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与微美育

2018-03-26 23:26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

□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魏 玄

微电影的产生和流行,体现出一种电影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方式的变化,与当今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应用、视觉文化的转向、以及后现代文化的流行等因素相关。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对美的期待和追求越来越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审美教育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方面。因此,考察新兴的微电影艺术,我们有必要对其美育价值做一探讨,以增进对微电影现象的全面认识,并通过实现微电影的“微美育”功能,承载和创新传统美育“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理念。

一、微电影的新特性

微电影是微文化的一种电影艺术表征形式,而微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信息方式”转型的某种征兆[1]。微文化时代,微电影创作和传播着眼于当代人们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移动化的生存态势,依凭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以见微知著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特色,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赏影片和互动交流,并与商业营销结有不解之缘,由此具有了艺术创造、大众参与与商业营销的复合性质。因此,认识微电影,需要从以下三个基本方面说明它所具有的新媒介特性:一是它相对于传统电影的艺术特性;二是它相对于传统电影的新传播特性;三是它在商业推广方面的特性。

从电影艺术上审视,微电影表现出一种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观念。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必须依靠独特的创意、新颖的镜头语言,在短时长内表达出意蕴深长的各类主题,体现出完善的审美境界。受时长限制,微电影必须超越传统电影中宏大叙事的艺术手法,使影片于生活的细微处呈现出韵味深长的生命体验[2]。这也类似于西方文艺思想中康德和歌德提出的看法。前者认为审美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能,让欣赏者能从有限体会达到无限的自由的美;后者提倡“从特殊中显出一般”,突出典型而让人见证最真实而完整的普遍真理。微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应当在于审美意象的含蓄、凝练的创新呈现,用其自然、本真的纯美艺术力量去撼动人的心灵和情感,激发人的思考和探索。一部优秀的微电影特别善于调动故事镜头与高度凝结的精美画面去启发观众思考,主动挖掘影片内没有明确刻画却实际蕴含其中的深邃意境。尽管微电影的低成本与“微制作”方式可以让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普通公众参与拍摄制作,具有大众参与和娱乐的性质,但优秀的微电影所蕴含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仍然需要艺术的精心营造。审美蕴藉丰富的微电影其自身所带有的大众化形态并没有消解艺术和美,反而打破了常规和传统,凸显日常生活之美,表现出一种赋有诗意性的艺术意境。

从传播的角度看,微电影又具有显著的新媒体传播特性。这既规定了微电影的“微”制作方式,也影响到微电影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及其商业运作模式。微电影的传播除可适应影院、电视传播外,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此外,车载移动电视、商场大厦电视、休闲广场电视、楼宇电视等户外媒介都适合播放微电影。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与网络的完美契合,通过微博客、微信等新的技术形态,微电影传播又因新的移动媒介支持而迅速拓展。以数字化技术、新一代的互动网络技术和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微电影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对于微电影的制作方来说,他们能够选择多种渠道上传自己的电影作品,采用更灵活方便、更容易被广告商和受众所接受的软性营销模式。另一方面,观众又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观看微电影,其参与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人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审美趣味、喜欢的时间、方便的地点选择观看微电影,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其他观众,甚至与作品的主创人员进行交流。受欢迎的微电影虽然也像传统电影那样,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制作方或官方组织宣传推广,但其在更为根本的方面则需要依循网络传播的模式,因观众的认可、喜欢而不断在网上转发,带有“病毒性传播”的迅速蔓延之势。总之,微电影所具有的开放、参与、互动,碎片化传受和网络扩散等传播特性,构成了它显著的区别于传统电影的传播模式和媒介形态。

微电影与商业广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根本属性上,它们是两个既有关联、又全然不同的概念。目前,学界将带有广告性质的广告微电影定义为:“利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及故事情节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某个品牌或产品的微电影”[3]。对比电影广告与广告微电影,它们都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期望将产品或企业的品牌效应扩散到最大程度,以实现预期的商业利益。但广告微电影通常采用的是软性广告的隐形策略,它需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巧妙的艺术构思来含蓄地打动观众,而不同于传统电影广告中的硬性市场推广。因此,一部微电影广告片只有具备了微电影的美学艺术特性,才能够被纳入微电影的范畴;相反,就只是广告片而非微电影。总的说来,广告微电影只是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含有广告的性质,但又具有传统电影广告所不具备的特性,即微电影那独特的叙事艺术之美,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强烈诉求。以微电影做商业宣传,追求的是观众内心认同。成功的广告微电影淡化了传统广告常用的硬性产品宣传策略,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达成了商业推广与艺术创造的有机融合。广告微电影带有商业的特征,但它又是以揭示社会文化内蕴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为基础、运用触动人们心灵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开展商业推广,这也正是广告微电影的叙事美学最大的优势所在。

