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条件下大断面硐室底板加固技术实践与应用

2018-03-27 07:25罗建强
科技视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水沟采区变电所

罗建强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救护大队,河北 邢台 054000)

河北省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葛泉矿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压力大。特别是葛泉矿南翼大部分开拓巷道、硐室存在应力集中现象,硐室、巷道底鼓变形破坏严重,虽经多次卧底翻修,仍不能保持巷道、硐室稳定,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加固,降低巷道维修成本,减少巷道维修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保证矿井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

南翼一采区变电所位于南翼-190大巷左翼口附近,布置岩层位强度低,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地压大,稳定性差。该硐室长25m,断面立墙半圆拱,宽4.5m,高3.7m,初次顶板支护采用锚喷,用1.8m长缝管锚杆,间排距 800×800mm,配以 1m×1m金属网,混凝土喷层厚100mm,变电所底板进行水泥浇筑,浇筑厚度300mm。在变电所施工结束后,进行了数次维修。维护后在硐室顶板补打22×2200mm螺纹钢锚杆,间排距800×800mm,同时配以 1×1m金属网;此外补打 φ17.8×6000mm锚索线配以2m12#槽钢,加强支护,顺巷布置三排,前后间距2m,基本控制了顶板及两帮的变形。而底板数次卧底后,仍采用混凝土浇筑,浇筑厚度300mm,虽经多次维修,如今底板凸形外移,硐室口底板浇筑混凝土成整体抬起,两侧悬空,里段浇筑底板自巷中分裂开,向两侧倾斜,而供电设备放置在浇筑底板上,给安全及生产带来较大隐患。由于该变电所负责南翼一采区工作面开采、掘进及南翼三采区开拓施工供电设备存放,要求在不影响生产前提下,保证施工进度和底板支护强度,避免影响采区生产以及底板再次失稳破坏,因此采取有效技术方案和施工措施势在必行。

2 底板破坏原因分析

2.1 通过对变电所硐室长期维护以及破坏情况可以看出,硐室在多次失稳维修后,顶帮在锚喷、锚索支护强有力支撑作用下达到一稳定状态,而底板只在表面浇筑了一层300mm厚的混凝土,形成顶拱和墙体面强支护强度高,底板支护弱特点,为地压释放提供了自由面。变电所受到地压在墙体、顶板反作用下传递到变电所底板上,形成应力集中,同时由于该区域岩层破碎、强度低,整体结构差,底板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底板破坏鼓起。

2.2 以往硐室底板加固两侧与硐室墙基之间有较大规格水沟,并且水沟与墙基之间密贴不严,形成底板浇筑体孤立支撑来自于底板压力,在自身支撑结构上存在不足,紧靠底板自身及简单的底板浇注很难满足较大的支撑力,极易造成底板失稳破坏。

2.3 由于两侧水沟与墙基封闭不严,在以破碎软岩构成底板吸水风化后,进一步软化底板,降低底板强度,在自身膨胀作用下使得巷道的底板失稳,从而出现底鼓外移现象。

2.4 对底鼓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底板采用混凝土浇注,在底板与混凝土之间采用砂石铺垫以减少混凝土的用量,致使混凝土浇注不能实现加固底板的有效作用。

3 底板维修加固方案确定

整修加固方案依据地质资料、硐室破坏情况及破坏原因而制定的。通过多次对周边大巷及硐室维修情况的调查,以及对其破坏原因及机理分析可知,底板的破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使用的结果。因此,防止硐室底板破坏也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使底板的可塑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底板出现失稳破坏现象。最终确定底板采用锚杆配以钢带及浇筑联合支护,加固底板,受施工条件限制并在硐室能施工非对称卸压槽。

4 底板加固主要参数

4.1 底板加固断面图图1

4.2 底锚及钢带

图1

底锚使用φ22×2200mm螺纹钢锚杆, 采用一卷CK2333、一卷Z2360树脂药卷全长锚固,锚固力不小于13t,预紧力不小于 300N?M,采用主动加固底板,提高底板支护强度。底锚间排距840×800mm,靠近两帮底锚与底板法线成75°夹角斜向两帮。锚杆外露控制在80mm,在满足预紧力要求前提下,尽量增加外露,以便增加底板浇筑长度。同时沿巷道垂向在底锚托喷下用钢筋连接,钢筋使用2mφ14mm梯子钢带梁。

4.3 混凝土浇筑

底板采用标号200混凝土分次浇筑,浇筑厚度300mm,浇筑前对两帮底脚及底板进行冲刷,确保浇筑体与立墙及底板密贴,同时保证最大限度浇筑底锚,使之与周边岩层形成一整体,达到提高岩层强度。

4.4 卸压槽

通过对此次底板破坏程度及移出量,决定硐室底板施工非对称卸压槽,规格 300×300mm(宽×深),卸压槽周边裸露,为底压释放创造自由面,卸压槽顺巷布置,卸压槽两端封闭,严禁积水及空气排进,影响底板强度。

4.5 水沟

为便于积水排除出在硐室底板自巷中以垂巷-3‰坡度施工,根据实际硐室可能存在最大积水情况,在两侧施工 100×100mm水沟,坡度 3‰,以便及时将硐室中积水排除,水沟施工与墙基浇筑100mm,确保浇注与墙基密切。

5 施工工艺优化

受施工条件限制,变电所硐室内设备不能实现全部搬迁,防止搬迁中影响生产,同时由于没有合适硐室临时存放、安置设备。因此底板维修采用分次进行,自巷中先对存放设备较少一侧底板进行卧底,另一侧临时放置供电设备,对于倾斜供电设备进行垫底,保证安置水平,较小设备集中摆放,必要是对部分开关进行起吊放置,增加放置设备空间。同时在要求在整修时加大对设备的保护及管理工作,确保采区生产及整修进行。卸压槽在浇注前采用盖板盖实,盖板与卸压槽周边浇注严密,保证卸压槽内不漏沙水,随后冲刷底板及盖板,进行浇注。

6 结论

将锚杆、浇筑组合成联合支护体系维护底板,同时利用卸压槽将维修后底板趋于稳定状态时,为底压释放创造自由面,在较大底板支护下,控制底板松涨空间。在满足允许变形情况下,提高底板整体强度,与硐室顶帮形成扩大的组合拱,降低了应力集中度,也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了底鼓,降低了硐室维修量,有效避免了生产及安全事故发生,取得了较好经济及社会价值。

[1]《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张荣立等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水沟采区变电所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大型产业园区变电所方案设计
铁路牵引变电所无线电干扰特性的研究
小蚂蚁过水沟
基于Delphi-TOPSIS法的露天矿采区接续方案优选
基于WSN的变电所监控系统的研发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露天矿首采区以及拉沟位置选择的评价
煤矿采区上、下车场气动推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