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儿”岁月

2018-03-26 06:03李书超
昆嵛 2018年1期
关键词:绣花邻居们收音机

“串门儿”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平房时代老百姓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七十年代以前的烟台街楼房很少,即使有楼房也多是简易楼,大多数是未经改造的建于建国前的平房,有的是普通的民居,而有的则是以前资本家或官绅的“豪宅”。据《烟台房地产志》(讨论稿),建国后政府对住房进行了重新分配,除保留面积较小的私产外,对大户人家的大院落的私产进行了私有转公有化的改造,一座大的房屋往往被划分为很多小单元,分配给百姓居住,因此在烟台大规模城市改造之前,人们会看到一个旧式的大院子里常常居住着很多户人家。正所谓:街巷纵横、寻常巷陌,曾是显贵居所。住在一个院子里或者同一条胡同里的人们,有事没事的便会经常“串门儿”。

白天“串门儿”聊资多

那个时候,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邻居们总能看到早起的母亲架起绣花撑子开始准备穿针走线。原来烟台是中国现代绣花业的发祥地之一,当时烟台街的绣花产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家庭手工绣花作坊遍布城乡各地,于是母亲和另外几个手艺不错的姐妹加入到街道绣花社,到那里领绣活儿回家按图样设计要求一针一线地绣起来,从此母亲和绣花撑子朝夕相伴。母亲做绣花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成为行家里手。

每天早饭过后,当针针线线正在母亲灵巧的指间穿梭的时候,邻居们便会围拢过来或一起绣花或坐下来闲谈,母亲便在和邻居们的聊天谈笑中勤勉地开始了一天又一天忙碌的绣花;母亲和邻居们谈论着近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儿,家长里短的、山南海北的、田里的收成和天灾人祸等等,一天儿的光阴就打发过去了。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政府为市民家里安装了有线广播,有线广播迅速走进了芝罘人民的居家生活。每天广播三个时间段,按时开始、按时结束,全是自动化的,很多居民用了很多年的闹钟被放弃。那个时候有线广播占据了居民生活的很大空间,正如现今的有线电视一样,大量的社会和生活资讯、社情民意通过有线广播传到千家万户和田间炕头,极大地丰富了芝罘人民的日常生活。早晨五点三十准时开始,六点三十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正式拉开了一天的日程。从此母亲和邻居们可以通过电波及时地了解国家大事、烟台的时事新闻、世界风云,什么上海的、北京的和本地的新鲜事儿、街头巷尾的趣闻都是老百姓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邻居间串门的话题顿时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谈资也就不限于什么家长里短的了,谈论的领域越来越丰富了,甚至可以跨越国界了,大家的笑声时常会从李家高高的后窗里传了出来。

夜间“串门儿”琐事多

中青年人白天都呆在单位里,早早就出门,晚上才回家;晚饭后没事儿很多人喜欢出去“串门儿”。常言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说无事儿人们不会无故走动,后引申为有事而来(“三宝殿”原是指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主要活动场所);而晚间人们的串门儿,则是“无事也登三宝殿”,大家均无什么大事儿,推开人家的院子门,搬来几张椅子、几个凳子,泡上一壶茉莉花茶,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那个时候的人们远比现在的人们心思多、杂事儿多、琐事多、烦恼也多,没有哪个人在单位里、在家里能无忧无虑的;因为都是在各行各业工作的职工,白天在单位遇到和听到的啥事儿往往成为大家的话题焦点,什么对单位里评先进不公平有意见了,对上调工资没沾边儿不满意了,对谁谁的被提拔不服气,谁谁有海外关系要出国了,谁家在北京有个高干亲戚了等等,大家往往七嘴八舌、滔滔不绝。由于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很多商品买不到,即使有卖的也得筹够“购物券”,因此托人买东西、借券儿往往是串门儿的附属用意之一,虽然能真正得到帮衬的时候并不多。

