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等待”主题的审美内涵

2018-03-27 11:59张勤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
关键词:等待行动张力

张勤

摘 要: 马尔克斯的《上校无人来信》描绘了一个执着的等待者——上校的形象,小说通过上校等待政府抚恤金的故事,表现了两组矛盾张力,即希望与绝望相交织的内心张力和悠长而敏锐的时间感知张力,对这两组矛盾张力的表现展现出小说相反相成的艺术之美。另外,等待者的行动是其内心情感的表现,主人公的行动之美也构成了小说中“等待”主题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 等待 张力 行动 审美内涵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中篇小说,在作者本人看来,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百年孤独》。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退伍上校晚年等待政府的抚恤金的故事,在小说反映的主题上,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小说是通过描写主人公上校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反映哥伦比亚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军事独裁的罪恶。但是如果从小说故事的情境模式角度出发,则可发现小说蕴含着一个“等待”的母题。由此出发,本文拟从小说主人公的心理体验,时间感知和行为展现三个方面来揭示小说中“等待”母题的审美内涵,以期对小说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作为文学母题的“等待”

母题是主题学中的一个概念,德国学者弗伦泽尔曾说:“‘母题系指一个较小的主题单位,它不包括整个情节或故事脉络,而是在其自身内形成内容和情境有关的一个元素。”并说:“一个或几个母题構成了唯一的主题实体。”威斯坦因也认为:“母题一般与情境有关,主题一般与人物有关。主题通过人物具体化,母题则出自情境。”另外,M.H.阿伯拉姆在《简明外国文学词典》中也有关于“母题”的界定,他认为,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一个事件、一种手法或一种模式,它也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①由此,可以总结出母题的基本特征: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母题的关键在于该因素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能够反复地为文学作品所采用。

“等待”作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情境模式,其表现为人的情感追求或是人生价值追求常常通过期待主体等待或期待某个对象的出现来实现,并在这一过程中抒发处于这种情境状态之下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态。这一情境模式无论在叙事性文学作品还是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统摄性。“从横向,共时性的维度来看,在等待这一情境模式下,很多题材或形式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被统摄在这一模式之下,而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期待和守候构成了一种在文学史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精神现象和人类基本行为,因此这种等候的情境模式具有了母题的性质”。②由此观之,在《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同样具有“等待”的情境模式。作为等待主体的上校花了一生的时间来等候政府的抚恤金,在等待的过程中,他经历着生活的艰难以及种种等待的煎熬和矛盾,这种希望和绝望相交织的矛盾心理在小说中都有艺术化的体现,因此,从故事的情境模式上来看,小说也表达了“等待”这样一个主题。

二、希望与绝望相交织的心理体验

由于等待是带着希望开始的,而等待的结果又是不确定的,因此,等待主体在心理上必然是一种希望与绝望相交织的复杂状态,作品对于这种复杂心理状态的表现,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一)希望中的绝望

等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有“待”而“等”。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人会因为希望而去等待,这种希望存在于明天。由于等待的结果并不确定,因此“等待”一词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性的概念。等待的结果可能会实现,因此,在等待过程中,希望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一结果只能在未来到达,而未来却带有一种绝对性和无限性。“人只能生活在此刻,而希望却都在下一刻,等到了昨天希望中的明天,却发现仍旧处于又一个明天前的今天,人与强大的时间抗争最后只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③未来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和张力,而这种等待的过程中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就造成人内心强烈的失落感,进而产生焦虑,困顿,忧伤等内心体验。在小说中,上校对于抚恤金的等待也是如此,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比如小说中写道:“下星期五他又去等船,回家时又和往常一样没拿到盼望已久的信。‘我们等够了,这天晚上妻子对他说,‘像你这样等信,一等就是十五年,真是有一股牛的耐性。”④在这一段中,通过上校妻子的话,可以感受到在这十五年漫长的等待中,人物内心的焦虑和绝望之感。

