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2018-03-28 12:24陈建茹
传播与版权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公众

陈建茹

在我国,新闻媒体扮演着舆论工具和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双重角色,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是新闻媒体要顾及和注重的,其中社会利益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因此,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危机,电视新闻媒体应明确自身责任,营造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的舆论空间,增加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新闻,压缩负面的、粗俗的新闻,更多地为大众提供关于衣食住行、消费、物价等民生信息,更好地实现“三贴近”原则,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和社会效益。

一、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互动性,不能吸引观众

缺乏互动性,不能吸引观众,这是传统民生新闻发展至今一直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查阅相关媒体资料,并调研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特色与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很多电视民生新闻的播放缺乏公众互动性。一般情况下,电视民生新闻由主持人进行第三方描述,缺乏当事人的直接参与和面对面的沟通,这样的新闻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当然也无法走进人们的心里。因为缺乏当事人的参与和面对面交谈,会让人怀疑民生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也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突出问题之一,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公众收视率。所谓的同质化现象,简而言之,就是抄袭现象,导致趋同。也就是说,在新媒体发展与裂变的形势背景下,社会上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人民生活一旦发生一些变化比较大的事件,会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得到各类媒体的关注。各类媒体会迅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与扩散。先入为主,播放与扩散比较快的媒体,其收视率就不言而喻。

(三)内容低俗

陈词滥调,内容低俗泛滥,违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初衷。这是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问题的存在,直接加速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不良发展。有的电视民生新闻甚至不择手段,通过一些暴力、色情、敏感性词条等作为信息的界面,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科学技术及其水平在不断进步,但是有关人类的思想道德与个人修养,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拷问的问题。

二、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

(一)注重特色创新,打造优质品牌

为了消除新媒体环境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不良影响,电视民生新闻应该不断追求创新,求新而不趋同,积极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在发展途径、信息传播内容与方式、渠道等方面着重实现特色创新与发展,给自身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避免空洞和大众化,避免狭隘和肤浅化。这是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民生新闻不应满足于观众对突发事件、奇闻趣事的信息需求,还应保持对公共新闻、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等的关注。现在的民生新闻节目出现浅薄、迎合等不良倾向,其主要是针对车祸、闹事打架、跳楼、跳桥、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对具有重大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或避而远之,或不予深究。民生新闻需要帮助受众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公众如何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是让他们阅读这些问题。例如,《新闻夜航》作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体的背景下率先实现了从电视、手机和互联网三大平台对民生新闻进行同步直播的播报方式。这种方式弱化了电视新闻报道单一的部分问题,充分考虑到各个年龄阶段受众群体的性格特点,在激发民众兴趣的基础上还可以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节目的热情,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公共新闻概念的提出,与“民生新闻”有区别但并不冲突。“民生新闻”是关怀民众,情为民所系,“公共新闻”则是尊重公民作用,想办法提高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务中的能力。两者关注民生的宗旨异曲同工,而表现主体、价值取向、新闻解读各有侧重:在表现主体方面,“公众”不同于普通的“民众”或“大众”,“公众”涵括社会精英群体和普通大众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各阶层群体,而“民众”则着重突出其平民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公共新闻的传媒视点站在公众的立场,保持了在精英视点与平民视点之间的平衡,关注的领域不囿于平民阶层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圈子而转向更广阔的公众生活领域;新闻解读方式上,公共新闻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尽可能地提供建议,帮助公众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设法提高公众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避免话语权垄断,构建互动的平台

媒体的天职是报道事实的真相,舆论监督不是媒体的审判。实际运作中,一些媒介在无形中错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如有的充当司法部门肆意干涉内政,有的充当中介机构。这种记者错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如“在记者的调解下,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已经成为此类新闻的标志性语言。从本质上讲,记者在这里已经从新闻的“记录者”演变为事件的“当事人”,将媒体赋予的“权利”演化为“权力”。这种话语权的垄断现象事实上将电视节目“民生化”概念不恰当偷换,阻碍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正向发展。

(三)要坚决抵制片面强调“收视率”的重商主义,反对新闻的商业化、娱乐化、低俗化

民生新闻强调的是采用平民化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但是,在采集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时,电视媒体不能忽略民生新闻应具有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角度看,现在许多民生新闻节目制作粗糙,内容和镜头不注意删减,甚至为了让镜头更有“现场感”,故意在拍摄时让镜头晃动,更有甚者,在收视率的驱动下,一部分民生新闻不惜歪曲事实真相,将新闻事件过程渲染造势,频繁地炒作,这不仅破坏了民生新闻的民本形象,还会逐渐丧失在公众面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民生新闻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栏目形象,提升栏目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塑造公信力。例如,以《寻找王》为例,浙江卫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推出全国首个以寻找为特色的大型公益类栏目,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十亿人帮你寻找”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色彩,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关注。

其次,针对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民生新闻节目创作应创建自己的地域特色,制作应多样化。在制作方式上,采用组合报道为特色的报道方式,即形成:“动态+事由+背景+发展现状或趋势+演播厅穿插分析”的报道框架。节目以虚实结构展开,环环紧扣,步步揭开事实真相,当场戳穿造假骗局。暗访涉及市民最为关心的领域:房产消费、保健产品、医疗卫生、美容机构、中介机构、食品安全等。以食品健康安全为案例:一线记者在采访中以普通民众身份与卖假制假者直接面对,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后期制作时,记者借助电视跨越时空的蒙太奇手法,并辅之以特技、现场同期声、字幕、解说等多种表现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以此唤起寻常百姓警觉食品掺假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净化餐桌食品安全。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首先,只有从理论上把握新闻规律,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编辑、节目主持人、记者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充电、培养,加强理论学习,在编辑、制作与播出手段、流程以及传递内容等方面敢于冲破固有瓶颈,不断创新理念,提升自我,才能使节目办得越来越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出色主持能力,恰恰来源于其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生涯,这些都是地方节目制作者的良好表率。

其次,只有在时间上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驾驭节目。因为工作强度的原因,特别是地方台,目前民生新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刚出校的年轻人,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实践经验,记者现场拍摄、提问与讲述能力也不尽人意,这使得节目的独家性、现场性以及视角、深度等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用敏感之心去发现,培养反映迅捷、观察准确的能力,对技术设备、仪器的使用要更加纯熟,并能很快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和环境,同时掌握并会运用一定的数字新媒体的应用技术。

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是一种十分值得关注的新闻现象,它反映了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报道发展的重要趋势。电视民生新闻响亮地提出了关注民生、报道民生的口号,让新闻节目内容向民本、人本回归,并开拓了很多的新闻样式。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同样应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进而及早清除阻碍民生新闻发展的绊脚石,让民生新闻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之,民生新闻节目是容易受到受众和市场双方青睐的节目,也是容易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取得平衡的节目。因此,在当前新媒体演变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未来是光明的,但一定要从自身角度打开突破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幻的媒介发展中找准定位、找准方向,才能获得更为有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融媒体时代的模式创新,成为正确舆论导向最有力的发声者。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