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川藏边境乡村“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

2018-03-26 08:02廖建新
魅力中国 2018年31期
关键词:法律文化

摘要:我国藏族地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以它的“法律文化”为核心,诠释了当地“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物质资源匮乏、精神需要强烈。文章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自然环境多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乡村法律文化;川藏边境;社会基础

一、序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民族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法治文化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导和灵魂,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保障力量。川藏边境,以金沙江为界,这里蕴含着原始文化,他们解决民间纠纷的方式主要依靠当地民间社会组织,而不是依赖于司法机关。这就是当地的“法律文化”。要实现中国社会的法治转型,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秀部分。由于这里大部分地区都是乡村,因此本文将其称为乡村“法律文化”。本文试图探讨它的社会基础,为此,选取当地一处地名为“三岩”的地方说起。

二、川藏边境藏族人的物质生活

研究发现,三岩人的物质生活可以从其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描述。

衣:三岩人的服装以羊皮袍为主,他们喜欢在羊皮袍上用虎、豹皮作领,黑色灯蕊绒和一道两寸宽的花氆氇镶边。这种皮袍宽大肥长,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晚可解带当被。夏天多穿棉布衣和氆氇长袍,这种衣袍也是大领大袖,无纽扣,长及脚跟,在羔儿皮衣袍外用各色灯蕊绒、平绒、缎子或毛呢封面,用锦缎和花氆氇、水獭皮镶边,尤以后者居多,藏语叫做“查日桑”,一般这种服装都是有钱的人家才缝制。三岩一个年已六旬的长者告诉我,三岩历史上十分贫穷,主要原因是如同你们汉族人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在三岩,山上的植被并不值钱,即使采摘了有关植被,也因山峦阻隔了交通,难以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易,因此,只好三岩人自己消费使用,形成三岩地区经济十分困窘,为此,在他年小的时候,常常看见一群人衣不蔽体,有病无钱医治的情形。

食:三岩人的食物主要有青稞,用来制作糌粑。小麦制成面粉,做馍或酥油果点,蔬菜以白菜、圆根、土豆、萝卜为主,尤以圆(元)根居多,三岩人喜欢用青稞酿成青稞酒或藏白酒,每逢年节或者招待客人,用以待客,所以三岩人普遍善酒。他们的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制品:将炒熟的青稞加工成面粉、食用时,一般先在碗底放一小勺糌粑面粉,稍微压一下,然后放少许奶渣或酥油,再往碗里倒上茶水,用手慢慢捏揉,调和均匀后就用手吃,有时也往里面放一些小块状生牛肉或羊肉掺和着吃。肉有牛肉、羊肉,偶尔也吃猎获的野生牲肉。一般都以风干的生肉为主,吃时一手持刀,一手抓肉,削着吃。他们常爱吃的还有血肠和肉肠,也有三岩人吃猪肉。三岩人的这些饮食习惯与藏区其他地区大致相同。

住:三岩人的居室旧时主要以帐蓬为主。由于世代游牧生活,所以帐蓬是三岩人最为理想的住室。帐蓬具有耐磨、防风、冬暖夏凉,便于支拆的特点。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多,帐蓬不能容纳新增加的人口而被迫转向修建新房,帐蓬转变为人们临时使用的休息场所,三岩人说,大约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修建房屋居住,房屋一般分三、四层,第一层用于圈养牛马,第二三层供人居住使用,还有的房屋有四层。各层之间有独木楼梯可以上下。房屋主要是用土夯建而成。

行:女子一般都留在家里做家务,较少外出,一般在送亲的时候会外出,因此,外出多数情况下是男子。男子喜欢在腰上挂一腰刀(又名藏刀),一般较长,约在7—8寸至两尺多不等。女的腰刀一般较短,约4—5寸左右。腰刀藏语叫“打久织”,它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种防卫武器。历史上,三岩人习惯于步行和划船(渡江),也有的时候骑马。近年来,还购买有关交通工具,如摩托车,少数家庭还购买了汽车。

此外,三岩人还喜欢“耍”,譬如,唱歌、跳舞、比赛、喝酒、聊天、打牌以及参加宗教仪式活动。

三、三岩人的经济来源

三岩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经济来源,如前所述,进出三岩要翻越多座大山,交通十分不便,不可能从事商品交易,只好就地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为此,采取以农牧业为主生计方式。

农业: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马铃薯、豌豆、胡豆、茭子。其中,青稞是3、4月份种植,7、8月份收割,小麦分为春小麦(每年4月份种植,10月份收割),冬小麦(每年8月到次年7月,约300天收割),茭子是一年一熟(每年3、4月份种植,8、9月份收割)。上述其他的粮食作物通常是4月份种植,40天左右收割。蔬菜有:豌豆、付豆、元根、萝卜、马铃薯、小白菜。一年四季都可以根据气候适时种植,40天左右即可收割。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三岩人还在虫草采挖季节上山采虫草。我将他们的活动归纳如下。

牧业:在三岩,90%的家庭都有牛(牦牛和犏牛),一个家庭有牛是财富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家庭有9头牛,每年要吃掉1.5头牛。一个家庭以10头牛计算,就有5万元。牛奶可以用来做酥油粉,蛋白质含量高,一年四季可以喝酥油茶,但很少用牛交换商品,只在赔偿时用牛来抵价或者牛的数量特别多时会在市场上交易。牧业要在村里的牧场范围内,否则会引发冲突。

