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延续 天府基因新密码

2018-03-26 10:17何鹏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竹编川菜天府

何鹏

现代快节奏与休闲慢生活的完美融合,优雅从容与前卫时尚的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共融,彼此形成的张力也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创意和文化启蒙。

傳统手艺与现代设计

2017年11月,“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在东湖公园的红美术馆开展,时尚圈和演艺界的不少明星出席了开幕式,这是红美术馆在2017年度最受瞩目的展览。今年1月底,美术馆又奉上开年展“四川乡村艺术大展”。从时尚到乡村,从当代到传统,红美术馆在展览的选择上做出了巨大跨越。而传承与创新,是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挑战。

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温雪倩把控整个美术馆的定位和方向。在她看来,“乡村艺术大展”并不意味着老旧、土气或跟不上时代,如果有这种偏见,那可能是因为对这些艺术了解不够深刻,或是没有通过适应时代审美的方式将它们展现出来。

瓷胎竹编是成都独特的手工艺

与温雪倩观点相近的,是华美竹编的新一代掌门人黄星。瓷胎竹编是成都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既美观又可起到保护瓷胎的作用,曾经作为清廷贡品一度备受追捧。但到了2000年以后,瓷胎竹编的生意慢慢走下坡路,几家大型竹编厂相继倒闭,老手艺面临严峻的危机。

黄星的祖父就是竹编老手艺人,父亲继承了祖父的手艺,又开办了自己的竹编厂,大学毕业的黄星选择回到家乡,子承父业。现在的华美竹编工坊里,每天有大约20个工人手工编织,其他还有些匠人在自己家工作。

近几年的工作中,最让黄星感到自豪的,是与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的合作,在原有器型、编法、设计的基础上寻求更简约更时尚的突破。最终第一款茶具产品在2011年上线,既保留传统竹编“经篾薄如绸,纬丝绷如发”的特点,又摆脱了老器型和编法繁缛复杂的审美局限。

在“乡村艺术大展”中,作品囊括了包括竹编在内的四川民间各种手艺和“非遗”项目,竹雕、石刻、皮影、剪纸、面泥人、唐卡等都在其中。正如展览呈现的理念:从乡村到生活,去挖掘四川文化中最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

在川菜博物馆体验川菜魅力

进击的川菜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扑鼻而来的火锅味代表着一种最大众化的成都味道;坐上出租车,大多数司机都会热情地推荐各自私藏的“成都最好吃火锅店”。火锅正在经历着它最好的时代,用它独特的火辣味道和就餐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的外地食客。

川菜博物馆馆长张辉强做了近30年的川菜厨师,他介绍道,川菜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我们现在熟悉的麻辣做法是清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先秦以后,花椒就被作为作料,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辣味大多来自姜。明末清初,辣椒传入中国,大约在嘉庆年间,才开始在川菜中流行,有了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川菜麻婆豆腐、宫保鸡丁。

张辉强还强调说,其实在川菜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菜式是麻辣口味。川菜共有23种基本味型,一些口味的制作是本土生发出来的,另一些是从外地传入,经过四川人的改良,形成符合四川人口味的新做法。张辉强认为川菜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融合各地之长,却依然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这也是现在川菜在全国各地都备受欢迎的原因。

从成都市区驱车向北,半个多小时到达郫都区,郫都区原来叫郫县,川菜博物馆就在这里。川菜的灵魂是郫县豆瓣酱,在郫都区建一个讲述川菜古今的博物馆再合适不过了。2007年,博物馆开馆。在典藏馆中,依时间顺序陈列着从上古时代至今的各种食器,几乎都是发掘于四川地区或与川菜有所关联的,从历史的维度讲述川菜的底蕴;在其他展区,有让人参与互动的体验区,也有各式各样成都小吃的品尝区。

早在近2000年前,曹操就在《四时食制》中记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现在食用的郫县豆瓣酱沿承了清代制法,为了呈现老手艺的丰富的口味层次,川菜博物馆特意开辟出一块空地,放置了百余口陶缸,展示古法手工豆瓣的制作工艺。这种方法制做出的豆瓣酱,有点像茅台酒,是有年份讲究的,年份越久,其口感越浓郁,酱质更细腻。由于蚕豆和辣椒的分解,通常到12年是豆瓣酱的极限。现在在100多口缸中,时间最长的是9年。

面对市面上各式各样的新派川菜,张辉强一边感到欣慰,一边也有些担忧,现在,“麻辣”自然是川菜最醒目的标签,然而张辉强不希望川菜成为一场“时装秀”,一季又一季更迭得太快,他想将更博大精深的川菜推广开来,让人们看到从古至今川菜各个层面的魅力。

成都市青少年宫等组织戊戌年“人日游草堂”,成都小书法家写春联、送春联公益活动在杜甫草堂举行

诗意的传承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1300多年前,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写下这句诗。在李白眼中,虽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在历经艰辛进入蜀地之后,方可感受到成都是怎样一片逍遥自在的乐土,有直上九霄的气魄,有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祥和。

2017年12月,《成都晚报》用了连续10期文化版头版推出年度专题“天赋成都,破译唐诗密码”,用大数据的方式梳理唐诗中的成都元素。据总编辑伍江陵的介绍,在这次票选活动中,“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句当选了“唐代大诗人营销成都八大经典广告语”之首。