(二)绝望中的坚守

作为文学主题的“等待”,从心理实质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缺失性心理。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有7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未能满足,都是个体的缺失,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缺失性的内心体验。⑤等待也是如此,在等待的过程中,由于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主体便自然的产生了缺失性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会带来怨恨,焦虑,孤独心理,甚至使主体产生放弃的念头,然而主体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其对于这种负面情绪和心理的克制也就是其内心的超越,是其应对这种缺失性心理所产生的行动。“长时间的守候就是一种坚守,是对灵魂的磨砺,是对意志的锻造。”⑥小说中的上校就是这样一个守望者的形象,在生活极为窘迫的情况之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抚恤金的等待。比如在小说中,当律师给上校的答复是让他继续等的时候,上校的回答是“不要紧,这么长时间都等过来了,还在乎这点时间。”⑦十五年的等待也成了上校坚持内心价值的体现。

总之,等待这一主题展示了人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状态下的心理体验,当人在处于绝望的境地仍能坚持守候时,这种守候和等待本身就上升到了价值的高度,小说通过对上校复杂的心理表现,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也通过上校的坚守,展示了主人公坚韧的品格之美。

三、悠长而敏锐的时间感知

在等待过程中,时间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等待时间包括客观等待时间和主观等待时间。客观等待时间即实际等待时间,它是客观的,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主观等待时间指人们感知到的等待时间,它是主观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在等待过程中,主观时间比客观时间更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和决策。小说对于这种主观时间的表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就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时间。其具体表现为:

(一)悠长的主观等待时间

在等待的过程中,由于等待主体的无所作为,被动等待,时间在人的主观感受上就会无形中被拉长,变得悠长起来,给人一种“一日三秋“之感,呈现出时日漫长难以消磨的情形。在小说文本中,对于这种悠长的主观时间有明确的表现。例如在小说开头部分就写道:“已是十月。他已经度过了太多这样的清晨,可对他来说,这天的清晨还是一样难挨。自上次内战结束以来过了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而等到的东西屈指可数,十月算是其中之一。”⑧在这一段中,用了“太多,已经,还是,难挨,五十六年”这样的字眼,给人以一种时间漫长,难以消磨之感,表现出上校内心的煎熬。

(二)敏锐的时间感受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只有人才拥有时间。“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⑨这种被动的等待,使得人由时间的流逝转向自己生命的变化,等待中主体的生命意识的不断显现使得其对时间季节变化异常敏感,经常感叹“逝者如斯夫”,对逝去的时间表示了无限的追忆和伤悲。在小说中上校的妻子慨叹镇上过世的人,上校也慨叹同他一起参加过内战的同伴们相继去世,这种由时间流逝而导致的人的生命的消逝给了他们无限的追忆和伤悲。

四、等待过程中的行为展现

等待作为一种缺失性的内心体验,给等待者以诸多复杂的心理感受。等待者的希望渺茫,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这种缺失所带来的情感张力。小说中,上校通过喂养斗鸡来缓释这种情感的张力,也通过发烧时产生的幻觉来发泄内心的煎熬。

