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观察谈中小学教科书的演进

2018-03-26 09:52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黄牧航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科书传统学校

□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黄牧航

一、对美国中小学课程的观察

中学教师要扩大视野,走出国门非常重要。而走出国门要看什么也显得非常重要。广东省的教师数量巨大,接近120万人。现在广东省在做关于基础教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方案,怎样进行精准培训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统筹规划方面,我认为要考虑三个方向:一是小学教师最缺全科教师。因为乡村的教学点非常多,教师的数量不足,需要教师音体美中英数都能教。二是初中最缺骨干教师,相信全国各地都一样,不少优秀的初中教师都调到了高中去应对高考。三是高中教师需要培训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能力,任何一个学段的老师都需要,幼儿园也需要,但是现在很遗憾的是高中教师在这方面较为缺乏。所以我所涉及的培训方案就主要抓高中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去年我带着广东省的名师到美国交流访学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把这个主题浓缩了一下,把培训的主题确定为“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因为现在教师培训的主题往往太空、太虚,主题细一些、聚焦一些,效果更好。

整体培训涉及的内容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是学科教师到了一个学校主要是看课堂,观察他们的课堂生态是怎么样的。第二是观察课堂后进行自主研讨。通过课程的观念改变提升老师们的教学思维。第三是要求老师根据所学,结合他们所做的方案进行重新设计。第四是进行总结提炼。这是基本培训课程设计的思路。

具体从四个方面收获相应的成果。一是进入课堂观察,二是从课程角度来反思我们所看到的内容。三和四是扩大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课程不仅仅是课程表、课程方案,还包括学校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人,即教师本身。

首先谈课堂教学形态,老师认识到五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探究比记忆重要。二是讨论比讲授重要。课堂形态以讨论为主,各个学段各个学科老师讲授的时间确实不多,主要还是师生的讨论。三是动手比做题重要。美国孩子的动手能力确实比国内的强得多,他们做题能力不强,但是动手能力很强,美国无论哪一个学段都强调动手能力。四是合作比单干重要。小组合作从小学课堂开始,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互动。五是技术比保守重要。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课堂当中去。电脑、手机进入课堂,已经是一个非常普及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帮助老师转变观念,提炼思想呢?首先,教学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理解。怎样抓住课程这个抓手,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最为关键。尽管是在国外培训,我们也进行相应的理论交流,跟老师们梳理清楚课程的理论现在有哪些主要的流派,我们所看到的国外的课程教学模式,跟我们传统所理解有什么区别。通过理论的梳理之后,我们再次回到课堂当中来反思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第二步更加深入,从课程理解我们每天看到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完整的课程跟踪,在一个学校看看他们是怎么样开设课程的。我们到了一所只有500名学生的乡村学校。美国人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以大为美,他们以小为美。这个学校的校长很自豪,因为只有500名学生。乡村学校是优质学校的代名词,城市学校往往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第一节课是数学课,他们是特殊学生,学的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学生只有6个人,但是辅导老师有2个。第二节课是烹饪课,教学生们怎样煮菜。为什么在这么黄金的时间段教烹饪课?因为课时有限,他们下午2点多就放学了。第三节课是音乐课,不是讲理论,而是对学生进行大型交响乐的训练。第四节课是戏剧排练。接下来是走班,下课之后老师不动学生动,他们上课随时可以上厕所,不是只有中间休息的时间才能上。第五节课是西班牙语课,学生没有私人的教科书,教科书都是共有的。第六节课是化学课,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在同一间课室。第七节课是英文课,英文课以个别辅导为主,学生不多,老师能深入到个体当中。第八节课是历史课《冷战》,这节课还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

我们在高级中学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我们印象很深的还是课程的开发。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这所学校所开发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很多课程我们是闻所未闻。第一是电影电视编导课程,教学设备跟真正的设备没有什么区别。第二是电脑绘画课程,学生电脑绘画作品会在学校每一个角落通过电脑的屏幕展示出来。第三是音乐编导课程,教学设备也是跟电视台的设备完全一样,学生学完之后就可以操作。第四是生物科技,是通过动手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第五是木工制作,有非常完备的设备,教孩子们制作木工。第六是机械制作,他们所做的车是完全可以上路的。各门课程的特点都是通过一个项目的设计来实施。第七是汽车维修。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实际上比我们很多职业学校还要好,我们很多职业学校都没有如此先进的设备。第八是刑事侦探。是教学生怎样破案,这也是我前所未闻的一门课程。

