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与城市风格 那些温暖的精神空间

2018-03-26 10:17何鹏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轩书店成都

何鹏

成都的街头巷尾散落着大大小小3000多家书店。这些风格各异的书店,为城市提供了活跃而温暖的精神空间,慰藉着每一个步履匆匆的灵魂。

书店之都

一份蘸着辣椒粉吃的卤肉,一份五香卤水豆干,一份红油脆笋,三卷酱油饭团,再搭配上两种小菜和一盅清汤,整齐地码放在“阅读便当”的木质食盒中。

“阅读便当”是成都印象·知食为成都文轩BOOKS书店量身打造的套餐系列。为了更适应书店的环境,又要满足读者的就餐需求,在“阅读便当”的菜单中,没有过油爆炒的主菜,而是清一色的卤味。一到饭点,不少在书店阅读的读者和附近写字楼的白领都会选择书店旁的这间餐厅来一份“阅读便当”。因为文创、餐饮这些多元业态的注入,书店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层次感。

2017年8月,位于成都高新区九方购物中心的文轩BOOKS开业,在此之前的6月,以颜值著称的钟书阁书店落地成都银泰in99,与文轩BOOKS仅有不到10分钟的步行距离,两家书店成了成都高新区新的文化地标。

2018年1月11日,在由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主办的书店行业权威盛会“赋能未来书店·书店学习”大会上,文轩BOOKS和钟书阁成都店携手获封“2017年度最美书店”,成都荣获“2017中国书店之都”的美誉,这个消息无论是对成都的书店从业人员还是对普通爱书的群众而言,都是一份值得自豪的肯定。《2017~2018中国实体书店业报告》显示,2017年成都书店数量已达到3463家,继北京后位居全国第二。

读书是成都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新华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的“80后”杨柳青,大学一毕业,就到了新华文轩工作,至今已有12年。这12年中,她经历了图书行业和实体书店的低谷、转型、探索阶段,直到现在,书店再次回到人们的日常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新华文轩的转型与扩张也成了传统新华书店转型的一个样本。

新华文轩的成都购书中心,先是打破书店的闭柜式销售方式,让读者可以先看书再买书。这样的模式大概持续了10年,单一的卖书模式已经无法带动大型书城的运转,书店开始转向综合文化消費的场所。2009年,购书中心里开了个影院,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书店与影院结合的尝试,在那个阶段,“几乎所有书店都在进行多业态、多元化的组合,大家都在试,没有人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好的”。杨柳青和其他书店人一样,都在思考书店还能办成什么样?如此庞大的书店体量既无法经受电商的冲击,也难以维持高额的运营成本,回归“小而美”又成了书店新的方向。2012年,文轩做了“轩客会”,是现在流行的“书+咖啡”的面貌,目前在成都已有10家,书店变得不再“纯粹”,而是一个“都市生活的会客厅”。

文轩BOOKS是新华文轩最年轻的一个子品牌,“80后”“90后”的年轻家庭和都市新精英是他们精准的客户群画像,当所有领域都在做细分市场时,书店也不例外,每一个子品牌都要有清晰的定位。

工作日的上午去书店,倒是常会碰到爱书的老人,送完小孙子上学,闲来无事,不妨去书店歇歇脚,读一会儿书,这是书店一天中最清静的时候,更像是个公共图书馆。到了中午,读者慢慢多起来,即使安排了很多免消费座位,一旦去晚,还是只能站着了。周末是书店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覆盖整个三楼的Kids Winshare区域,家长周末带孩子逛书店,越来越成为更多年轻家庭的选择。同样的,这也是钟书阁成都店和其他几家大书店的客流节奏。

书店的灵魂

如何吸引来这么多客流量?无论是文轩、钟书阁,还是方所、言几又,给出的答案都是——书。图书选品是一个书店的灵魂,它决定着这个书店由内而外的气质。

24岁的陈洋是个典型的“90后”,平日里戴着眼镜,有些腼腆,一聊起书,便滔滔不绝了。文轩BOOKS还在筹备阶段,陈洋就加入了,作为一位图书选品员,他负责文学类整个书架和平台柜的图书选择、陈列和推广。在陈洋看来,把控文学作品的专业领域认可度和大众层面接受度之间的平衡点,是选品的重点。“有些经典的作品,虽然不那么畅销,但一定得有,又要控制好它的副本量。流行文学这边,更新换代很快,基本上3个月就要下架一批,换上新的一批;相比较而言,严肃文学的更迭会慢得多,有些冷门作品可能3个月才会有客人询问一次。”文轩BOOKS文学类的图书编目细化到了第四级,即作者,也就是说书架上图书的陈列会按照作者摆放,这与图书馆的编目标准一样。

