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喀喇沁 探一段蒙古亲王府的兴衰史

2018-03-26 09:00
旅游 2018年3期
关键词:诺尔王府王爷

位于内蒙的喀喇沁旗的喀喇沁亲王府是一座集满、蒙、汉文化于一体的建筑,它历经百年风沙却无半点沧桑之气,依旧隐透威严。而今天的喀喇沁亲王府,早已没有了亲王,而是改建成了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有着“蒙古故宫”的美誉。

喀喇沁亲王府是赤峰此行拍摄的最后一站,也是必去的一站,就如同去北京天安门、重庆解放碑、青岛的崂山一样,倘若不去,总觉得有些遗憾。该王府是清朝喀喇沁王的府邸,是蒙古族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贡桑诺尔布的故居,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据了解,历史上先后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爷在此亲政。

初到王府 雄伟官邸入眼帘

从市区出来,汽车驶入S206省道。穿行在风景如画的绵山深处,颠簸前行。这盘旋的公路像一条长长的飘带,黏贴在山脚下,缠绕在山腰间。车,就像一只小小的甲壳虫,在这绵绵的群山之中,在这长长的飘带之上蜿蜒爬行。山脚下的锡伯河尚未被风霜冻结,依然娓娓地讲述着这里关于山水、关于岁月的故事。北方的初春依然是冬的世界,此時的绵山仍然静谧无声,像一位倾听者,倾听锡伯河的流水在深情地低吟浅唱,那歌声是一曲千年不变的歌谣,让这苍茫大地的初春便凸显出盎然的生机。

绵山,因为这条清澈而多情的锡伯河而蓬勃了。像一团浓得化不开的深潭,映在小河的眸光里。车沿着山脚缓缓而行,被团团的白雪包围着。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前方渐渐宽敞、豁亮起来。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出现在眼前。街道不长,不到一公里。人很少,来往的车辆也难得一见,很静。沿街而建的房屋一律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典型的清代风格。一条小小的街道弥散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还未从长袍马褂中醒来的清代小镇。

正午的太阳默默地注视着这个躺在大山怀抱中的亲王府,耀眼的阳光叫人不敢直视,更显得此王府气派非凡。王府面南背北,背靠一座巍峨的大山,面前是一片纵深的开阔地,四面松柏环绕。我不懂风水,但徘徊在这座几百年的王府前,也能感觉到它在选址上的讲究。背后数峰青山环绕,前面锡伯河缓缓流过。庭院绿树葱茏,河畔田禾片片,坐在百年的古树荫下,泡一壶上好的茶水,或闲读,或遐思,简直是世外桃源的日子。门前的几棵古松,像是见惯了世事沧桑,尝尽了人间冷暖。无论寒风凛冽还是骄阳似火,无论是车水马龙还是门可罗雀,它都不悲不喜地站立在那里,朝来暮往,见证着亲王府的荣辱兴衰。

在大门西侧古松的浓荫下,有两峰骆驼。一峰站在那里低着头,不知是在沉思还是回忆,它对面前这光秃秃的广场毫无兴趣,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另一峰则侧卧在地上,机警地注视着广场,它是想招揽生意吗?而它们的主人则在一棵古松下面,仰卧着,翘着二郎腿,做着春秋大梦。另一棵古松下面拴着一匹斑马,引起了我的好奇,走近细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一匹地地道道的山寨斑马,不知马的主人是用什么东西涂抹的。看见我来到它面前,它似乎有些戒备,用一只前踢刨着地,一边打着喷嚏,似乎在说:别想碰我,我在表演行为艺术呢。此时有两辆车开进来,从车上下来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得出是两个家庭。过去和他们攀谈,知道他们也从北京来。我奇怪他们是如何寻到这大山深处?他们说直接走高速就到了……原来我是走了小路啊,怪不得如此劳神费劲,饱受车马劳顿之苦呢!

走进府内 珍贵遗存看历史

拾阶进入喀喇沁亲王府的大门,抬头看到府门正上方挂着一块蓝色的匾牌,这匾牌由蒙满汉三种文字组成,左边是蒙文,中间是满文。北京故宫门钉纵九横九,九九八十一颗,那是皇权的象征,而这座王府府门门钉是纵九横七,七九六十三颗,这是亲王的象征。从门钉个数可以看出他们的规格等级的区别。由于等级不一样,郡王以下的门钉个数也不一样。郡王纵九横五,五九四十五颗。贝勒、贝子和郡王一样。镇国公,辅国公的是七七四十九颗,虽然比郡王的门钉数量多,但是质地不一样,郡王的是金钉,公爷的是铁钉。

走进王府第一进院子,看到面前有四棵古老榆树,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榆树本身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树上还长有一簇簇墨绿色的植物,叫冬青,学名寄生。寄生在桑树上叫桑寄生,寄生在槲树上叫槲寄生,它们的组合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树上树”,是当年康熙皇帝所封。

