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临床价值

2018-03-27 02:02韩佩荣刘文利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川崎中性粒细胞

韩佩荣 刘文利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为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且男性居多[1-2]。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肿大、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以及手足硬性水肿等。川崎病的发作多伴随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的损伤,引起的后果严重,其病死率高达20%~25%[3-4]。

目前,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的标志物,仅仅依靠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容易导致病情的延误[5]。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在对心肌炎和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也有研究报道了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中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6-7]。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是一种反应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平衡的重要指标,当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程度及脓毒症等时,NLR的数值显著增加[8-9]。有报道称,NLR与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程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10-11]。因此,本研究选取8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有48例,作为观察组,川崎病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32例,作为对照组,对其动态心电图检测异常情况和NLR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8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48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0.5~6岁,平均(2.64±1.16)岁。观察组又根据不同冠状动脉改变程度分为冠脉瘤组(10例)、中度扩张组(15例)及轻度扩张组(23例);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32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0.3~6岁,平均(2.53±1.07)岁。两组基础和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发病15 d内行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扫描以及血常规检测的川崎病患儿。

(2)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脏,肝脏,脾脏及胃等严重疾病患儿;②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患儿。

1.3 诊断标准

(1)川崎病诊断标准。①入院时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超过5 d及以上,颈部非脓性淋巴肿大,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红斑及皮疹等临床症状;②符合《实用儿科学》[12]中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2)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①超声检测计算冠状动脉内径,当冠状动脉内径>4 mm时,为冠状动脉扩张;②当冠状动脉内径>8 mm时,诊断为冠状动脉瘤[13]。

1.4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5 d内进行动态心电图24 h动态监测,并于动态检查的同日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冠状动脉的扫描。同时在发病15 d内抽取患儿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所有患儿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量,并计算NLR。

1.5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发生变化的情况,其中包括窦性心律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平均心率升高或异常的情况。统计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量及NLR;记录不同冠状动脉改变程度患儿NLR的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生窦性心律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平均心率升高或异常和总异常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6.67%,18.75%,22.92%和58.33%,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窦性心律过速、平均心率升高或异常和总异常人数的比例显著增加;两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异常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12,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持续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78,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48例患儿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量及NLR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NLR显著升高,表明在发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变化时,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且NLR也会增加;两组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4,t=3.642;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量及NLR的比较(x-±s)

表4 不同冠状动脉改变程度患者NLR的比较(x-±s)

2.4 观察组不同冠状动脉改变程度患者NLR的比较

观察组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冠状动脉扩张程度越大,患儿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越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4,P<0.05),但轻度、中度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患儿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7,t=0.635;P>0.05);观察组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NLR值相差较大,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增加致NLR的显著增加(t=3.642,P<0.05);且观察组轻度扩张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NLR值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6,P<0.05),见表4。

3 讨论

川崎病的发作会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且其中以冠状动脉的损伤最为常见,且冠状动脉的损伤程度是决定川崎病预后的关键因素[14]。当冠状动脉中出现炎症浸润,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的坏死,使受损血管内外的弹力层发生撕裂,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生成。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15-16]。但其导致的免疫系统的激活,对机体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危害显著,加强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有许多报道称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ST段和T波(ST-T)改变;心脏受损导致其自律性、应激性和传导性等的变化,其中窦性心律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为具体表现;Q-T间期也会发生异常的延长,且会引起低电压等情况[17-18]。动态心电图对川崎病患儿进行24 h的监控,能够动态的检测患儿冠状动脉的异常情况,充分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19]。本研究发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发生窦性心律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平均心率升高或异常和总异常人数的比例分别是16.67%,18.75%,22.92%和58.33%,与未发生冠状动脉改变的患儿相比,发生窦性心律过速、平均心率升高或异常和总异常人数的比例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患儿持续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存量减少有关,与冠状动脉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于非发烧患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动脉损伤情况的发生[20]。

NLR在近年来逐渐被关注,其值的变化与机体炎症应激清创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且血常规检测操作简单易行,在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21]。有报道称,NLR是反应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指标,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术后支架再狭窄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NLR水平越低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22-24]。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NLR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此结果表明在发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变化时,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且NLR也会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患儿体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冠状动脉程度的患儿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的NLR值相差较大,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扩张都会侵袭NLR的显著增加,且与轻度扩张组相比,冠状动脉患儿的NLR值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显著增加了NLR值,且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NLR的值越高。

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诊断中存在重要的意义。

[1]Kim HJ,Choi EH,Lim YJ,et al.The Usefulness of 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 as Biomarker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Kawasaki Disease[J].J Korean Med Sci,2017,32(7):1147-1153.

[2]李晓惠.川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9-1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6-749.

[4]罗泽民,樊映红,刘德松.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385-1388.

[5]袁迎第,孙军,李鹏飞,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10-413.

[6]易德茂,唐宇,张娟.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5):29-30.

[7]张红梅,王学工,李艳玲.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592-2593.

[8]Cakmak HA,Dincgez Cakmak B,Abide Yayla C,et al.Assess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vel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preeclampsia:Epicardial fat thickness,pentraxin-3,and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J].Hypertens Pregnancy,2017,1:1-7.

[9]Shin HC,Jang JS,Jin HY,et al.Combined Use of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 to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Korean Circ J,2017,47(3):383-391.

[10]王佩佩,袁宇.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412-415.

[11]张光宇,陈明,余志敏,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J].心脏杂志,2014(5):575-578.

[1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13]陆垫,于明华,龚渭冰.临床小儿心脏超声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258-258.

[14]孙毅平,贾雷,韩波,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5):386-388.

[15]陈伟,张宏艳,林书祥.CASP3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易感性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3,53(20):22-24.

[16]余莉,王一斌,乔莉娜,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2):96-99.

[17]赵丽霞,赵丽萍,沈琳.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1):64-66.

[18]刘玲玲,何谨,刘彩琼,等.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4(7):907-909.

[19]陈炫,周丹,夏小杰.动态心电图对儿童川崎病并冠脉损伤的诊断价值[J].医药前沿,2012,2(19):383-384.

[20]周云萍,姚新霞.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40.

[21]谢春艳,邹敏.NLR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广州医药,2014,45(6):50-52.

[22]Duffy BK,Gurm HS,Rajagopal V,et al.Usefulness of an elevate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n predicting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J Cardiol,2006,97(7):993-996.

[23]Zazula AD,Precoma-Neto D,Gomes AM,et al.An assessment of neutrophils /lymphocytes ratio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rq Bras Cardiol,2008,90(1):31-36.

[24]Azab B,Chainani V,Shah N,et al.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as a predictor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mong diabetic population:a 4-year followup study[J].Angiology,2013,64(6):56-465.

猜你喜欢
川崎中性粒细胞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嗜碱粒细胞白血病诊断进展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