,“走出去”缺乏总量,困难重重。

2.2 产业链条配套完善支撑较弱

①基础设施配套弱 基地内水、电、路、沟渠等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②生产科技运用成效不高 轻简化的水肥一体、遮阳避雨、生态生物技术等推广接受和运用成效不高,物化成本持续增长。同时劳动力红利消减,进一步抬升成本,降低边际效益。

③适宜本地种源匮乏 食用菌、魔芋及加工蔬菜以引用为主,种性退化,实用性差,适应十堰区域的生产种源较少。

④冷链建设滞后 地头简易冷贮数量和容量不够,大型冷贮设施缺乏,运销设备落后,储旺平淡及远距离营销能力不足。

⑤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互联网+蔬菜”等电商和新型流通运营方式规模小,品质保障及监管较难。

2.3 政策和金融支持有限

蔬菜部门机构相对弱化,蔬菜产业发展涉及财政、科技、土地、水利、交通、金融保险、商务等多部门,政策分散,项目分散,整合难度大,缺乏叠加效应;同时蔬菜产业项目相对较少,申报争取相对困难。

2.4 人才工程建设滞后

全市从事蔬菜服务人员总数181人,其中在编人员63人(涉农专业人员45人),万亩基地仅有1位在编人员协调指导服务;拥有十堰市初、中级职称评委会批准认证的蔬菜类农民技术员72人,主要服务规模基地(园区)。

3 发展建议

3.1 先进技术与地域特点有效对接

大力推行轻简化实用型科技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实用科技的提升作用,联合有关农业科研院所,研究探索适宜十堰地区的新型棚室结构,以满足中大型机械操作,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构建设施蔬菜物联网集成应用服务平台,探索“互联网”销售模式。

3.2 实施区域联合发展

推进老基地提档升级,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建设新基地,结合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整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和种子、沃土、植保工程、标准园建设等项目资金,实施片区联合发展,推进产业规模化,充分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发展。

3.3 加强人才工程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人才培养,基地乡镇农技人员和乡土人才为主要成员,组建工作专班和服务团队,切实加大技术培训工作力度,做到实用技术全覆盖,切实帮助菜农解决“怎么种”的问题;加强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嫁接,集成示范一批节本增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3.4 加强优质种源开发

加强食用菌、魔芋等出口主要蔬菜作物种源研发,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组建院士工作站,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3.5 完善质量监管和打造品牌

充分发挥质量与品牌价值作用,强化基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意识;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推进品牌整合,在现有“三品一标”中培育2~3个公共品牌,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订单生产,解决“种什么”和“销哪里”难题。

3.6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消费需求和目标市场研究,以标准化、清洁化、品牌化、市场化为方向,改革生产、销售、流通、加工等方式,实现由露地向设施、粗放向精细、计划向市场的转变。通过招商引资、创业回归资本、社会企业资本进入蔬菜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全市旅游线路,打造蔬菜旅游观光精品乡镇园区,培育蔬菜产业实体经济,引导推进三产融合,初步解决“谁来种”的问题。

猜你喜欢
十堰市基地蔬菜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奇怪的蔬菜
蔬菜
我的基地我的连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蔬菜也“疯狂”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个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