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2018-03-27 15:41李睿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老狗

李睿

摘    要: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老狗》再到《塔洛》,西藏导演万玛才旦不断思考着西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始终探寻着西藏文化的出路。《老狗》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现代文明对西藏传统文明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西藏文明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分析影片的同时,对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做出简要的介绍。最后,将导演对西藏文明今后发展所做出的思考进行简单概括。

关键词: 《老狗》    西藏电影    万玛才旦

西藏电影,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西藏电影,这类电影大多反映的是西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在建国初期出现较多,例如电影《农奴》就是反映了解放军对西藏农奴的拯救,还有就是体现民族间的大团结。二是对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的展现,西藏拥有着中国西南部的广阔土地,地广人稀,他们的生活习俗以及秀丽的景观是不为人所常见的,西藏的神秘性吸引这我们去探寻这片很少踏寻的领域,所以一系列反映西藏景观的电影出现,例如《盗马贼》《可可西里》以及近年的《冈仁波齐》,这些影片无不展现着西藏的奇特风光。三是以西藏地区的历史为主要内容,对一些伟人和伟绩的追忆和赞颂。四是对西藏文化的思考的电影,这也是民族化的电影。这类民族化电影大都是西藏本土导演拍摄,体现了他们作为西藏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比较而言,是更纯正的西藏电影。当然,这种纯西藏电影的发展得益于西藏本土导演的努力,万玛才旦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从《静静的嘛呢石》到《老狗》再到《塔洛》,万玛才旦不断思考着西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始终探寻着西藏文化的出路。

一、对藏族传统的背叛和坚守

在西藏,文化和宗教可以说是同义语。西藏的宗教是藏传佛教为基础,是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苯教相融合而成。在原始苯教中,藏族人对大自然有着崇拜之情。这与汉族祖先崇拜相近。对山川、草木、花鸟的崇拜,主要来自一种对不可知力量的崇拜。人们不能把握和真正的了解大自然,便对这种神魔莫测的力量心生崇敬之情。西藏人民还对动物的崇拜,这种崇拜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某种动物成为了他们生存的基础,例如藏族人对牦牛的崇拜。“早期西藏人大多过着游牧的生活,耗牛是生活中最不可缺的,即使迁徙的工具,有时生活中肉、奶等必需品主要供给者。因而,在西藏到处都能体会到高原民族对耗牛崇拜的热情,如高山路口供奉的牛角,寺庙跳神的耗牛舞,牛头人身的神祇等。”①

西藏是一个泛神的地区。这种对万物的崇拜就体现出了苯教中“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思想。因为“万物有灵”,所以在西藏会有各种的“神”,天有天神,风有风神,云有云深,水有水神,当然山也有山神,诸如此类。

在西藏,作为神山之首的冈仁波齐,人们自然不陌生。除此之外,“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缺少神灵的眷顾,尤其是大大小小的高山雪峰,如传承神谕的英武神灵常年守护在此。”②在《老狗》中也出现了山神。老汉在经历了儿子卖狗、同乡人买狗和小偷偷狗之后,无奈之下将老狗放生在神山。选择放生到神山,因为西藏文化传统认为一草一木都是属于神山的,不能占为己有。但是在放生之后,同乡人却告诉老汉他的狗在镇上老王那里。老汉反驳他,同乡人却反而说他“在做梦吧”。也许老汉真是在做梦,对于他这个虔诚的教徒来说,拿走神山上的东西是对宗教信仰的违背。这个情节颇有意味,正如之前所说,藏族的宗教信仰深入骨髓,但是拿走神山上东西的这种行为却恰恰体现了相反的情况。同时这里老汉是在神山上“放生”了藏獒。藏族一直有放生的传统,街道上常看见有被放生的羊、猪等。这一情景也在《老狗》中出现过。“放生”的“藏语叫‘次塔尔。‘次意为‘命,‘塔尔意为‘闯关或者‘赎出的意思。‘放生,就是善心人把即将被宰杀的动物,从屠刀下救出来,让它重获生命,以及出于平安吉祥的祈愿选择一些动物终生不役和不允宰杀,以使其自由地活着直到自然老死的一种习俗”③。就算是老藏獒离开了神山,跑到街头上也是不能任意抓来买卖的。影片中的当代人并没有遵守传统,寓意着现代文明在进入西藏之后对藏民的影响。

片中曾出现一次意味深长的广播④,在贡布把老藏獒卖掉以后。

“这家伙很差劲,牲口全卖了,儿子跑掉了,老婆离开了,阿妈不理了。”

“是吗?那他自己在干吗?”

“有时像个疯子,有时像个白痴,儿子跑掉了,天天喝醉,大庭广众丢人现眼,口水鼻涕一起流,脸裤腰带都收不住。啊,啊,还真是丢脸啊,不光是丢脸啊,还丢了全村人的脸,啊,啊,那种人真实丢自己面子,不只是丢自己的面子,而且还丢大家的脸,到最后,让大伙都受难受啊。”

“你们就没有教育教育吗?”