二、微电影的美育价值

现今学界对微电影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电影的基本属性、微电影创作、微电影传播和微电影批评等方面,较少论及这一新兴电影艺术形态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微电影艺术正以活泼新颖的视听形式,揭示着时代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承担着重要的美育功能。目前,学界对微电影的美育价值的探讨,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以微时代形成的微审美方式为研究视野,旨在从宏观上、总体上阐明现今的微文化语境中,微电影等新颖的“微媒介”所展现的独特社会文化功能。如王珍珍在《“微审美”视角的美学革新及其对美育的影响》一文中,将微电影作为“微审美”时代中展现的一种文化形式,其关注的重点是微时代美学的转变以及美育的创新和发展[4]。黄静婧也采用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问题[5]。第二,姚远的《微电影的教育价值探析》[6]、王久才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及高校辅导员美育策略》[7]等论文则立足于高校美育工作,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受育对象,力图揭示微电影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和实现途径。从目前有关微电影与微美育研究的少数论文中不难看出,微电影与传统美育相比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尚未被深入的探讨,在拥有海量信息、无微不至的微文化时代,微电影等微媒介所具有的普遍的美育价值与实现方式亦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对此,笔者认为,我们需从微电影本身的属性、尤其是它的显著艺术特性中去解索其美育价值。

首先,以凝炼的审美意境传达生命自由的精神。具有美育性质的微电影最大的艺术魅力是含蓄、凝炼的审美意境表达,以及对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纯美而细致的呈现。一部优秀的微电影美育片,无需依靠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和播放时长亦能传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导向。微电影的时长虽短,但主题极为多样化,镜头语言更细致化,更充分地体现出艺术审美的游戏性质,可以让受育者在短暂、轻松的赏片中体验到一种生命自由的旨趣,使人的心灵超脱现实功利关系的束缚,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通,而这正是美育所追求的目的。例如,一些介绍中国园林的微电影纪录片,展现的不仅有宏大的全景,还有细微的特貌:屋檐的一处壁角,假山上的几块奇石,飘零着细叶与花瓣的一滩池水涟漪,园中花旦唱戏的声影与脸庞,甚至是茶道中一枚精致器皿里缓缓斜出的细细水流,都是别有深意的生动意象。通过这些景物、人事的局部特写,微电影用唯美的画面来激发观影者的历史文化联想,从而呈现出镜头背后那带有历史性、生命观乃至宇宙观的广阔审美意境。做到这一点,不单靠镜头剪辑和特效运用,必须深入知晓中国美学对于虚实结合的空灵意境的追求和体悟。“实”(物)与“虚”(心)的交融转换,需采用新颖的拍摄角度和巧妙的创新构思,将人们早已熟悉的题材和积淀的文化心理以陌生化的手法点出,到达由小见大,以少总多,见微知著的功效,影片才可能在短短几十秒或几分钟的镜头里,表现出充盈于自然、历史和宇宙之间的生气。由此,才使影片展现出热切深远的生命情怀与灵动自由的审美价值,激发观影者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达到自然育化的效果。

其次,适应网络传播、微传播迅猛发展的趋势,推动美育的大众化、日常生活化。网络传播打破了现实的时空界限、消解了现实、虚拟之间的绝然对立,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微博客尤其是微信的大众化、碎片化传播,使微文化“无微不至”的渗透到各种网络群体中。微电影也以精巧紧凑的形式,适应了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的需要。如果一部微电影美育片得到受育者认可和喜爱,就会被多次传播或转发,从而迅速扩散,深入到受育者的日常娱乐生活中。可以说,正因为新的网络技术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微电影美育的大众性与互动参与性。这种碎片化时空的观赏模式,使微美育能够发挥出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广阔、更普及的效应。观影者可以随时“点播”、观看和评价微电影作品,而受到感动的受育者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或按键就能转发这部微电影,让其中蕴含的美育意义流转于更广大的人群中。在微电影生活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它的制作者和推广者,每个人都可以将在影片中感受到“真、善、美”传达给更多的人。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较,网络交互中的这种人际间的亲和力能够让受育者更加容易积极接受美育内容,以放松的心态去体悟影片所蕴含的审美意境与人文内蕴,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和鉴赏力。

