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小活动成就活跃丰富的大课堂

2018-03-26 07:17刘晓云

刘晓云

摘 要:鲁教版初三下学期第八课是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进行到这一课时,同学们对其中的一句话,就是“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一句产生了异议。看着下午略显沉闷的课堂,我当即拍板,给大家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查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进行一场班级内部的小小辩论赛,主题就是“人才选拔应该是才学优先还是品德第一”。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终于到了。在上课之前我的心里七上八下,如果同学们怯场不敢发言我该怎么鼓励大家呢?但是,课堂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持“才学优先”和“品德第一”的双方同学立即开始了唇枪舌剑的辩论,你找我的漏洞,我发掘你的疏漏,你来我往,寸土必争。其余的同学也是专心的关注辩论双方,听得津津有味。这种亢奋的情绪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好几个学生课后问我以后可不可以还做一些这样的小辩论,很多同学在周记里也详细记叙了这一堂课。

关键词:小细节;小活动;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50-01

回过头来细想这一节课,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从教已经13年了,很多时候繁琐的备课上课工作,沉重的升学、成绩等压力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课堂效率,更多地关注课堂效果,更多地关注教学实效……这一切让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也变得功利起来。但是这一节课后,有一段时间很多同学开始关注演讲、辩论方面的书籍资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似乎要在下一次辩论中大显身手。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新一轮的阅读高潮。事实上,我们多关注一下一些小的课堂细节,会让我们的课堂丰富活跃起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课堂小辩论,辩出精彩

这节课的小辩论让我想起了这几年来一直提倡的“海量阅读”。阅读应该是一项让人享受到愉悦、提升的精神感受,而不是强迫的任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机械的布置孩子们进行阅读,至于学生的阅读情绪、阅读的效果等等不好把握。但是这一次辩论从课前的准备查找资料,到课后的相关书籍阅读,都是孩子们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不必老师特意布置。孩子们在这其中体现出的热情、合作,让我大开眼界。

二、课前五分钟,发散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渴望获得别人的掌声、肯定,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前五分钟只限定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不限定题材,不拘泥于形式,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可以朗诵、可以推荐阅读、可以分享阅读体会、可以配以PPT……以各种形式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让老师发现同学们不同的一面,挖掘出同学们与众不同的才能,同时对于同学们的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只有阅读充分、准备充足的同学才会心中有丘壑,才会成竹在胸、从容不迫的展示自己。也只有通过书中的世界同学们才会发现不同的展示方式。

三、默写大比拼,脚踏实地

语文的课堂总是避免不了写字、默写,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千篇一律的自己写,然后老师检查默写,时间久了,学生难免疲沓。所以就需要老师用点“小心机”,保持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比如连词成句成段,比如词汇积累阶段性比赛,比如连续十次全对领取小奖励,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小比拼等等,时时换新,保持同学们对字词的兴趣。越是枯燥的内容,越是要多想一些小办法,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四、人数限制抢答,你争我抢

作为老师都知道小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到了初中,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所以有时候我不会“鼓励”同学们回答问题,反而经常会说“下面这个问题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请三位同学回答,谁先举手谁先回答”等等,这种情况下反而会有更多的同学举手,而且害怕举手晚了会被其他同学抢得先机。这不仅是一种促使大家积极思考勇于举手的小手段,很多时候也拉进了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课堂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五、同读一本书,思想碰撞

一个人做一件事可能是孤独的,但是大家共同来做一件事就会有同行者,阅读也是如此。自己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其中的乐趣与疑惑、欢笑与泪水等等无人分享,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所以某一階段我会让同学们同读一本书,定期进行交流。比如,在学到《祖父、后院和我》的时候,我会让大家一起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学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的时候带领同学们一起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学到《云南的歌会》的时候,要求大家一起读沈从文的《边城》,在学到《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一起阅读汪曾祺的散文,在学到《我的母亲》的时候一起阅读胡适的《四十自述》《先母行述》……同学们一起沉浸在湘西边城的宁静优美中,一起遨游于中世纪的古欧洲,一起穿越回强汉盛唐,一起领略异域风情,一起与古圣先贤对话……时间久了就发现,让大家一起阅读同一本书,老师即使不给时间交流,同学们自己也会自觉主动的互相谈论,而且脱离了课堂,离开了老师,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在交织、碰撞!而这一切只需要老师小小的引导。

一直认为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所谓读书的乐趣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到?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漫长、枯燥、繁琐的学习生活中,为同学们增添更多的乐趣,让同学们有坚持的动力。未来的某一天,回忆起曾经的学生时代,能感受到美好的往事。这些小细节小活动单个来看也许不起眼,但是如果运用得当、时时注意,会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走出书本,沟通课内课外,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