与很多民营书店不同的是,文轩BOOKS的古典文学类图书销量会超过现当代文学,有些冷门图书在经过主题性策划陈列之后,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青睐。陈洋举了一个例子,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本是一本很小众的书,大概只有对古典文学或美食研究比较精深的读者才会特意来找这本。他们曾经策划过一个饮食文化小众书的陈列,因为没那么足的底气,选品小组只用了书店里最侧面的一个“端头”柜台做试验,《随园食单》就在其中,因为主题性的推荐,小众书的“畅销书潜质”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因为图书选品和陈列的不同,每个书店都有不同的精神面貌,而真正决定这种面貌的是非畅销书的选择。2014年11月,方所成都店在太古里开业,很快就成为成都文艺青年聚集的地标,也会吸引很多慕名而至的外地人。四川方所公共事务总监徐敏介绍道,虽然在空间设计上,方所成都店独树一帜,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眼球,但对他们而言,选书依旧是一个实体书店的核心。

在方所成都店所有岗位的招聘中,图书管理员的要求是最高的。每一个前来应聘的人要填写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其中包括阅读量、阅读书单、阅读喜好、对某畅销书和非畅销书的读后感以及对读书和图书行业的认知等等,这是成为图书管理员的第一道门槛。“一本书以什么立面陈列?左右各安排什么书?其背后的逻辑关联性是什么?如何让读者更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书?解答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一个图书专员的基本业务素养,他必须有专业度,以及建立在专业度基础上的自信。”徐敏说。

方所成都店在图书选品上最大的优势是外版书和艺术设计类书籍,为了吸引来成都旅游的外地读者,美食类书籍仍是最好用的撒手锏。但与文轩BOOKS不同,方所的选品更具实用性,也更能体现成都的地方特色。徐敏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细节,在美食书籍上同样是以川菜为主,但方所成都店的推荐图书更“小清新”,侧重轻食和新派川菜,而方所重庆店的美食图书推荐烟火气更重,似乎站在柜台前,就能闻到浓浓的牛油火锅味。

城市最温暖的坐标

2018年1月21日,三联韬奋书店在成都宽窄巷子开了第一家北京之外的分店,书店选在一座老四合院里,院子里,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学者汪丁丁的这段话:“三联书店的使命在于,借了书籍的出版与传播使中国人对各自生活的零碎的思考得以汇合交流,从而相互理解。三联的精神,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这精神的现代意义,就是基于生活、读书和新知的思想自由。”

作为设计师和策划运营者,艺术家王亥也把这段话当作了书店的座右铭。成都三联书店最终选址宽窄巷子,虽然这是外地游客心中的成都名片,本地人并不常去,但这里仍保有成都的烙印,王亥希望书店在这里可以召唤回更多成都本地人,去找回宽窄巷子的本味。

一个书店应该和城市是什么关系?书店在城市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王亥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也是试图通过成都三联书店解答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一家书店,或者说没有一家能够让人记住的书店,那么这个城市是很失败的。”书店的存在可以重塑城市的某种价值观,让城市人在这里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从而构成城市知识分子社群,这是书店之于城市的公共性。对于三联书店而言,又有一层三联的文化属性加持,也就是那块牌匾所指——追寻思想的自由。王亥认为,书店并不一定要像图书馆那样,留住人们长时间阅读。“我要求不高,不需要每个人来都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甚至可以这么说,来到这个书店,只要把这一架的几本书书名看一遍,封面看一遍,你就已经拥抱整个世界了。对于匆忙的都市人而言,这是读书的第一步。”

在三联书店之外,不少民营书店都选择落户成都的商业综合体。IFS(国际金融中心)有言几又书店,太古里有方所、猫的天空之城,万象城有西西弗,银泰in99有钟书阁,等等。在成都,只要去人多的商场,总能不出意外地遇见书店。依据《2017~2018中国实体书店业报告》,成都现已有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书店20家,几乎都坐落在商场。“进驻商业中心已经是书店的趋势了,人流可以共享,业态也可以互补。”杨柳青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成都的各大商业中心都需要一个书店。

钟书阁在选址时,也特意避开了市中心,而是选择高新产业更集中的高新区银泰in99。钟书阁成都店店长赵晓梅告诉本刊:“选在这个位置,一是看中了高新区的年轻高知群体和中高收入人群比较聚集,二是银泰提供了很优惠的条件。”

银泰in99四楼的东侧,坐扶梯上来,就能看见用隶书书写的“钟书阁”招牌。占地将近1400平方米,钟书阁是这个商场中最大的商铺。因为人们在书店中停留的平均时间会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商店,所以书店能为商场源源不断地吸引来更多人,并且留住他们,进而带动餐饮、购物等其他消费。