再次,一些优秀的广告微电影将商业因素融合、吸纳进入了美育领域。由于微电影的体裁和传播方式适合做商业广告,但广告微电影却具有不同于一般商业广告的艺术属性。从微电影的发展状况看,那些精心制作、追求唯美效果的广告微电影亦能够对观影者的心灵产生美的熏陶。例如,在2分半钟的微电影《敦煌人》里,我们看到了不忘初心的文物工作者,其实就是一些平凡的人。但只要能够坚守对事业和生活的执着,那么再平凡的人也能够成为最值得尊敬的人。这些道理通过影片的精炼叙述,留给人充足的思考空间,于日常生活中凸显出优美和崇高的价值,达成了一种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美育效果。有趣的是,这部感人至深的微电影却是一部广告片。不得不说,这类微电影在带有强烈日常生活化的主题中,淡化了传统商业大片倚重的视觉特效,依循“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的美学理念,极力表现出那种带有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亦如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种充满哲思的美妙境界。

与目前存在的一些格调较低的微电影作品相比较,美育类微电影题材虽十分大众化,但立意和思想性都很高。它们大多没有借助炫目的画面和特技,只是用着质朴的叙述表达,特别强调一种凝缩深蕴的艺术境界,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于美与善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体验和感悟,仅在一部微时长的影片中便可悄然得以传达,美育便使感性与理性、趣味与德性愈发和谐统一。可见,优秀的微电影本身就含有美的艺术特性以及于细微处的育化功能。在微时代,它已经成为了对大众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

三、实现微电影的微美育功能

微电影具有无可否认的微美育价值。但这种价值的实现,则贯穿于微电影创作、生产、传播和欣赏接受的各个环节中,有待于创作者、商家、传播者、受众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发挥微电影的美育功能。

第一,展现微电影本身的美的力量。微电影能够赋有微美育的特性,除了其体裁与传播等外在因素,根本上是源于微电影内在的美学品质。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曾较系统的论述过审美教育的特点。他说:“对年轻人的教育应该主要是放在能形成世界的像的心灵的力量方面。过早进行抽象概念思考方面的教育会毁坏心灵。……它将缺乏技艺来构造隐喻、寻找共同之处或找到作为推理和创造思想形式的起点的论题”[8]。维柯这是强调,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美育提倡的是一种艺术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能够触动人之心灵和情感的育人方式,让青年一代去欣然接受社会观念和文化历史的厚积教化。影视之美本来就因直接鲜明的形象、动听的声乐比其他艺术形态更易于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所以,实现微电影的美育价值,不仅要用心营造作品的艺术之美,以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而且还需要加强艺术批评、引导的力度,让受育者获得艺术与德育的双重享受。

第二,注重宣传,扩大传播渠道。赫伯特·西蒙指出:“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9]。在当今这个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代,面对已普遍应用新媒介技术、参与虚拟生活的社会大众,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使美育类微电影脱颖而出,焕发生机,通达人的灵魂深处,是微美育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面对不同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在学校,可以通过美育教学和课外文化活动加强对美育类微电影的宣传。而面向范围更广的社会群体,则可以通过各大门户网站,专业微电影网站和频道,流动户外媒体,各类商业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影视渠道等加强宣传,使优秀的微美育作品渗透到各类微传播群体之中;并利用微电影便于传播的特性,依据微美育的特殊情感指向与主题,精心策划、主动推送,以获得基于网络扩散效应的良好效果。

第三,树立微美育的良好风尚,避免过度商业化。微美育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股广具影响力的美育力量。由此,首先需要将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专业学院或团队制作的优秀影片作为范式,大力扶持与宣传美育类的微电影,持续发挥它们对微美育的引领作用。这类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佳的美育微电影作品,避免了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影响。这当然不是说,微美育可以全然不顾及微电影的传播和商业特性。相反,微美育如果仅注重教育功能,不联系社会生活、时代变迁与大众的生活实践,就很容易显得空洞无趣、甚至掉入俗套。商业制作和推广因素介入微电影,一方面以大众化传播为导向,通过大投入和专业制作、宣传对微美育产生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广告微电影又的确存在着过度商业化的倾向。所以,微美育需要平衡艺术、教化和商业的特性,吸引各方力量,用心制作高品质的作品,推动微美育的发展,同时要抵制忽视艺术与教化的过度商业化倾向,

第四,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机制。我们在追逐、赞赏新兴的微电影文化之际,亦不能放弃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微小有趣的事物,通常给人以优美、新颖、便捷的感觉,但并不是所有的“微文化”都能带来符合社会理想的教育效果。微电影文化带有大众狂欢的性质,属于网络时代产生的亚文化现象。在微电影中,既有与主导文化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作品,也有一部分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等的“问题微电影”。这些“问题微电影”的存在和传播,给微时代的审美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微传播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微传播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给微美育提供良好的微文化环境,为实现微电影的美育功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