林业: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水土保持好,保留较为完整,基本没有人为的破坏,森林覆盖率达36-38%。当地政府允许人们砍伐条木,用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木材生长较快,因此砍伐不会影响到它的再生。如果需要建房用木材,经政府批准允许砍伐杉木。白玉和贡觉政府在县城设置了木材流动检查站,这是唯一的通往其他县城的通道,在这里堵住了木材的出口,也就导致三岩人没有將木材转移的空间。因此,三岩人除了上述建房和生活所用之外,不会砍伐过多的林木。林木由此也不会成为人们经济收入的直接来源。

副业:在三岩,没有民营企业,也没有集体企业,更没有国有企业,只有个体经济,有商店、桌球服务、饮食服务、修理店以及少量的交通运输服务。从2000年以来,由于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虫草价格持续走好,它成为三岩人最重要的副业。

三岩位于横段山脉区域内,从外到里要翻越大山,山势陡峭、坡度较大、道路弯曲,造成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当地人利用资源的条件十分有限,人、地关系紧张。

四、山川和交通

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地势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西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海拔高达4000米左右,第二级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海拔约1000—1500米左右,第三级是东部的低山、丘陵、平原,海拔约500米左右。青藏高原地带山脉、河流众多,其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有一著名的山脉——横断山脉,介于北纬22°~32°05′,东经97°~103°,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达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抵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自东至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山脉和河流均呈南北走向,山岭间为深切河谷,其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奔流而下,气势恢宏,金沙江虎跳峡谷深在3000米以上,形成“三江并流”的独特地貌。

贡觉县地处横段山系中北部组成的一部分。县境内山体均呈西北—东南近似南北向,相对高差很大,最低处木协乡则达村斜曲河入金沙江的江合处,海拔高2570公尺;最高属阿旺乡的阿益村东边勒泼山峰海拔高5443公尺;相对高差273公尺。全县地貌东部呈高山峡谷地貌,包括则巴、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七个乡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区内由古生代泥盆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華力西期岩浆岩、花冈闪长岩和中生代三叠系灰岩夹火山组成,经地表侵蚀和金沙江、则曲、董曲、斜曲等江河长期强烈向下切割,形成纵横交错、大小相易的峡谷,谷深坡险,山体支离破碎,山高峰锐,山势十分险峻,海拔高3500公尺左右,是三岩六乡群众聚居和农业生产活动场所。

白玉县从地质分区上看,属青、藏“歹”字形构造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地槽发育阶段,形成强烈的褶皱和冲断,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岩石类型复杂,活动方式有侵入和喷发两类,而以侵入为主,并具备期次特征。位于全县南部的山岩乡山势陡峭、河谷深切,高差悬殊。

无论是白玉县还是贡觉县都有一部分地域位于三岩境内,从当地地形和地势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金沙江两岸的落差大,V型状的模型,足以看出两岸三岩人交流困难,同时可以看出同在“江”的一边,地势起伏明显,由此造成两岸三岩人虽然一江之隔,但是较少互动起来。一年四季只在七八月份会聚集在一起唱歌和跳舞,具体的地点一般在较大的寺庙里,如敏都乡的台西寺。这时,白玉山岩人会主动来到台西寺娱乐,而到达台西寺的不仅有敏都乡人,还有敏都周边的人群,如雄松人、沙东人。由于三岩人具有独特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来历(有关三岩人的来历,将在后文中细说)。举办这些活动,常常能够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达到认同“我们都是三岩人”的效果。但是,三岩人与藏族人群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互之间很想多举办这些活动,但是,由于道路行走艰难,常常是以乡为单位举办,而很少几个乡联合举办。如果一江两岸的人群参加这些活动就更少了。

尽管如此,三岩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相互往来。譬如,闲暇的时候,会你来我往,相互喝酒、聊天,谈论“戈巴”和“帕措”。但是,由于跨江行走艰难,常常需要骑马。

五、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铝、锌、盐、煤等,现已探明储量的有色嘎村瓦达塘金矿、阿旺金矿和觉龙煤矿等。其中,阿旺金矿除沙金外,还有储量相当可观的岩金矿。野生动物有豹、熊、小熊猫、狼、獐、鹿、狐狸、滇金丝猴、野猪、野牛、岩羊、鱼、蛇等,鸟类有鹰、雕、麻雀、啄木鸟、画眉、白马鸡、灰鹤、白鹳、黄鸭等10多种,植物有松、柏、杨、桦、青杠、葡萄、核桃、苹果、花椒等十多种经济林木。笔者在三岩调查发现,由于交通不便,上述矿产资源没有外来人员开采,而当地人由于接受的教育有限而不知道识别,因此,很少有人去采挖本地矿床。几十年前,本地的野生动物也不少,但是,由于三岩人普遍会打猎,至今所剩不多,现在要到较远的地方才能打猎了。植被不值钱,所以,采挖植被也主要是供家庭消费而几乎不进行交换,主要原因是三岩交通不便,形成不了交易市场,所以打猎或者采集植被都主要归家庭使用。由此看来,三岩资源匮乏真是不无道理。可见,三岩由于山脉较多,地势险要,行走不便,造成交通困难,而且当地资源匮乏,造成三岩人的经济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小结

本文以“法治文化”为核心,初步探讨了川藏边境法律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的地理因素,本文认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法治文化”必须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着手,并深入研究二者的互动,这样才能正确解释它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王运声、易孟林主编:《中国法治文化概论》,群众出版社,2015年

[2]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编:《法治文化与法治中国》,群众出版社,2015年

[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商务印书馆,2015年

[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5]凌斌:《法治的中国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作者简介:廖建新,男,1969年生,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组织和区域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川藏边境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SH1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因素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职业院校法律教学对学生法律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路径探索
法律的民间叙事(下)
民国时期湖北司法制度变迁及民事司法实例研究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论医院细节文化中的法律文化建设
不同法律文化视野下的财产型犯罪
古长安法律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与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