继续往前走来到仪门,这里是王府举行礼仪的地方。仪门和府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王爷出行、贵客光临和举行盛大庆典时才会打开。当时亲王府设有长使处,有四品典仪官和五品典仪官个一名。当有贵客光临时,由典仪官主持欢迎仪式。届时有王府乐队在两廊旁演奏乐曲,打开仪门迎贵客。仪门上还挂有五色彩布,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生命,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月亮,代表的是日、月、天、地、人的和谐,这是藏传佛教的信念。当时府门挂有红灯,仪门挂有五色彩布,称为大门张灯,二门结彩。

跨过仪门门槛,我们来到了二进院,这是建国初期的王府中学。院子两侧武器架上的旗枪,是古代王爷出行时卫队举着的武器,要的是体现王府卫队的威严。沿中轴线前行,不远就是轿厅。据说是当年王爷及其他官员乘轿车进府后停轿的地方。轿厅里面放有一副轿子和一辆当地的轿车。所谓轿车,也就是一种被当地人称做“勒勒车”的交通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副车辋,将12副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车自重约五十公斤左右,可载货二三百公斤。

轿厅后是王府三进院,院子里有四棵桑树,它们是1904年贡桑诺尔布亲王从浙江购买、辗转北京后用骡马车运回喀喇沁的。后来贡桑诺尔布亲王交给当地老百姓种桑养蚕织丝绸,才使这种产业慢慢发展扩大。在蒙古王公中,贡桑诺尔布王爷是第一位南桑北移的推行者。

绕过院子中王爷的塑像继续前行是回事处。这里是来办事者通过王府佐吏向王爷禀报事项并等候王爷回复的地方。回事处前院落敞阔,中间行道两侧植有高大的柏树。走在行道上,迎面便看到一尊铜像——一个身着清朝王爷官服的中年人端坐在太师椅上,神态自然,面容和蔼,仿佛在迎接前来拜见的客人。猜想这个人可能就是王府的主人,近身一看,果真是末代喀喇沁王爷贡桑诺尔布。再往前行,就是亲王的议事厅,这里才是王爷和其他王公贵族们商议盟旗大事的地方。门外柱上挂有一联:“善可举贤智能辅政,仁当济世德以泽民”。

出了议事厅面前的门叫垂花门,是以倒垂莲头而得名的,这叫垂柱,下面的叫垂头。垂头一般都刻成莲花形状,所以叫做垂花门。在古代,男女婚嫁相门户,也就是门当户对。什么是门当?什么是户对?原来面前看到的这个石墩叫门墩石或抱鼓石,也称门当。放在门口是避邪用的,门上的这个叫门簪,也称户对。由于等级不一样,户对的尺寸也大小不一样,个数也不一样。官府的是四个,平民的是两个。而门当也不一样,刻花的是商户人家,刻兽的和什么都不刻的是官宦人家,普通老百姓门上什么也没有。古代女子讲究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门不出”指的是里面女子走到第一道门不能出去,“二门不迈”指的是陌生男子走到第二道门不能在往里去了。这些皆为禁止男女所设。

垂花门后是王府的最后一进院落。承庆楼位于中央是王府的家庭佛堂,是王府女主人及其他家眷静心念佛的地方。现在已经看不到佛堂的施设了,只能见到楼内一层侧间清时的睡具。左边为竹友斋,是贡王的居室,一位贡王写有竹友斋诗集,便取自此居室的名字。他住的地方拿现在話说是两室一厅的格局,左侧是白天午休和喝茶看报纸的地方,枕头是又高又长,寓意高枕无忧长寿健康。一把逍遥椅,喜上眉梢的座屏,犀牛望月的铜镜,右侧是王爷晚上的居室,一张拔步床,黄杨木的木质,外面是暖阁里面是床铺。里面的大柜为沙榆木质,后期刷过油漆。这个居室是王爷一个人住的地方,最早是清修礼佛之所。贡王一共有4位夫人,各自有各自的居室。当年贡王就在这里写出了他的著作,《竹友斋诗集》《乐亭诗集》《夔盒吟草》等。

院子右侧为介寿堂,介寿堂是大福晋的居室。蒙古族以西为大,所以大福晋住西侧,认为佛祖在西面,西方极乐世界。原来只看过大福晋的照片,不知其出身,现在方得知她是肃亲王豪格的后裔,光绪的侄女。进入介寿堂,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屏风,起到遮挡视线和辟邪的作用。相传鬼走直线,挡鬼。屏风上有个吉祥图案“福”字,由十二生肖中两种动物组成。左侧是一只侧蹲的兔子,右侧是一条倒盘的蛇,意思是蛇盘兔辈辈福;家有蛇盘兔,日子越过越富。大福晋地位高,掌管府内财政,白天午休的地方放有保险柜和储存罐。带锁的是保险柜,地上高的筒是储钱罐。大福晋有吸食大烟的恶习,给贡王生了个儿子,不到百天就夭折了。虽然还供有送子观音,但她吸食鸦片过量,到后来也一直没有孩子。为了传承后代,才不得不给王爷娶了二、三、四夫人。介寿堂还备有取暖用的手炉脚炉,为过冬使用。