(一)喂养斗鸡

在小说中,喂养斗鸡是上校主要的行为表现。笔者认为小说中上校喂鸡的举动,实质上是其缓释情感张力的一种方式。首先,这只斗鸡是上校的儿子阿古斯丁生前留下的唯一遗产,是其儿子的化身。上校对这只斗鸡十分珍爱,比如在文本中写道:“星期四,上校本来打算在吊床上躺一整天,可还是起来去侍弄那只公鸡。”⑩可见,上校对于这只斗鸡是非常重视的。不仅继续投身于儿子的斗鸡活动中,而且还时不时和斗鸡聊天。这种看似滑稽可笑的举动,正反映出上校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上校通过与斗鸡对话,来打发百无聊赖的生活,使得内心这种孤独和凄凉之感得到缓释。其次,这只斗鸡是上校一家人的希望,和政府的抚恤金一样,可以改善其窘迫的生活。在小说中,这只斗鸡被称为是“全省最棒的一只公鸡”,其价值大概值五十比索,在斗鸡会过后,他们就能将鸡卖个好价钱,进而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上校将生计寄托在这只斗鸡身上,斗鸡是上校生活的希望,因而他才会让自己忍饥挨饿来喂养这只斗鸡,并期待其在斗鸡会上获得胜利。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斗鸡其实就是上校所期待的政府抚恤金的另一个缩影,在这只斗鸡身上寄托着上校的希望,它和抚恤金一样都能改善上校一家的生活,然而,这只斗鸡直到小说的末尾都没能卖出去,它和抚恤金一样成为了上校一直的希望和期待。最后,笔者认为,喂养斗鸡也是上校的一种等待方式,在漫長的等待过程中,上校找到了另一种能够打发时间,充实生活的方式。另外,上校喂养及出卖斗鸡都是其主动的行为,这与被动等待的抚恤金形成了反差,因此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缓解上校因等待抚恤金而产生的焦虑和忧伤绝望的心理。

(二)幻觉

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个体往往会出现某种奇异心理,如产生错觉、幻觉。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人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潜意识会被压抑下来,如海底冰山一样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而梦幻正是使这种潜意识得以释放的一种方式,也是长久的等待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在小说中,作者也描绘了上校的幻觉。通过对幻觉的表现,从侧面反映出上校因长时间的等待而造成的压抑感。比如,小说写道:“他发烧了,觉得自己像是在一个明胶池里旋转。有人在对他说话,而他躺在革命军的行军床上答着话。‘你在和谁说话?妻子问他。‘和那个扮成老虎跑进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营地里的英国人呗!上校答道,他烧的厉害,在吊床上翻了个身,‘他是马尔伯勒公爵。”这是上校在发烧时产生的内心幻觉,这样的幻觉表明在上校的内心中依然清楚地记得内战的经历,这种经历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幻觉是上校经历了长久的等待而在内心产生的心理补偿。内心需要的缺失,使他不断回忆起内战时的经历。可以说,上校对于抚恤金的等待,其实是他对于自己年轻时内战经历的一种确证,是其身份的象征。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抚恤金也就成了上校自身价值的体现。

总之,等待者的行动其实是其内在心理的外显,而行动也可以缓释等待者内心的压抑和焦虑之感。在上校的行动中,无论是喂鸡还是幻觉,都可以展现出上校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种寓情于事的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体现了主人公的行动之美。

等待的心理是人类的共性,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现实中的等待作为一种对象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表现时,它就具有了一种审美的意味。等待主题是从文学作品背后隐含的情境模式来确定的,它反映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马尔克斯的《上校无人来信》写的是一位上校晚年等待抚恤金的故事,它同样符合“等待”这一主题的情境模式。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表现主人公在希望与绝望交织中的矛盾心理,悠长而敏锐的时间感知以及在漫长的等待之下所作出的行动,展示出了“等待”这一主题独特的审美内涵,也增强了小说自身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M.H.阿伯拉姆,著.曾忠禄,等译.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②孙董霞.候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母题模式[M].昌吉学院学报,2010(6).

③曾如刚等.论《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3).

④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31.

⑤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97.

⑥孙董霞.候人母题研究——以先秦两汉诗歌为例[D].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38.

⑧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1.

⑨陈淑静.柏格森的时间理论[D].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13.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2]M.H.阿伯拉姆,著.曾忠禄,等译.简明外国文学词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4]孙董霞.候人母题研究——以先秦两汉诗歌为例[D].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杨菊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等待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陈淑静.柏格森的时间理论[D].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承菊.略说主题学[J].烟台大学学报,1988(1).

[8]曾如刚,等.论《等待戈多》的等彷主题[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9]孙董霞.候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母题模式[J].昌吉学院学报,2010(6).

猜你喜欢
等待行动张力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张力
张力2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