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剧团”作品风格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2018-03-28 17:03张秀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剧团抗日抗战

张秀丽,张 见

一、拂晓剧团成立的历史背景及活动内容

1938年全国抗日形势紧张,为打击日寇的嚣张侵略气焰,中央号召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加强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力度,于1938年3月15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此时代背景下,彭雪枫受命组建了拂晓剧团。拂晓剧团是一支从事敌后抗日文艺演出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最初隶属新四军第六支队,1941年1月编入新四军第四师,他们编演了很多文艺节目,并以此为武器打击瓦解敌人、团结教育人民。

“拂晓剧团”的宣传活动,除了常规抗日文艺演出,还包含其它几个方面的活动内容。第一,在淮南、淮北等地成立艺人救国会,举办抗日艺人培训班,把当地老艺人组织起来帮助他们编演抗日新节目。[1]作品《嫦娥冤》就是拉魂腔艺人根据淮北的真人真事编写的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第二,配合部队做抗战掩护工作。1941年拂晓剧团以演出来掩护中共蒙城县委、县政府和警卫连撤退。第三,剧团还配合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扫盲活动。如在敌人大扫荡期间,剧团演员下连代职,给战士上文化课,进行扫盲活动,一边教唱抗日歌曲,一边教战士识字。第四,农忙时帮助根据地人民抢收抢种,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第五,拂晓剧团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和学习,经常邀请音乐家来剧团指导工作。

二、 拂晓剧团的“文战”作用

1936年毛泽东在《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用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意停止内战者,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2]在毛泽东 “文战”思想的影响下,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文艺宣传工作,并以此作为动员军民开展战斗的最有效的武器。“拂晓剧团”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抗战文艺团体,他们通过演出 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日本侵略者在华的丑恶罪行,鼓舞军民反侵略的勇气,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壮大了抗战革命队伍,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宣传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先进文化。 拂晓剧团创作并演出的作品雅俗共赏,体现了抗战文化、军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建设之硕果,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

(一)拂晓剧团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活动与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拂晓剧团为了激发群众抗日的决心,宣传抗日思想,演员们深入老百姓的村庄,教唱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为了宣传和鼓舞大量青年都去参军打鬼子,剧团根据真实的情况编创了话剧《丈夫去当兵》(原名是《谁去参军打鬼子,我就嫁给谁》),在该剧的影响下许多青年报名参军,壮大了部队军事力量。拂晓剧团的文艺宣传活动不仅是在敌后的根据地,他们还在 “黄泛区”进行巡回演出,向灾区人民宣传,帮助灾区人民战胜困难,鼓舞他们要坚强的活下去,并宣传党的抗日思想,许多灾民在剧团演员的帮助和宣传下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为抗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拂晓剧团在抗战中的宣传起到了鼓舞士气、团结军民、壮大革命队伍、提高军队文化建设等作用。

(二)拂晓剧团在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部队处境艰难,内外交困,对外有着强大的日本侵略者的武力战争,对内有国民党、汉奸亲日派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顽固反共派这三种不同势力,战争形势异常严峻。为了壮大抗日革命队伍,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有利力量,拂晓剧团在此期间承担了重要的促进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功用。

为了促进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拂晓剧团在鄂豫皖地区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抗日思想,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宣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才是唯一的出路,鼓舞群众参军打仗。拂晓剧团的文艺宣传让那些胆小的、受日本人欺凌的穷苦老百姓鼓起抗日的勇气,团结了那些处于观望态度的抗日中间力量,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拂晓剧团的建立是维护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拂晓剧团的文艺演出宣传活动不仅在根据地内部,他们对国民党友军也进行了统一战线宣传,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和分裂活动。如为了团结东北军何柱国部参加共同抗战,拂晓剧团演员前往该部驻地演出,出演了以东北义勇军抗日为题材编排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抗日节目。[4]

三、拂晓剧团作品风格特征分析

拂晓剧团是因抗战的“文战”需要而组建的,因此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抗战”这一主题,如《傻小子打游击》等。拂晓剧团编演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歌曲、戏曲、曲艺、舞蹈等诸多方面。

