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策略初探

2018-03-25 03:47方金萌栾春凤
山西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填埋场景观设计雨水

方金萌 刘 斐 栾春凤*

(1.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44)

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很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因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较为简单粗放的回收处理方法使得其利用率较低,导致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近年来国内已有几处成功的项目,为我们进行景观化改造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以及技术参考。为此,从近几年国内现状分析出发,对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初步总结与研究,对于今后我国城市中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建筑垃圾填埋场景观特征

近几年我国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 t/万m2~600 t/万m2建筑垃圾的标准进行推算,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达到300亿m2,可见新增的建筑垃圾规模也将会十分巨大[1]。但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并不完善,大部分企业主要是回收废砖再加工成再生砖,对其他材料很少回收再利用,全国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甚至更低[2]。大部分建筑垃圾都是不经处理,直接找空地露天堆放或填埋。这样做的后果首先是占用土地资源,其次运输和堆放过程中造成了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这些都给城市空间环境和今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建筑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其中大部分是砖块、混凝土块等无机物,且体量较大,相比生活垃圾成分更简单污染更少,因此通过生态的方法将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堆山造景进行景观化改造不失为一种高效环保的手段,既美化建筑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又能尽快使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例如天津南翠屏公园,原为一处建筑垃圾填埋场,累计收容建筑渣土等共320万m3,接纳河道淤泥80万m3,通过堆山造景不仅合理利用了建筑垃圾,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风景优美,娱乐活动的好去处[3]。北京园博园锦绣谷前身是是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坑,填埋面积达140 hm2,其中对建筑垃圾采用重锤强夯冲扩灰渣土桩技术进行处理作为地基。锦绣谷设计时利用20 m的高差,处理成下沉的台地形式并在此地形上布置展园,形成了很好的景观效果。

2 建筑垃圾填埋场前期场地整理策略

大规模的建筑垃圾经常作为景观堆山造景的基础,其山体的形态设计,一是要结合周边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做到自然过渡,起伏流畅,变化有致。二是要根据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堆体高度、坡度和每层的厚度,并进行整体稳定性核算,同时设计雨水导排系统和污水的收集与处理系统。考虑到沉降的时间因素,建筑垃圾填埋场的山体塑形最好是能在原垃圾堆体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造或补充,以达到安全与稳定的要求。

场地整理时工程渣土和装修垃圾最好分开堆放。因为装修垃圾成分复杂,会产生额外的有害污染物渗滤液污染地下水资源使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要更注重地基与防渗处理,在基底铺设防渗层和防渗膜以减轻对生态的危害。山体整形施工时也要根据规划要求实行分区作业,采用斜面分层作业法进行压实。整形过程中挖出的垃圾要及时回填,并保持填埋场内排水、填埋气体和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正常运行。整形与处理后垃圾堆体顶面坡度不应小于5%,以便于排水,在坡度大于10%时宜采用台阶式收坡[4]。整形完成后需封场处理,通过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层的多层铺设将建筑垃圾与外部隔绝保证堆体的安全稳定有利于之后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3 建筑垃圾填埋场后期景观设计策略

3.1 植物种植,改善生态环境

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以及想要达到的景观效果来确定。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植物的生长,土壤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封场覆盖后垃圾堆体表面植被层分为营养植被层和覆盖支持土层,其中营养层的土壤厚度大于15 cm,覆盖支持层由压实土构成厚度应大于450 cm。植物种植前最好能在土壤中加入一些草炭和有机肥用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有时为达到景观效果,会进行一定厚度的表土更换,一般为1.5 m~2 m,以营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另外由于压实的土壤不利于树木根系生长,因此针对大树的种植,需要采用3 m×3 m×1.5 m的加大树穴。由于不同时期生长条件不同,植物引种建议采用分期种植的策略。前期可以选用抗性强的乡土草本植物或豆科植物作为先锋物种进行覆盖,随着土壤肥力的改善毒性的下降,条件适宜后便可逐步引入满足景观要求的乔灌草植物群落搭配。

3.2 再生利用,开发使用价值

建筑垃圾中含有很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可以经过挑选后应用于景观建设中二次利用。比如废弃的混凝土和砖块可以就地进行粉碎筛选,作为混凝土砂浆的骨料使用,来制作地砖,砌块等建筑材料。建筑垃圾中的青石板,平整的混凝土板和墙砖等可以稍加修整和草坪镶嵌在一起作为生态园路铺装。废弃的木板木条可以用于制作廊架、栏杆或破碎成木屑后制成人造木砖。建筑渣土可用于地基和微地形的设计。废旧钢的金属材料可以直接重新加工,也可收集起来同其他材料一起用于封场后景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建设[5]。

3.3 雨水收集,促进生态用水

填埋场景观设计要注意雨污分流,建筑垃圾产生的污水需通过专用管道收集并进行专业处理来达到无害化。雨水则可以通过布置各种绿地和广场,结合地形合理布局和有效组织排水,并在其下面选用建筑垃圾作为雨水的储藏和渗透层进行收集再利用。其中建筑垃圾要选用无污染的碎砖或混凝土颗粒,根据大小、性质不同进行分类筛选作为填料,来形成一层空隙比较大的蓄水空间。通过这样处理可以使得暂存下来的雨水经过缓慢的再渗透进入土壤,延长入渗的时间增加雨水收集体积[6]。收集后可以结合景观水塘的设计汇集雨水,通过引入湿地植物来进行雨水的过滤与净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用于绿化灌溉,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3.4 文化提炼,打造景观特色

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宜因地制宜,顺应山体自然风光和当地文化特色,运用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艺术设计。从区域整体格局发展考虑,要充分发挥生态、人文特色,将其建设成为富有个性的区域游憩节点,与外围形成有机衔接,发挥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具体的使用功能考虑,要融入一定的市民活动,增加休闲健身游憩功能和场景美观性,为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认知层次的市民提供一个兼具文化特色的休憩场所。另外可以适当利用建筑垃圾进行艺术造景处理,通过二次艺术创作,打造具有环保意义和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景观设施、景观雕塑,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形态进行再利用,不仅诠释本地建筑材料的地域性特征,也体现了当地文化,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感。

4 结语

城市建筑垃圾指数增长,在没有更有效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之前,城市只有通过不断的新建填埋场来解决建筑垃圾堆放问题,建筑垃圾填埋场的布局、运营逐渐得到重视。为了城市生态发展的绿色可持续,对于封场后的填埋场要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工作。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既解决了建筑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问题,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得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填埋处理向景观生态层面上过渡。本文总结了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设计策略,在设计方法上,通过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的结合,融合艺术与技术手段实现填埋场封场后的再利用,在指导理念上,注重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和地域文化历史的融入,使建筑垃圾填埋场景观设计更有内涵。

参考文献:

[1]粱静.建筑垃圾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再利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1.

[2]张小娟.国内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安建宇.昔日建筑垃圾场今朝翠屏美公园[J].城乡建设,2012(11):2-3,60-63.

[4]郭湧.北京市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5]乔秀娟,段渊古.杨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J].园林,2015(2):57-60.

[6]张志民.利用建筑垃圾收集雨水技术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3):16-18.

猜你喜欢
填埋场景观设计雨水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多功能区固废填埋场建设案例分析
农事 雨水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新型GCL复合垂直防渗技术及其在填埋场的应用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