环视四周,发现王府的中堂摆设无不体现着汉族的文化。在墙上挂镜子,条案上放瓶子,寓意平平静静;中间放有一座钟,寓意终生平静终生平安;一张八仙桌四个瓶子,寓意四平八稳;桌子圆的物件为食盒,用来装点心,代表和和气气、甜甜美美;仙鹤嘴里插梅花用来放蜡烛,构成两侧的一对长明灯,仙鹤脚踩龙头龟,寓意龟龄鹤寿,是长命百岁的意思;檀香木的顶箱衣柜,放衣服不生虫有香味,金粉描绘的图案寓意麒麟送子,吉庆有余。

贡桑诺尔布 辉煌传奇于一身

喀喇沁旗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当时康熙曾多次到此巡视,喀喇沁王为了方便接驾,专门从京城请来工匠在此地修建这座王府。当时,康熙为了稳定漠南局势,让喀喇沁能安心地守住这片地区,把自己的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王扎什之子嘎尔藏,可不到二十年,公主突然猝死。有传言是被丈夫嘎尔藏失手所杀,因此,康熙大怒,立即废了嘎尔藏的王位,将其囚禁在北京城。

由此可见,王府是赏赐及封爵制度的产物,它的存在无不印证了这是当时清朝为了蒙古王公能顺利归附而使用的手段。因此,从踏进王府开始,一直找不到江南亭台楼阁般的温婉,举目皆是布局严谨且大气恢宏的威仪,其占地面积之大,房屋数量之多,建筑规格之高,无一不是内蒙王府之最。

喀喇沁旗王府的最后一任主人是贡桑诺尔布。他废除王族旧有的阶级制度,力推教学,改良农牧,维护国家统一,深受草原人民的景仰。因此,来到王府参观,一进门就能看见贡桑诺尔布的铜像。贡桑诺尔布出生、成长在战火纷飞、内忧外患的年代,年轻的贡桑诺尔布与沉湎于吃喝玩乐的亲王们不一样,恶劣的环境让他从小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民族的未来发奋。他一心只想着怎样振兴国家和民族,甚至让年迈的母亲老来学习,也让妹妹进入学堂上学。他接受先进思想,推动农牧生产,为民族的疾苦奔走呼号,为百姓的福祉倾尽全力。因此,贡桑诺尔布的故事在辽阔的草原上得以代代流传。

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贡桑诺尔布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他开始思索如何到国外开阔新视野,学习新知识,来改变国内现状。于是他秘密到日本考察,在日本与各界磋商交流,决定回国自己开办学堂,邀请日本人当老师。还派人学习俄语,办报社,开办邮局,开采矿业。他的种种举动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边疆要塞引起了极大反响,也让清朝政府对他刮目相看,随进行封爵嘉奖,被誉为草原上的新派亲王。

时至今日,在喀喇沁旗王府内,还依稀可见贡桑诺尔布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王府博物馆陈列着贡桑诺尔布夫妇与当年外请的日本老师的合照,还有他所办学堂的学生和先生的合照。抬头看王府,蔚蓝的天空中流动着朵朵白云,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而人间百年,王府内却经历了无数的人生苦短悲欢离合。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唯有这座古老的建筑一直静静地伫立在塞外的风沙黄土中,默默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前朝的逸事。

俯瞰王府 道尽世间沧桑

离开王府,我们沿着高高的院墙向后山走去。坐在半山坡的一块巨石上,纵览山川水势,不由暗自感叹。这亲王府的建造者,如果不是一位风水大师,也是一位深谙战略战术的专家。莽莽群山连绵而来,到了此处突然停下,侧身腾挪,留下一小块平整的土地。然后,又聚拢在一起,为这快土地聚起山光水色,拢起龙马精神,而那亲王府,就背靠大山,端坐在这里。如同一个盆里的饭勺,无时不在享用这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背靠一座巍峨的大山,据险可守;面对一片肥沃的土地,视野开阔……既可以随时警戒外来之敌,又可以尽情饱览锦绣风光,真是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而这座王府的建造者也算是顺应天意,珍惜天物,为自己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藏在大山深处,所以就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因为有险可守,所以让那些出没深山老林的强盗土匪侧目而行。这座亲王府就这样在深山里,在岁月深处,孤独着、完整着。遥望锦绣山川,俯瞰幽静的深深王府,总是会有太多的感叹。青山有情,护佑了这大山深处的亲王府,在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后,最终还是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青山似乎又太无情,连绵的群山阻断了辚辚的车轮,悠悠的白云遮住了一道道饥渴的目光,才使得偌大的王府藏在深山无人识,白白辜负了好时光。幸与不幸,谁又能说得清楚。也许,这就是辩证法的两个方面呢!

猜你喜欢
诺尔王府王爷
战略变革的三条路径
王爷,请矜持
那些草裹紧我的身子
蒂勒森不喜欢的女下属高升为副国务卿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和王爷換礼物
圈点
智娶公主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