在歌曲作品方面,因为要凸显“抗战”主题,所以很多歌曲的歌词都充满了倾诉性,有叙事曲的特点,其旋律跌宕起伏充满抒情性。以他们常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为例,该曲歌词是作曲家张寒暉通过走访东北难民,听取了各界受苦人士的血泪心声而写成的,曲调上运用了定县秧歌中的“大悲调”改编而成。从歌词内容和情感的脉络来分析,全曲有三个层次。第一部分,……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部分充满抒情性,旋律优美,表现了家乡的美丽、富饶的景象。第二部,……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整日价在关内流浪!这部分讲述了日军侵略带来的深重灾难,充满叙事性。第三部分,抒发了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哪年?哪月?……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的感觉,打动着每一位听众,燃起士兵打回老家的战斗决心。类似的具有倾诉性、叙事性的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另外,拂晓剧团为了激起军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力,剧团演员演唱和教唱了大量进行曲风格的抗日歌曲,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保卫黄河》等。其中《大刀进行曲》这首作品拂晓剧团演唱和教唱的颇多,这首歌曲在抗战8年中广为流传,是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发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表现了军民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这首歌曲运用了进行曲惯用的2/4拍,其结构短小,歌词朴实易懂,运用了许多附点节奏型、切分节奏型,并使用了大量的重音力度记号,听觉上更加的威武雄壮,让人有一种越唱越激动的感觉,极大的鼓舞了战士的抗战斗志,表达了集体的力量和共同的决心,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易学又不失艺术性,该曲歌词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拂晓剧团演员们除了演出当时盛行的抗日作品,还参与了一些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工作。他们有对戏曲传承、保护和创新,尤其是针对国粹“京剧”——拂晓剧团运用了“旧瓶装新酒”的理念,搞起了旧形式新内容的“京剧改革”,如《傻小子打游击》《刺寇》《新鸿鸾禧》就是用京剧曲调和唱腔改编而成的。除了京剧,每到一个地区拂晓剧团还用当地地方戏曲曲调、民间小调、歌舞等创编抗日题材的作品,这样一来作品就更易被群众接受和传唱。“拂晓剧团”作品创作凸显了地域文化特征,所创作和改编的作品符合了受众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的差异性。

四、拂晓剧团作品的创作风格特征与“文战”需要的内在关联性

(一)地域性

为了使演出的作品得到观众的喜爱并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宣传抗战思想、激励军民团结一致抗战的这一目标,拂晓剧团每到一个地方,演员们就深入乡村挖掘当地民间流传的艺术形式,学唱当地民间小调,通过剧种改良、剧目移植、取长补短的方式创编了许多“抗日”题材的作品,并运用当地人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为老百姓演出,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如拂晓剧团在安徽皖北地区活动时,由于该地区盛行拉魂腔、花鼓戏,拂晓剧团就运用了拉魂腔、花鼓戏的戏曲曲调改编并演唱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这种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创编方式,更易被受众接受,所演出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老百姓所传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文战”功用。

(二)通俗性

抗战时期新四军部队的绝大多数士兵主要来自那些受日本人、地主及资产阶级剥削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阶层,很多士兵甚至连字都不认识,这就意味着针对他们的演出作品要有“通俗性”的特点,这样易于理解,从而达到“文战”的功用。拂晓剧团在演出作品的选择、编排上考虑到其老百姓的接受能力,运用他们能够理解和喜爱的艺术形式来创编作品。如当面对的受众是当地乡村老百姓时,拂晓剧团在歌曲的歌词上会用当地方言俚语,曲调上用他们最熟悉的、流行的戏曲曲调,形式上用当地最流行的艺术形式来开展活动,甚至将当地发生的一些真人真事写进作品,如话剧《丈夫去当兵》。这样一来让听众就感到很亲切,也更加的贴近生活,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宣传抗战的“文战”功用。除了正规的演出和宣传活动,拂晓剧团文艺战士还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开展文艺互动活动,如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挑花挑子等,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处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三)实效性

由于抗战环境复杂多变,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其文艺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拂晓剧团为了取得“文战”的实效性, 其宣传活动内容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而随时变换,如对敌斗争的环境下上演《三江好》,该剧讲述的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三江好”这支队伍与日寇展开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的事迹。当部队需要教育时,剧团就会上演《流寇队长》。当需要配合整风运动时,剧团上演了苏联名剧《前线》。当需要加强根据地文化建设时,剧团编演了《风雨之夜》《红福临门》《云二姐》。当农忙时节,剧团演员一边帮村民割麦子,一边用他们熟悉和喜爱的“拉洋片”式的腔调边说边唱。在演出的形式上也有实效性的特点,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从舞台演出、广场剧,再到临时有任务用“卖梨膏糖”形式现编现演,应有尽有,比起传统的舞台演出有明显的实效性。

五、结语

拂晓剧团这支“部队之花”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文战”作用,巩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文化建设、壮大了革命队伍、促进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到之处与百姓建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在“旧瓶装新旧”理念的指导下,编演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深得军民的喜欢。

[参考文献]

[1] 曹晋杰.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7-52.

[2] 赵丽.抗战时期我党发挥文化作战功能的经验启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3] 王文莉等.抗战时期党的文艺事业与军队政治工作建设:拂晓剧团[J].大众文艺.2017(3):269-271.

[4] 吴云峰.新四军戏剧活动探析——以安徽地区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07(2):51-55.

猜你喜欢
剧团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抗日英烈马威龙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