常言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其实并不全对,那个时候,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大,很少有谁看不起谁的问题,大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几乎均旗鼓相当,因此大家也鲜有互相攀比和炫富的;而大家串门儿的目的除了纯属打发时光之外,还有遇到困难需要互相帮忙的成分。七十年代之前,人们是烧煤做饭,而买煤往往就成为大家的一件愁事儿,夜间串门儿很多人就会打听谁谁哪天休班,几个人好一起互相帮衬着把成车的煤块儿拉回家;那个时候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有很多的多子女家庭,不少人家的生计甚为艰难,孩子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吃着上顿没下顿的,因此夜间串门儿向关系不错的邻居“借借倒倒”,也是常有的事儿;那个时候虽然有了有线广播,但是多波段的收音机还十分昂贵,而买了高档收音机的家庭就成为吸引大家串门儿的“磁场”,遇到很不错的评书联播,有线广播里还没有播出,大家图个新鲜儿,往往就会聚拢在收音机周围,一个屋子往往坐满了人。七十年代末期的烟台街上,还兴起来一股自制家具热,家家户户挥锯舞刨忙活着,夜间串门儿,互相之间帮个忙也是很常见的;与此同时,还兴起了“君子兰”热、金鱼热,串门的时候,彼此都没忘了炫耀一下自己的“成果儿”,遇到特别好的物件儿,还往往会被邻居所掠美。

小孩子们晚上也会和大人一样串门儿,有请教同学作业的,更多的是到有收音机的同学家里听广播;有很多小同学每天都会静静地按时守在喇叭旁边收听《小喇叭》等最新节目。

时光远去“串门儿”少

不久,多波段收音机得到普及,人们之间的串门儿渐渐少了;入夜时分,评书、小说联播、京剧戏曲吸引着男女老少,那个时候,读书和听广播、看夜场电影逐步取代了“串门儿”,开始成为市民业余生活的主打。每晚六点三十,小说联播吸引着大批的市民,可说是万人空巷;当时的小说《大刀记》《红旗》《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被多次联播,评书联辛爵《三国演义》《岳飞传》更是脍炙人口,这些都是通过收音机的电波传到千家万户的。

大约1981年左右,电视机开始推广普及,1990年有线电视进入百姓家庭;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82年大海阳社区改造,1987年南洪街区片拆旧建新,1988年之后市府小区、华茂小区大规模改造,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在相继的几年里拔地而起,特别是1989年一次性改造完成的总建筑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的民生小区更是把烟台的旧城改造推向了时代的巅峰;住进了楼房,邻居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很多人“日日见君不识君”,也就鲜有串门的了;因此有人说楼房里的邻居不叫邻居,只有平房时期、胡同里的邻居才是真正的邻居,此话很有道理。

與此同时的烟台街还有了《烟台晚报》,曾经有很长的时期,报纸占据了人们很大的业余生活空间;而1993年左右互联网逐步普及并得到迅猛发展,则几乎完全绑架了年轻一代的业余空间。

现在,烟台人家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质变;夜里聊天、听喇叭的简朴但厚实的业余文化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人们用上了管道天然气,住进了高楼,实现了集体供暖,虽然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惬意温暖的日子还是叫人不得不感叹生活的巨变和美好;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匆匆掠过,曾经的串门儿年代便成为记忆里的一道风景;那个年代简约而不简单,俭朴而不单调。

李书超,山东烟台人,1962年11月出生,房地产专业工程师,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会员、中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会员、烟台芝罘作家协会会员。18岁时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作品,日后开始文学写作,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累计超过90万字,其中中篇小说《雪莲人生》和《京东纪实》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另有作品获得各种奖项。

猜你喜欢
绣花邻居们收音机
恐龙的“邻居们”
这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收音机
收音机陪伴我成长
扔石头者
早春,就着一条绣花裙
下“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各显神通”
金龟子配音有妙招
小保姆斗海归
The Blind Man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12知识要点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