2013年上海的第一家钟书阁在静安寺商圈开业,这个书店的颜值就出了名,钟书阁戴上了各种“最美书店”帽子。成都店开业仅半年,就已经吸引了50万人次,有些是为求一本书,有些是为看一眼最美的书店。“银泰给我们的租金价位是低于其他商铺的,而且书店与服装店不同,我们经常要举办各种活动,因此在这方面商场的支持格外重要。”在赵晓梅看来,虽然书店的利润率不如其他消费产品商铺,但一旦某个书店入驻商场,那么书店和商场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品牌、客流、人气、利润这几方面都将是相辅相成的。

2017年,成都新开的购物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为了避免同质化的出现,这些大商场必须找到各自的引流点,书店反而成了一个切口。九方购物中心是一个开业10年多的老商场,因为不在市中心,也没有赶上潮牌、大牌入驻的好时机,发展进入了瓶颈。九方希望找到转型的突破口,邀请当时正在筹备的文轩BOOKS入驻商场,提供1~3层楼的近万平方米的大空间。这对一个即将新开的书店来说,既是诱惑,也是挑战。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文轩BOOKS开业两个月,九方购物中心的客流量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95%。

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大书店或是小书店,每一个书店面临转型时,第一个举措几乎都是与咖啡店结合,因为有盈利,又与读书的氛围相互契合。随着餐饮、文创的加入,每个书店因其比例分配、选品、空间设计、包装营销的不同,又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面貌。但归根结底,它们都希望成为成都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坐标。现在,这样的坐标正在越来越多。

留住读者

杨柳青把书店转型的探索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是传统意义中书的买卖场所,2.0阶段的书店是一个多业态组合的综合商业体,3.0阶段更强调书店的体验感和读者的参与度,如何增强读者的黏性、留住读者,是现在大多数书店最大的考验。

当成都这些大型的书店陆续晋升为“网红”时,仍有很多小而精的书店散落在大街小巷,它们虽没有收获太多的关注度,却依然努力守护着自己的读者群。

毛边书局是一个已有20年历史的二手书店,在成都辗转搬过三次家,都是因为房租或拆迁不得不离开。现在的“毛边书局”在一个老住宅小区的一楼,非常隐蔽,不是老读者很难发现。一进书店,满屋子弥漫着浓重的旧书味,霉霉的,但密密麻麻的旧书足以让一个初次到访的人感到震撼。书局的老板傅天斌奔波了20年,经他手的二手书也有几十万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收旧书、整理归类、招呼书友。“做二手书利润很薄,也很累,但既然做了,总要做下去。现在‘毛边已经是一个有些影响力的品牌了。”有不少外地的老读者会定期来成都淘旧书,傅天斌也会专门给特定的读者留书,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主客,而是朋友。现在的毛边书局也在寻求转型,2018年,傅天斌计划着与附近的社区进行合作,拓展一个更大的二手书空间,还会定期举办围绕二手书和旧物的活动。

活动,几乎是所有书店都在突破的领域,就像设计师王亥说的,书不仅是人与世界的媒介,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媒介。在每一个购物中心的书店里,都会单独开辟出一个留白空间,形成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上图:三联韬奋书店不久前刚在宽窄巷子开出了北京之外的第一家分店 下图:书店为城市提供了温暖的精神空间

从去年7月开始,钟书阁成都店办了一个“钟书阁奇妙夜”的活动,专门针对亲子家庭。父母带着孩子在书店夜宿一晚,自己搭帐篷、睡睡袋,在书店里野营。银泰in99会在整个活动期间开放通风、照明和卫生间,并保持书店里15~20摄氏度的舒适温度。赵晓梅说,孩子们特别喜欢在书店野营的感觉,每天一大早,夜宿的小朋友就会很早醒来,去童书馆看书玩耍。“小店员体验”也是钟书阁针对孩子开展的体验项目,每到周末,会有4个小朋友来书店体验当一天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学习图书的基础知识,端咖啡送茶。在面对孩子的活动之外,针对高知群体的活动也是书店的核心,每个月钟书阁还会以众筹的方式开一场小型演唱会,表演者是票选出来的“斜杠青年”们,其他讲座、沙龙、展览也是钟书阁和其他每个书店的标配。

这几年来,泡书店已经成为很多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日常。书店的温度在越来越热,但又可以保持冷静地把阅读和读者放在首位,就像杨柳青说的,一个书店的变革是N.0版本,但对人心的关注永远是(N+1).0版本。对成都而言,这些风格各异的书店,为城市提供了活跃而温暖的精神空间,慰藉着每一个步履匆匆的灵魂。

猜你喜欢
文轩书店成都
皎皎孤月无纤尘
穿过成都去看你
梧桐
成都
最美书店
在书店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