“怎么不教育?他还发誓呢,对着苍天父母,对着神圣三宝,没有他不敢说出口的,到头来还是老样子啊。”

之前谈到,牛羊马是藏族人生存的保障。而广播里的“这家伙”却卖掉了所有的牲口,“对着苍天父母,对着神圣三宝,没有就是这样一个他不敢说出口的”,然后他变成了“有时像个疯子,有时像个白痴”的人,这是因为他失去了“本”,失去了精神的支撑,失去了作为一个藏族人应该固守的东西。这段广播放在贡布卖狗之后,是颇有讽刺意义的。这是借广播之口说出了导演对这种卖狗行为,或说是丢弃传统行为的不耻。

万玛才旦的电影一直都在探讨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認为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其中令人十分痛心的是对人心的腐蚀。在影片中,先是贡布背着父亲卖狗,如果说贡布只是担心老狗被偷所以去卖狗,那么同乡人主动提出要买老汉的狗(而且是反复提出要高价买这条老狗)那就是对传统彻彻底底的抛弃。老汉说同乡人的父亲手下曾有十几只凶猛无比的藏獒,而且是出了名的爱狗,而他却干上了贩狗的事情,并说“你一点都不像你的父亲,甚至连长相都不像”。这种爱狗与贩狗反差体现出了老汉疑惑和悲伤。

片名《老狗》,其实非动物,而就是“老传统”的代指,也就是传统的藏族文化。之所以是“老狗”“老传统”,一方面西藏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且富于特色的文化;另一方面,这种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比显然是“老一辈”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现代进程而显得无力,也体现出很多的无奈和辛酸。与此相对应的,影片中的老藏獒自然成为了传统的象征。以藏獒的命运贯穿全片,这只老藏獒自然是一个线索。说到藏獒,老汉说“藏獒是牧人和羊的朋友、是牧人的宝。”在藏族传统中,藏獒如同“上天派来的使者”,“在古老的传说里,它还被神话为英勇护主的保护神、代表忠勇与正义的复仇者。”⑤关于藏獒的故事在西藏有很多,对于西藏人民来说,藏獒如同“救世神犬”。“许多藏族同胞将这种忠诚勇猛又能看家护畜的猛兽视为家庭一员,即便它死后也不准剥皮吃肉,只能像对待家人一样挖穴掩埋。”这足以看出藏獒在藏族人心中的重量。正如影片所反映的内地人开始喜欢养藏獒,藏獒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贩藏獒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不过“如果有外地人想要购买,有的藏民当时即会反问:‘卖孩子你要不要?”⑥,影片中的老汉也同样说了类似的一句话“卖掉老狗不如买掉我”,从这里更能体现出藏族人民对藏獒的爱。这种爱与家人无差,但是影片却恰恰是走向了反方向,将它任意的买卖,在利益面前出卖了它。

老汉曾问:“狗是牧人的宝,城里人养狗干什么呢?”对于藏獒来说,它的勇猛是来自雪域高原,来自西藏这片土地,如果去了内地,成为了有钱人的宠物,那么它的野性又怎么还存在呢?有句俗话说的是“一方水养一方人”,在我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藏獒,如果藏獒离开了西藏成为了宠物,那么它也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藏獒了。在影片中,贡布带妻子进城看病时曾出现一直断腿的狗,就颇有意味。正如之前所说,藏獒在影片中是一个传统的象征,那么在影片中藏獒的价格从一千到三千到四千再到最后的两万,是不是也意味着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内地人买藏獒是否又可以得出在外者眼里,藏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一种文化?在老汉那里得到了答案:“不卖”。这句话在片中从头至尾出现过很多次,一是体现了老汉的决心,他是不可能卖狗的;二则是他认为藏獒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它是无价的。由此可见看出了老汉对藏獒所指代的传统的坚守。

导演运用视听语言塑造了老汉这样一位藏族传统文化的坚定的维护者。从“贡布进程买狗”和“老汉进城赎狗”两个镜头就可以体现出来。贡布进城的时候声音主要是摩托车的轰鸣声、汽车声等,特别是摩托车声持续不断显得异常的嘈杂;而老汉进城赎狗时的声音虽然也会有摩托车声、叮叮咣咣的敲击声,但是这些声音退居在藏族歌曲、马蹄声之后,处于次要的位置。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音乐,这是藏族传统史诗《格萨尔》的传唱。对于《格萨尔》,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早在7世纪之前,格萨尔王的故事就开始流传,约在9世纪时,故事内容趋于完整。”⑦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在很久以前的藏族地区,妖魔鬼怪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拯救苍生,格萨尔王来到人间,为民除害并造福百姓。格萨尔王在藏族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格萨尔王故事的文本、歌曲数不胜数,藏族人们通过这种传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导演用这首《格萨尔》来作为老汉的出场背景音乐,褒扬之意不言自喻。