学生所做的笔记让我相当震撼。因为我们印象当中美国的孩子都是放任自流、很散漫的,但是他们所做的笔记图文并茂,非常工整,而且厚厚一大本。每一个零件的用途,每一个工具的用法,都很详细的呈现出来。

高中教师怎样把课程开发出来,是每个教高中的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课程的理解除了一般的文本之外,学校的环境也很重要,学校环境是课程文化的重要体现。美国小学的教学楼只能够盖一层,初中可以盖三层,高中最多是四层,大学不限。整个氛围跟我们国家差距很大。现在我们国家启动了一个“未来学校”的研究,很多地区开发未来学校,可以在美国捕捉很多好的理念。

首先是学校课室的布置。课室的布置,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呈现。比如马斯克作为把汽车送上太空的第一人,国内对他了解得不多,但是在美国他早就是一个英雄人物,他的肖像被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学校墙壁处处可见激励标语:“学校的教育不是教你仅仅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去思考。”“我不会告诉你这项工作是容易的,但是我会告诉你这个事情很值得你去做。”

其次,走班制环境之下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但是有固定的储物柜,储物柜是他们唯一能够固定下来的私人空间。而作为教师,因为走班制,下课之后是学生走,老师不走,所以老师的办公室跟他的教室是相同的。

最后,课程最重要的不是文本,而是人。教师才是最大的课程,最有价值的课程。通过教师、校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从细节当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比如说小学校长,永远是俯着身子甚至蹲下来跟孩子们交流。教师不再是一言堂,注重教师跟学生交流互动,相当于我们一直在说的翻转课堂,老师的角色有很大的转变。有的一个班级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特教教师,特教老师是辅导特殊小孩的。学生的任务发生很大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不是听,而是在做,在展示、交流、互动。美国人有一个观念,教师一定要多才多艺,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艺术才能,要能歌善舞、会唱会跳、会画画等。

黄梁要求我从小食店辞职,我从了他。我们在城区租了一个套间,他每天都会来看我,晚上十点左右,他就左顾右盼,看看外头有没有熟人,或者可疑人物,然后摸索着回到他那个豪华的家中。偶尔一天不回家,他的手机总是没完没了地响着,烦都烦死了。

总之课程的精准化需要分层分类,培训班可以把主题更加明确和聚焦。

二、传统文化与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的演进

在中小学的教育当中,教科书资源很重要,但是在电子化阅读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教科书资源是不够重视的,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高考以后,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把教科书撕掉、烧了、扔了。现在我们讲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那么丰厚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有时我们也想做,但是苦于没有相应资源的支撑。学校如果把某一种资源利用起来加以积累,加以研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我们每天接触的教科书。这是跟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结合的教学资源。

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我个人的观点是要往左看、往右看、往后看,然后往前看。

往左看,是指看一下西方的教育;往右看,是指看一下台湾省的教育;往后看,看过去百年中国的教育。这三种教育资源,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有所了解,把这三种教学资源融合在一起,才能往前看,看中国的教育出路究竟是什么样的?西方的资源、台湾的资源,还有晚清民国近百年的资源非常重要。

拥有教科书的资源可以做很多事情。第一,了解百年教育的发展演变,教科书是重要的抓手。百年的教育史很多,怎样抓住最核心的内容?深圳有一位研究教科书的专家邓康延,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从晚清到20世纪末百年来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迁的特点。比如,1921年的《我国》,1941年的《卢沟桥》。还有共和国新修身教科书第一课《道德》《入学》等等,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礼仪。

第二,了解百年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教科书是直观的素材。例如,作为传统的萌学教材《幼学琼林》,融入了很多西方的元素,特别是英文。在教科书顶部大量是英文的字母。近代以来在传统的教科书当中,英文用汉语来注音是很常见的,例如挖掘出来的《民国四川话英语教课书》,当时没有音标,英语都是用四川话来注音的。据调查现在的很多四川人看不懂这本书里的四川话,要根据英语翻译过来才知道当时的四川话是怎么说的,这都是很珍贵的传统文化内容。

第三,了解百年教育名家的才气操守,教科书是不朽的证物。教育的首先是人,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这么多年优秀的教科书都是靠一代代教育家编写出来的,比如张元济,对教科书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当年商务印书馆靠编中小学教科书积累拥有了雄厚的财力,建起远东最大的图书馆,收集了40万册珍本。后来被日寇放火烧了,大火三天三夜不灭,几十万册图书付诸一炬。张元济在销毁图书馆之后的第二天,就编写了近代以来一套里程碑式的教科书,总共有183种,738册,叫做“复兴教科书”,在短短的一年之内,编撰了700多种教科书。

