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滑坡处理措施

2018-03-26 12:02时启军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框格棕黄色马道

时启军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石家庄050000)

1 工程概况

1.1 气象特征

该渠段沿线多年平均气温13.6℃,月平均最高气温32.2℃,多出现在6月,月平均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极端最低气温-18.3℃,多出现在1月,极端最高气温41℃,出现在6月份。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04h,无霜冻期202d,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终霜期在3月26日~4月22日。 封冻期在11月23日~1月22日,解冻期在12月23日~2月23日。最大冻土深36c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4%。多年平均蒸发量1724mm(Φ20cm蒸发皿)。多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19m/s,多为北风或西北风,多年平均降雨量550mm。

1.2 暴雨特征

本区域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6~9月份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及太行山地形影响,温湿多雨,为本流域的多雨季节。7月中下旬及8月上旬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极盛时期,容易形成暴雨。8月下旬脊线一般南退,暴雨期也基本结束。降水的年内变化较大,70%~80%集中在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7,8月。

本区域暴雨的年际变化是我国暴雨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年最大24h暴雨的变差系数(Cv值)可达到0.6~0.8。单站年最大24h降雨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达8~23倍。3d和7d暴雨的年际变化更为突出,个别站一次大暴雨就可能接近本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甚至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2倍。

1.3 渠段情况

该渠段纵坡采用1/25000,渠道横断面为梯型断面,过水断面边坡1∶3.25,一级马道及以上边坡1∶2.75,设计渠底宽18.5m,一级马道宽5m。渠道过水断面采用现浇混凝土衬砌,衬砌混凝土等级为C20W6F150;衬砌板下部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措施防冻。该段为深挖方渠段,过水断面渠基排水采用上下双层排水的内排型式。一级马道以上边坡采用预制混凝土六角形空心框格防护,并设混凝土护肩,框格内填土并植草。

2 工程地质

2.1 施工中地质

(1)黏土岩。棕红色或棕黄色杂灰绿色,稍湿,致密,不均匀,夹粉细砂透镜体,成岩差,发育节理裂隙,节理面具蜡质光泽,有皂感,以弱~中等膨胀潜势为主。

(2)黏土。灰绿色为主,杂棕红色或棕黄色,稍湿,致密,硬塑~坚硬状态,节理面具蜡质光泽,有皂感,具黑色浸染,以中~强膨胀潜势为主。

(3)粉砂。 棕黄色,密实,稍湿~湿,含泥质。

一级马道及以上渠坡未见地下水,且渠道开挖至黏性土换填时间内一级马道以上未见地下水渗出。一级马道以下局部有渗水。经复核,该段属于强膨胀土岩段。

2.2 水毁后地质勘查

水毁段揭露的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为换填土、杂填土、黄土状壤土、黏土岩、粉砂。

2.2.1 换填土(rQ)

水毁发生后,对水毁段渠坡换填土进行了取样试验。现场揭露渠坡换填土料为壤土,棕黄色或棕色,上部呈稍湿状态,下部含水率较高,多呈较湿状态。

2.2.2 杂填土(rQ)

灰黑色,稍湿,松散,大部为矿渣,含有黏土岩、壤土等,为路基土,主要分布于右渠坡坡顶,为原施工道路,厚0.3m。

2.2.3 第四系上更新统上段(al+plQ33)黄土状壤土

棕黄色,稍湿~湿,硬塑,含少量钙核及白色条纹。分布于右渠坡坡顶浅层,厚度0.3~0.8m。

2.2.4 上第三系中新统(N1)

(1)黏土岩。棕红色或棕黄色杂灰绿色,稍湿~湿,致密,不均匀,夹粉细砂透镜体,成岩差,发育节理裂隙,节理面具蜡质光泽,有皂感,以弱~中等膨胀潜势为主。本次未取原状土样,其物理力学参数仍采用初设地质建议值。

(2)粉砂。棕黄色,密实,湿~饱和析水,含泥质较多,稍有胶结。薄层分布于黏土岩层中,厚度0.3~0.4m。

水毁发生后,采用洛阳铲探孔勘察时,在二级坡半坡以下的探孔中,均揭露地下水。

3 滑坡概况

2016年7月19日~20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沿线某市突降特大暴雨。7月21日上午管理人员发现渠段右岸二级边坡出现局部滑塌。滑动体上缘位于二级马道及以上,边坡出现约70cm深裂缝,下缘位于一级马道附近,出现挤压变形。经现场查勘,滑动体后缘位于二级马道以上,呈驼峰型,峰点在二级马道向上6.5m(平面距离),多处错台及开裂,最低点在二级马道外坡脚附近。