除了声音之外,两个镜头内的影像信息充满寓意。前者贡布进城的画面里有许多摩托车、大货车、小轿车,或是停在路边或是正在行驶,整个画面挤满了这些“现代”的东西;而后者,老汉进城时的画面则显得干净的多,路面也没有之前那么泥泞,除了远处一辆停靠在路边的汽车和一辆行驶的摩托车外,整个画面完全是以老汉为主体,而没有其他杂乱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贡布骑的是摩托车,而老汉骑的是马。通过这些对比,很鲜明地刻画出了老汉这个传统的形象。

贡布身份则要没有那么纯粹。"贡布"是藏语的称呼,即怙主的意思,梵文Mahakala(嘛哈嘎啦)。这位护法是大悲观音为救助世间苍生祛除各种障碍而化现的忿怒护法,在排忧解难、增长善心方面有巨大的功效。导演并没有将贡布塑造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的背叛者,而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人物。在家里他是现代的标志,因为贡布在家里时穿的并非是藏服,他也会玩台球;但是在城里他却是传统的象征,因为不管是哪一次进城,贡布都穿着藏族的衣服。其实贡布并没有丢弃传统,在他将老藏獒卖给老王之后,他并不是头也不回的走掉,而是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老藏獒,体现出一种不舍之情;对于父亲赎狗的行为他也没有反对,而是予以默认;夜晚小偷来偷狗,贡布对着逃往远处的偷狗贼大骂以及在结尾处他为了“老藏獒”把老王打伤,这一些足可以看出贡布其实并没有忘本,虽然他犯了错误(卖狗)但是依然是在传统一边的,也实现了自己的回归。

二、现代文明的挑战和自身传统的落后

虽说现代文明的确给藏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藏族文化是否能融入到现代文明也是影片能带给人们思考的问题。在影片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老王、多杰和先措,这三个人其实分别代表着经济、政治和文化。首先是老王,他作为买狗的商人,第一次出现是在贡布卖狗的时候。当贡布让老王出卖狗的价钱,他出到了一千元,而且还说这个数目不少了。要知道纯种的藏獒的价值绝不是这么少,但是老王却只说给一千,这其实是体现出在现代的经济领域是有欺骗甚至是欺诈存在的。其实,除了这一个情节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那就是一家人坐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播放着卖黄金的电视广告,“天呐!只要498元,制作工艺是黄金的十倍,价格连黄金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段将近两分钟的广告,把商业中的欺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一个在经济上的困难。第二是多杰,作为一个警察,他在影片里成为了一个政治的象征。他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分别是贡布卖狗和老汉赎狗,他像一个审判者或是一个秩序的维护者,正因为他的存在贡布才能把狗买个好价钱,也因为有他老汉赎回了狗。影片中,位于楼上的派出所也代表了一种地位,即高高在上。贡布和老汉去找多杰的时候都是从下边叫他,而没有上去,这说明他们与多杰的地位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第三是先错,姐姐作为一名教师自然是文化的象征,但是这种文化是现代文化,而不是传统的藏族文化。贡布和妻子去找姐姐的时候都是在校门口大门的栏桿之外等她,通过大门的栏杆将贡布、妻子和姐姐隔开,这其实和派出所处的情况类似,在门外而不再门内。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贡布、妻子和现代文化代表的姐姐其实在这里也意味着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融合的困难。

现代文明给西藏传统文明带来的种种不适,是否意味着要排斥这种异者?答案是否定的。西藏人十分重视巫术,如果是人生病了,他们也会去找巫师做法,以此来免除病痛。影片中父亲作为传统的坚守者,对于儿子下一代的问题他同样找人做了法术,但是正如他所说“做了很多法事也没一点用”。为了传宗接代而不得不借助于现代的科技(医院)。传宗接代意味着发展,而使用"法术"这种老传统已经无法解决发展的问题,所以在拒斥外界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他以求的延续。

除此之外,影片还反映了藏族地区男女平等的问题。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妻子仁措在影片中的话语并不多,说的话集中与她和贡布去城里看病的段落。两人来到医院门口,贡布让她自己去看,因为他羞于向医生说这种事,但是同样妻子也羞于说出口,但是她却没有拒绝的权力,而是贡布让姐姐先措陪她一起去。检查完之后,并不是仁措的问题,所以仁措的姐姐先措让贡布也检查一下,贡布只是让仁措上车,当仁措再次让贡布做检查时,贡布愤怒的说“你走不走”,仁措没有反驳而是坐上摩托车和贡布回家了。除此之外,导演通过特殊的构图也体现出了女性地位的低下。相反的,作为男性的贡布,当父亲屡次提起看病的事情,贡布不愿意提及,他不愿意接受检查和提起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想成为一个性无能的人,不想动摇他作为男性的权威。这种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在传统的藏族文化中是作为糟粕而存在的。