第五,了解百年编撰技术的工匠精神,教科书是珍贵的资料。教科书很难保存,因为每学期结束后,不但学生,甚至教师都把教科书扔在一边,能将教科书完整保留下来是不容易的。民国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排版方面都是赏心悦目的,无论是文字、绘图,还是印刷,都是教科书当中的精品。

第六,了解百年地方教育的辉煌灿烂,教科书是重要的载体。每个地区都有自身教育传统文化,我们要了解本地教育的灿烂瑰宝。在广东的教师培训当中,我发现就算当地的教师对于广东的文化也了解不深入。陈子褒是广东教育的一位大家,毕生关注妇女和儿童的教育,为妇女儿童编了大量的教科书;黄晦闻曾任广东省教育厅的厅长,专门为中学编教科书。像这样一些历史,很多老师是不知道的,在教科书研究的引领之下,他们才知道过去本地区的教育是多么的辉煌。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希望每位老师珍惜教育资源,积极搜集、保护和整理百年教科书,传承千年文脉。教科书都是专家学者费尽精力编写出来的。美国学者包筠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学者,她深入到中国农村地区,走家串户去淘破破烂烂的旧书。她一位美国人,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重视,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晚清重要的章节体历史教科书《支那史要》是我们翻译自日本人的。原书很精美,有彩色的地图册。当时我在北京看中了这套书,店家说没货了,只能预定再去日本给我找,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我就收到了。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日本如果要找以前的教科书,是很容易找的。日本虽然到处侵略,但是本土遭受的破坏没有中国那么大。所以,即使过了很多年书还能保存完好。

我收集了民国期间一位学生留下来的手抄教科书。在晚清民国的时候很少有学生能读得起书,买不起教科书的学生就一笔一划的把教科书抄下来,而且按教科书的大小,包括每页纸的图片,多少行字,按教科书的原样抄下来。可见近代以来,我们学生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教科书资源是多么的珍贵。

第二,从不同的视域切入,深化对教科书的性质、功能和作用的研究。除教科书的功能外,很多领域是可以切入的,一是教育学的领域,把它作为学科的一个载体;另外还有社会学的领域、文化学的领域。社会学的领域指什么呢?教科书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资源,观念变迁的资源,比方说研究百年语文教科书,就能够发现女性的现象发生了变化,民国的时候是贤母良妻型的,到现在是平等的劳动者型的,妈妈的身份不断的发生变化。

另外从文化学的角度,《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全国性教科书。现在是第2686版,一版印多次,2000多版可能印了上万次,这是海量的数字。传统文化是怎样深入人心的?教科书在过去就是最重要的渠道跟资源。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过去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教科书。

第三,研究知识与观念的发展演变,深化对学科内容的了解。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知识的变迁,很多问题是不清楚的。比方说语文,1922年之前称为国文,1922年-1921年称为国语,1949年叶圣陶把国文和国语两个概念合二为一称语文。作为民国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修身教科书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很多内容不讲大道理,讲一些日常小事。两个人并排坐的时候,不能翘二郎腿,因为会妨碍旁边坐的那个人;走路时看到一个碎的玻璃瓶,要马上把碎的玻璃瓶弄到墙角去,以免伤害别人;到公园游玩,不能损害公园的一草一木等等,都是民国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大特点,把公德跟私德分得很清楚,而且所依据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四,借鉴课程开发和教科书的编写,促进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百年教科书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女子教科书,我们现在做得不如以前;二是乡土教科书;三是活动教科书。女子教科书在民国期间出现一个高潮,乡土的教科书种类繁多,活动类的教科书充分体现跟劳动生产结合。

第五,传统文化不只是口号,我们要落实到行动。大家可以慢慢的去收集教科书资源,首先是阅读一些好的教育史书籍,让我们了解过去教育曾经达到的高度,思考今天应该怎样进一步弘扬。例如在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时期,教育部颁布了《电化教育重要法令》,说明我们确实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民族。

近些年来,我从事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就是百年教科书的研究,因为每个老师都有机会接触到。我认为,教科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历史上的教科书,更是有效的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教科书的研究将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崇高事业。 ◇

猜你喜欢
教科书传统学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