3.1 原因及处理措施

根据现场开槽探查及相关试验成果分析,原因主要有:

(1)“7·19”特大暴雨强度大,右侧林带及永久占地外地面积水严重。

(2)强降水侵蚀性强,致换填土与原状土结合部位积水。

(3)隔离网外侧,有一条田间作业路与水毁区斜交,且路面高程低于两侧田间及绿化带地面高程,路面两侧雨水通过该田间路汇入总干渠。

综合分析,其一是由于降水自渠道右岸外侧地面入渗,顺地势沿黏土岩裂隙及粉砂夹层向渠道方向潜渗,至换填土受阻,在换填土底部汇集;其二是降水自换填土面下渗,饱和软化换填土,并在换填土底部汇集。两者都造成换填基面处孔隙水压力升高。换填土在自身饱和软化,以及内水压力作用下,产生蠕变、滑动。

3.2 主要采取措施

3.2.1 一级马道以上卸载

由于滑动体仍存在下滑风险,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影响过水断面安全,必须先对滑动体进行卸载。

考虑一级马道以上换填厚度1.5m,为了防止完全清除滑动体后对原基面的影响,挖除厚度可按1m控制,留出保护层,待下一步处理。如开挖过程中,滑动体不能留出保护层,开挖后要及时进行苫盖,防止外界环境对膨胀土基面的影响。

3.2.2 抗滑桩

为了防止滑动体对过水断面的进一步破坏,在卸载的同时,在二级边坡距一级马道水平距离大于5m位置设置一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 (布置位置尽量向上)。加固段总长100m,共布置21根抗滑桩,桩间距5m。

3.2.3 黏性土换填

发生滑动后,土体较为松散且裂隙增多。由于该段以中~强膨胀潜势为主,一级马道以上渠坡换填厚度仍采用1.5m,换填层底部按照渠基排水要求布设排水盲沟和软式透水管。

渠道上开口线以外地表为少量的黄土状壤土和膨胀土,雨季在局部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对边坡稳定不利,上开口线至右侧隔离网范围地表采用黏性土进行换填处理,换填厚度1m,并向隔离网栏一侧倾斜,坡度1%。

绿化带换填时遇局部地形低洼、高岗时进行整平,形成由南向北倾斜。

3.2.4 排水

在渠坡换填土后设置排水盲沟、纵横向集水管,通过PVC-U管排入排水沟,最后通过路基排水管排水入渠。水毁段新增排水沟与原排水沟相连,构成排水网体系。

在渠道内坡设置纵向排水沟,拦截坡面雨水;在一级马道以上边坡间隔60m设置横向排水沟;排水沟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纵、横向排水沟连通布置,在一级马道处通过集水井和排水管集中排至总干渠渠内。

3.2.5 边坡防护

边坡衬砌采用混凝土框格植草护砌,预制混凝土六边形框格强度等级为C20F150。

二级马道防护型式与边坡相同,采用预制混凝土六边形框格植草护砌。一级马道运行路面采用5cm厚沥青路面、20cm厚3∶7灰土垫层并与混凝土纵向排水沟及集水井结合。

4 结语

(1)该水毁是在不利的地质条件、受强降雨及地下水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强降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通过采取截流、排水、防护、加固等多种措施,有效排除了工程隐患,目前工程运行安全。

(3)针对该段出现滑动原因、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可供渠道设计参考,同时可结合外部条件与影响因素,对类似工程的地质条件发生危险情况进行提前预测。

猜你喜欢
框格棕黄色马道
细微之处显本真
河北赤城县马道口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补鞋匠
预应力锚杆框格梁加固岩质边坡计算方法研究
A potential germ cell-speci fic marker in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identi 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ymphocyte antigen 75 (Ly75/CD205)*
强震下半刚性框架-密肋框格防屈曲钢板剪力墙弹塑性时程分析
竹丝镶嵌屏风
马道成宫
基于体育场馆照明的马道设置方法的研究
格式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