三、导演对西藏文明出路的思考

电影《老狗》的结局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老汉杀死了爱犬,这个结局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另一个版本则处理得没有那么激烈,而是将镜头停留在一堵残垣断壁上,墙壁挡住了老汉和老藏獒,镜片就此结束。但是第二版本中,从墙后传来的一声敲击声观众对于老藏獒的的结局也能预料一二。令人生疑的是:之前三番几次都拒绝卖掉狗,怎么最后他却把狗杀掉了?宗教里的大慈大悲,禁止杀生。作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者,老漢为什么会做出违背宗教的选择?导演万玛才旦在采访中说“我觉得这样更合适,更直接,这结尾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说控诉时有点严重了,这个结尾对观众来说我觉得更震撼”。⑧可能也正是这种震撼才能给观众更多的思索,思索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得失。

曾经宗教的教义、千百年以来留下的传统深入人心,成为构成藏族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而面对现代文明的滚滚浪潮,藏族人的价值观被悄然改变,甚至是颠覆。在万玛才旦的另一部电影《塔洛》中,影片开头出现过一个长达3分钟的塔洛背诵《为人民服务》的段落,这篇《为人民服务》就可以说是塔洛价值观的一个缩影,起初他的价值观是健全的,他可以流利的把它背出来;但是影片的结尾,塔洛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再次背诵这篇《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却背的磕磕绊绊,背不下去了。这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变差了,而是他的价值观被破坏了,心里有了种种杂念,所以他再也不能如初时那样流利的背诵了。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在《老狗》中的那个贩狗的同乡人身上体现出来。而电影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冰山中的一角,现代文明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远不仅止于此。

这种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所带来的影响,也如同改革开放后新的文化涌入中国大众面对的种种问题:消费至上、享乐主义、物质终于精神等等。但这不是逃避或封闭的理由。万玛才旦曾在一次导演访谈中谈到《老狗》的结局,影片结尾老汉在墙后解脱了老狗,对于这样的结局,万玛才旦说“像《老狗》啊什么的你已经回归不了了”⑨。其实面对来势汹汹现代文明,藏族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在影片《老狗》中结尾片段似乎给出了答案,那个老汉、贡布一直没有踏上过的“派出所”,因为贡布为了狗和老王打架的事情,贡布和老汉最终进入了那个地方,这是否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现代文明和西藏传统文明的方法,那就是只有当自己重视并珍视自己文明的时候才可以与现代文明“平起平坐”,这也正如导演所说“我希望我的镜头能够记述,故乡的人在很多时刻能够坚守的那份尊严”。

现代文明慢慢地向西藏文明渗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现代文明对西藏文化侵蚀的同时,也同样看到西藏文明自身存在的问题。片中时常会传来老狗急促的呼吸声,这种呼吸声是衰老的象征,这也正是意味着作为传统的西藏文明,进过千年的发展,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新时代潮流的无力。没有人会固步自封,大家都在讲求与时俱进,西藏文明亦是如此。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改进,西藏的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代文明给西藏带来的最大益处就在于经济的迅速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地方人民的建设对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现如今,西藏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风俗发展了旅游业,每年接收大量的游客,对于提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面对现代文明的洪流,在求新的同时,同样需要坚守西藏自身的传统文明,让现代与传统能够共生共存、互惠互赢。

注释:

①刘伟.告诉你一个真西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38.

②⑤⑥⑦董恒年.美丽中国系列:美丽西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4.10:44,179,181,138.

③高城.藏族“放生”习俗[J].寻根,2015(1).

④此处所说的广播,是指用广播形式播出的藏族知名艺术家的讽刺小品.

⑧⑨龚艳,万玛才旦,袁海燕.当我们在谈万玛才旦时我们在谈什么?——万玛才旦导演访谈[J].贵州大学学报,2017(2).

参考文献:

[1]董恒年.美丽中国系列:美丽西藏[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4.

[2]刘伟.告诉你一个真西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才贝.《老狗》:藏族知识分子电影[J].西藏艺术研究,2015(2).

[4]龚艳,万玛才旦,袁海燕.当我们在谈万玛才旦时我们在谈什么?——万玛才旦导演访谈[J].贵州大学学报,2017(2).

[5]高城.藏族“放生”习俗[J].寻根,2015(1).

猜你喜欢
老狗
假如
行走的老狗
河道
门前的老狗
我家的老狗
一只老狗的人情味
Help Learners Use Their Sensory Channels Effectively to Learn English
Help Learners Use Their Sensory Channels Effectively to Learn English
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