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

2018-03-25 00:34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文化

丽水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正文:

1 乡村价值的若干理论探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结束以后,很多的研究者对中国的乡村建设的发展情况做出了具体的研究,最开始很多的研究者同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主要有两个部门以及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分别为:传统的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农村,城市两个区域,这种二元次经济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工业为主导,然后带动农业的发展,城市带领着农村发展,导致了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状况下,建设乡村的过程和乡村的发展变成了一个被动的状态,城市和工业成为了主要领导,和这种观点相接近的主要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此理论主要认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商品,人员,技术以及资本在流动上都是相对自由的,同时他们在流动方向上首先是向有极化效应的地方发展,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的发展,与之相反的是哪些没有极化效应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上会很缓慢,致使工业部门与城市区域的经济反战更加的繁荣,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而农业部门和农村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则比较的缓慢,和工业部门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这样一种关系很快的促进了中心外围经济的形成,导致了乡村和城市之间在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所以不管是工业带领农业,城市带领农村发展的方式,还是中心外围的理论,在核心内容上都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乡村,农业要服务于此,这都是乡村价值的体现,这些对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1847年,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则”中提到了城乡一体化理论。其中一个基本的思考方式是:“城乡的就业不同,不同行业的反对,人口空间分布”,不平等,城乡福利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差异。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也明确地阐述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利康(1962)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和税收的原则中,阐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发展的问题,互相帮助,相互促进。1955年,美国学者库兹内茨指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农业、工业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就业部门和收入影响的变化,以及在国民经济中进行结构性合作。工业生产值和就业构造。事实上,库兹内兹提出的国民经济3个产业部门的生产值间都强调了就业和收入的结构变化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

2 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

2.1 文化共建与文化重建、文化复兴、文化包办

此刻,我几乎以信仰般的虔诚来推崇“共建”。关于文化,专家学者们有太多论述,太多重要观点,社会各界也不乏各种各样纷纷扰扰的声音。以政治论述、精英视角讲“文化重建”、“文化复兴”,背后往往隐藏着知觉和不知觉的文化包办。讲“包办”,大家比较熟悉和憎恶的是婚姻包办,而文化包办则体现在各种群众文化场所由政府或企业单方面出资建设。在乡村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由政府包办,最终变成单方面的建设,诸如村史馆,农家书屋,本土名人纪念场所,以及一些宗教场所等。

2.2 群众文化工程的共建探索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需要大家都参与到文化共建的过程中,做公益,做慈善,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标志着大家对于参加公共事物的积极性的增高,大家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除了合理的追求物质生活意外,更多的去追求道德上的荣誉,体会人情温暖,让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从而有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国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基层中的政权都比较的缺乏,很多的文化,教育,公益等都是需要依靠社会公共来进行完成,例如:大家共同集资建设一些书院,寺庙,桥梁等,在共同建设的过程中,很好的完善基层社会中的团队概念,大家在一起自我动员,协调,化解其中存在的矛盾,经济比较好的就出钱,经济不好的就出力,在公共建筑完成之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完美的荣誉。

2.3 文化共建的政治经济社会持续的正效应

社会生态中文化是很重要的,在社会中能够很好的建设社会中的信任以及社会力量的凝聚,在推动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由文化自觉到发展中的自觉,再发展到治理自觉的路径都逐渐的成熟。共建文化时,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的投入和运营进行有效的减少,以便于能够减少在管理中成本投入,在这其中要不断的加强训练以便于能够训练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个体。从经济反战的角度来讲,在扶贫的过程中,通过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发现,精神的贫困和文化知识的贫困时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发展贫困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的是文化自觉以及荣誉感上的自觉,如果想要充分的激发出人们的斗志,需要发展一个成熟的社会共同体。对于社会中人们来讲,在建设文化后的基层社会中,群众们需要同心协力,共同体谅,相互协调。和身边的人之间建设良好的关系与深厚的感情。

随着我国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之相反的是,社会的原子化,人情冷漠、道德滑坡,各种闻所未闻的悲剧正在上演,社会生态的失衡威胁着每一个公民。应尽可能减少文化包办,鼓励文化共建,从政策和机制设计上让公众有更多渠道参与到文化共建中来,也只有共建机制得到落实,自下而上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局面才能得以实现。我很难想象包办的文化能创造得出五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文化果实本质上不是目的,而是顺带而来的产物,文化共建更像是在改良文化果实成长的土壤,改良土壤的工作是脏的,是不起眼的,却是保证结出优良果实的根本。人们都乐于去歌颂处于枝头的玫瑰和牡丹,但当下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蚯蚓精神”,“屎壳郎精神”,为不计其数的蚯蚓和屎壳郎给出空间,让他们不起眼地改良土壤。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