根据编辑的统计,《全唐诗》中直接写到成都的诗歌有近千首,分属近200位诗人,唐太宗李世民在其《秋日二首》中这样描写成都,“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然而,据史料记载,唐太宗一生并未到过成都。像唐太宗这样未到过成都却在诗中写成都的诗人并不少见,类似的诗人还有近50人,包括王维、刘禹锡、白居易、元稹、韩愈、杜牧、李贺等大诗人,他们写下了百首诗来描绘想象中的成都,如王维的“大罗天上神仙客,濯锦江头花柳春”、孟郊的“锦水有鲜色”、李贺的“锦水南山影”。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没到过成都的诗人写成都?伍江陵认为对唐代诗人而言,谈到成都这个城市话题是一种时尚。唐代成都号称“扬一益二”,“天下诗人皆入蜀”,当时的成都已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了,个人的心中向往和时代对这座城市的渲染,构成了唐诗中对成都的想象。

据《成都晚报》的编辑对《全唐诗》所做的归纳统计,共出现了成都的58种植物,共260首诗,因而是“绿色之都”;13处写到蜀锦,24处写到蜀笺,18处写到筇杖,已体现出“时尚之都”的一面;在描绘成都的形容词中,使用最多的10个是:锦、清、青、香、幽、碧、醉、喜、芳、美。

写成都的唐诗中,杜甫的诗数量最多,271首。47岁时,杜甫来到成都,在这里生活了3年零9个月,平均5天写一首诗。如今的杜甫草堂,仍是诗歌爱好者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以诗歌为主题的活动在成都生发出来,正在唤起人们对诗歌最朴素的热爱。

在中国,成都是最有诗意底蕴的城市。1957年《星星诗刊》创刊,是目前正式出版的两本诗刊之一。《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说,天府之国四面埋伏的隐约与温润,日复一日云雾包裹的神秘与诡异,是一块适合诗歌和诗人生长的沃土,她的文脉始终未断。

拥抱天府绿道

“绿道修好了,锻炼的人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每天还能看到白鹭起舞。”家住成都的张朔仕有着十几年的晨跑习惯,而最近修到家门口的绿道成了他的新运动场。

巴山蜀水孕育了成都的自然之美。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由于盆地气候限制,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导致大气、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在成都逐渐凸显。进入千禧年后,“天府之国”面临的大城市病挑战也越发严峻。“天府绿道”则是一整套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级绿道生态系统,用区域级、城区级和社区级三个体系将成都纳入一道道翠峦怀中。而其中区域级绿道规划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覆盖成都全市区,最终与龙泉山等森林公园相连。

到今年1月底,天府绿道已开工建设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三环”中的锦城绿道和熊猫绿道等已经开工,多个样板段向市民开放,锦江绿道和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也已全面启动。2018年春节前,锦城绿道一期工程部分区域对市民开放;熊猫绿道也拟定于6月底完工并对市民开放。2018年全年,成都将改造新建1765公里绿道,绿道内将形成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初步完成三级绿道体系的雏形,绿道所经之处将成为成都的绿色动脉和万里人文画廊,“每天都能看到白鹭起舞”将成为成都人生活的日常。

完全建成的天府绿道将承载起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八大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极具实用性,与成都人生活品质提升息息相关,而且还极具“辐射性”,不仅营造生活场景,还有消费场景和应用场景。因此天府绿道“可进入、可参与”这一特性,也意味着绿道并非公园的盆景,只能“站”观,不可“进”玩,而是一个大型生活场景,三级绿道的设想也保证了各个场景间的连通性和互动性。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天府绿道体系规划项目负责人李果介绍:“三级绿道是为了让市民很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出门就有最小一级的社区绿道,通过道路断面改造,让市民在步行时感到很舒服。”

天府綠道体系补齐了城区市民运动、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短板,届时,1.6万多公里的成都天府绿道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绿道体系,这座超过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完全置身于硕大无朋的森林中,成为一座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人人可以享受“推门入野”的未来生态生活。

城市的使命

2017年8月,成都被授予“世界文化名城论坛成员城市”。在授牌仪式上,论坛主席特别代表康纳·罗克(Conor Roche)认为,成都的加入“说明成都已经是世界的成都”。作为世界的成都,“天府文化”的传承与新面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禁想问,一座城市的美与其功能应该在她的市民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美国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认为,“当我们论述一座城市时,我们也在最综合最认真地论述生活”。或许正如杜甫《登楼》所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只有在成都这座城市,才能形成独特的包容、豁达、乐观、安逸的成都人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当一座城市的文明吸引来更多国际瞩目时,它所肩负的使命就不仅仅是城市自身的革新与发展,而是影响力的辐射。这种城市形象的构建是由内而外的,由细微处逐渐放大的,一碗盖碗茶、一位创业的年轻人、一个新入驻的国际大牌,都是成都的点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共融,彼此形成的张力也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创意和文化启蒙。

从诗歌到川菜,再到“非遗”手艺,只是成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建城2300多年的成都始终带着新鲜的活力,文脉在“天府文化”的各个层面延续,这也是一座城市的重要使命。成都市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日前提交成都“两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明确,成都将构建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在城市尺度放大的基础上,城市文脉的维度也在不断延展,以新的方式、新的思维延续传统,让悠久而丰富的美学气息融入到今天的生活方式中。

猜你喜欢
竹编川菜天府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翠花,上川菜!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川菜资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