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筑产业现代化探讨

2018-03-25 03:47
山西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业化装配式住宅

汪 磊   李 进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1 概述

随着建筑产业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近几年相关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的不断推行和实施,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当前,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理论上装配式建筑作为一个系统的产业链和新的建筑业发展方向,是覆盖建筑的开发、设计、构件加工、现场施工、后期验收、使用维护等全过程。一个成熟健康发展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涵盖或者能够整合全产业链各环节中的工作和资源。从目前我国装配式产业的发展看,还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参与的企业少之又少。国内装配式产业前期主要是由部分生产制造企业如长沙远大、沈阳卫德等和大型中央企业如中国建筑、上海建工、北京城建等进行推广,这部分企业通过对国外装配式技术的引进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自身的装配式技术体系。然而数量庞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则持观望和艰难摸索状态,大部分施工总承包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现浇结构模式阶段,但是随着建筑规模的减少,各施工企业相应承接的项目也在不断减少。如何平衡自身份额的减量,只能尽快的切入装配式建筑,从构件的生产、运输等环节提升自己的增量工作量。作为建安施工的第一线企业,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水平和作业质量直接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在使用者方面的体验感。如何在这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充分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2 施工总承包企业开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2.1 国家政策激励

住建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而工程总承包一般采用EPC或D-B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在涉及到设计或施工时,相应的工程承包单位应具备资质要求。

2.2 多年行业从业经验的优势

目前,部分省市在推行装配式建筑过程中,明确指出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当具备装配式产业化基地,甚至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会将采用装配式建筑作为招投标的条件之一。这些硬性的指标和规定将对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工程建设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筑行业可能迎来一次较大的调整期,部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会越来越艰难。施工总承包企业由于常年从事建筑施工,对建筑行业每一个环节都比较熟悉,通过建立PC工厂,即项目的承建及PC构件加工一体化,使其在项目的整体成本控制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比较有利的局面。

2.3 社会经济优势

工厂化的建造最大的好处是精确化和自动化,能最大化的节约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并整合相关资源和企业,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其对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良好的促进作用。80后农民工已开始成为我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主力,他们大都不愿意从事脏而笨重的体力劳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已开始显现。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建造模式,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技术含量,有助于引导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促进其稳定就业,并在工业园定居,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 存在的风险分析

3.1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体系不健全

住宅产业化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住宅的建造方式仍以现场施工为主,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体系还没有形成。正如前面章节论述过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成败,关键一点在于对住宅开发和建设全过程产业链的整合,只有从开发、设计、PC构件加工、施工、验收、后期维护全过程均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密切配合,才能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3.2 工艺工法不成熟、不完善

目前住宅产业化相关的规范、标准相继出台,对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进作用。但对应的PC构件加工、运输、安装和维护有关的工艺工法还不完善,特别是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工法,这就使得PC构件的加工质量和效率、构件的运输,特别是现场安装和施工管控不到位。工艺工法的不完善是大部分工业化住宅施工质量较差、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3.3 管理不健全、产业工人缺乏

目前大部分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和现场管理仍然采用现浇传统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工业化和工厂生产的管理思路,使得管理不到位,以包代管,造成工程质量不高,没有发挥装配式建筑的质量优势,同时成本造价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人以农民工为主,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房屋后,没有足够的掌握相应技能,具有工业生产经验和意识的产业工人。目前大部分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人还是抱着原有农民工时代的思维在工作,使得在国外运用非常成熟的工艺工法和技术,搬到国内后,就无法保证质量和效率。比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这一最基本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国内多个工地出现过灌浆不到位,检查不严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显著降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发挥不出PC建筑的质量优势和工期优势。如果PC建筑在国内不能像国外一样,在最终的小业主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需求,仅仅依靠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推动,那么装配式建筑将不可持续发展,后续整个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3.4 成本控制问题

目前由于前面论述的各项因素影响,装配式建筑的造价要高于现浇建筑,如果不能从设计、加工、现场施工等多个环节共同努力,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则很难让装配式建筑在整个建筑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3.5 政策风险

装配式建筑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主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在政策引导上的作用,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均出台了相关的引导政策,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上均有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落地政策。

2)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的建设力度和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力度。从短期来看,保障性住房仍然是装配式建筑的主战场,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和推进力度至关重要,这个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研究和推进。

3)政府在税收、土地、审批等各环节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方面,各地执行的税收政策有差异,如按照增值税17%的税率,则税收占构件成品的比率非常大,将直接影响建筑的增量成本和企业的利润,因此这方面的政府支持非常重要。

4 施工总承包企业实施装配式建筑的措施

4.1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定位

前期立项做好同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基地周边基础条件;结合市场分析,明确项目定位。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工厂的建筑设计和工艺设计方面,邀请国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咨询,在节省造价的同时,做到工艺最优,生产效率最高。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工程样板、旁站监理、工序控制、联合检查等制度,控制项目实施完成度。建议全过程项目投资与运营管理,借助专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力量,控制好项目各类风险,避免走弯路。

4.2 在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方面以市场为依托

立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争取较大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建设;联合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扩大市场规模。以成本造价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扩大商品房市场中的装配式建筑市场比例。

4.3 在成本控制方面重视全程控制

从项目源头开始,从设计开始即联合有丰富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单位,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思路,提高构件标准化程度,优化主要材料,特别是PC构件材料的用量,从而达到成本优势和造价优势,利用此综合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

4.4 在PC构件产品成本控制方面注重改进工艺

研究PC构件的加工、生产和施工工艺,尽可能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构件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5 在项目管理和工厂管理方面注重团队建设

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工厂和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和团队,从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有丰富经验的产业工人是工业化住宅项目和产品成败的关键之一。

4.6 合理预测市场发展和风险

在市场发展和风险预测方面,应具有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调查,在基于市场实际情况下,合理安排PC构件厂的投资和分期建设工作,始终保持市场需求多大,则工厂生产规模就定多大。

5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未来一段时间建筑行业的重大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参与装配式建筑的企业涉及建筑工程各个环节,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只有适应产业调整和变化,尽快从施工总承包商向工程总承包商转变,以EPC或PPP模式参与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等源头开始控制成本,同时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和施工安装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3):103-105.

[2]顾泰昌.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48-51.

[3]武汉建工装配式生产基地研究报告,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7.

[4]杨思忠,任成传,刘兴华,等.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厂设计与管理技术探讨[J].混凝土世界,2017(9):46-53.

猜你喜欢
产业化装配式住宅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Jaffa住宅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