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代守护故宫文物的家族

2018-03-28 09:27佚名
今日文摘 2018年5期
关键词:故宫文物

佚名

梁金生69岁,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两点一线,38年里搬了2次家,换了5辆自行车。“不喜欢跟人挤公交,一堵车他就急。”都是退了休的人,梁金生有一种妻子苏剑始终理解不了的急迫感,“他恨不得每天一出门,就能立马坐在故宫那间办公室里。”

他的生活轨道在文物和历史里穿梭。“我们一家五代人都在故宫工作,要论工作时长,除了皇帝,没有比我们更久的了。”2017年10月,在浙江卫视一档节目里,他一句话逗乐了台下的观众。到了岁末12月,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年轻人看了他家的故事,在微博上刷屏:“看哭了!”

退休前,梁金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他主持完成了故宫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清理,180多万件文物,精确到个位。故宫人叫他“大内总管”。

三十多年“翻旧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爷爷梁廷炜和父亲梁匡忠参与护送故宫文物南迁躲避战乱。1949年,梁廷炜又运送部分文物去了台湾,梁匡忠留在南京。“原以为跟以往每次迁移一样”,不想,家人分隔两岸。紫禁城运出的13491箱文物一分为三——南京、北京、台湾,“三个地方的箱子数加起来,最后对不上。”粱金生说,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东西无从查找。

那个年代,爷爷梁廷炜去台湾的经历,被认定为“盗窃国家文物罪”,梁家人被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1968年,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插队的牧场场长信任梁金生,推荐他在当地小学教书。知青返城时,他帮“从不求人”的梁金生办下了回城指标。“为了孩子,也得回北京。”场长劝他。梁金生想,“要回北京,就一定要回故宫。”1979年,31岁的梁金生因为年龄超标,考进了故宫唯一招收30岁以上员工的工程队。在工程队,他和泥、搬砖,当壮工。干了5年泥瓦匠,身体开始吃不消时,他调到了保管部,主要管理库房和账目。

于是,梁金生在故宫到现在,主要干一件事,管账。清官里的遗存按不同时期被编上了不同的编号。梁金生需要一件件核查,还要把不同编号的文物进行考证、理顺。“一件件核查,挺难的,但是钻进去,就像跟不同时期的历史对话。”从2003年到2010年,他主持了故宫第五次文物清理工作,卯足了劲儿“想给故宫做一本清清爽爽的文物账”。这7年时间,梁金生晚上做梦会梦见账本。“梦见账上对不上的东西,在梦里知道从哪里着手去查。”王硕协助粱金生管理账目,刚入宫那两年,她觉得梁金生挺严厉的。“七年文物清理,一百八十多万件东西,一件一件去找,每个数字一点一点算出来。”2010年,文物清理结束,他写了10万多字的验收报告。清理解决了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一部分没解决。总结会上,院里给他颁发了首个特殊贡献奖,可他不甘心。六十多岁的他没忍住,做报告时哭了一场。

眼下,梁金生正在核对的是《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这本书从故宫保管部的老人手里传下来,记载的是溥仪通过溥杰偷出清宫的书籍和书画。“只要系统里有,就说明当年失散的东西已经找回来了。”他专门选了一根大红色的铅笔,找到的文物,会在目录的名字上画一个红圈。书里记载了两千来件文物,画圈的不到两百件。2017年9月核对完一遍,反过头又开始复核。

“倚老卖老”

从1985年开始,梁金生开始写工作日志,到现在,巴掌大小的牛皮纸笔记本,摞起来已经是几座小山。在同事眼里,梁金生是故宫的一个支柱,“所有经他手的事儿,都有详细的记录。”

有一次,梁金生跟美国人谈判,对方一定要(借)乾隆大阅图。“不行,乾隆大阅图去年出国,今年刚回来,绝对不能给你们(展览)。”僵持不下时,美国来的同行在院子里跟故宫的外事“吐槽”:你们这个梁先生怎么这么死板?

他心里有条原则,为了这个,他不怕别人说他“倚老卖老”。在账本里埋头久了,对领导他也會“唱反调”。有一年,某部委到故宫来,要给可移动文物定价,“国家应该掌握一个博物馆藏品的价值”。“我说定不了,定了没意义。”他给领导举例子,“齐白石一个扇子,1952年买的,花了15块钱,写上15块,能代表什么呢?文物是无价的。”会议开了两天,梁金生犟了两天,最后没办。“调查文物的损伤情况,可以对决策者起到参考作用的工作,应该做。上面为了完成任务要做的工作,不能做。”

推着他往前走的,很多都是故宫外的普通人。1985年,民国时天津第一名医陆观虎的外孙潘大卫,找到梁金生,“要捐给故宫一对儿珐琅冰箱”。冰箱是故宫里流出的,陆观虎疼爱有加,天天用核桃油擦拭。文革结束后,潘大卫想让冰箱物归原主。“我们要给他一万块钱作为奖金,”梁金生回忆,潘大卫听见就蹦起来摆手:“不要,绝对不要,就写一个市民捐赠,名字都不要写。”也是在1985年,河南农民何刚,把在自家院子里挖出的一缸银器,全部捐给了故宫。当时文物贩子扛着一麻袋钱去找何刚,他觉得“东西是国家的,得给国家”。

“他们觉得故宫是那些宝贝最好的归宿,境界是这种的。”他把手向胸前抬了抬。

“我乐意啊”

“画卷打开,再卷上,连续见光,”梁金生皱着眉头,抖抖双手,“它承受不了。”上世纪90年代,一家文物单位曾向故宫借过一批文物用于展览。2004年,梁金生去看文物的情况,“妃子们穿的彩色花盆底儿鞋,(晒)成白色了。慈禧给狗做的狗衣,也成了白色了。”让文物休眠,成了他力推的一项制度。2005年,在梁金生的提议下,故宫通过了《关于文物保管的规章制度》。他最有成就感的,是把文物的休眠制度,写了进去。按照制度要求,凡是从库房里拿出来的“一级品”文物,展出结束后必须休眠3年,3年内不得再出库。

退休前,故宫开始做藏品的数字化。他好像觉得重任在肩,一夜之间学会了用电脑。他不仅学会了打字,还跟中科院合作,帮故宫开发了一套文物查询系统。退休返聘后,故宫没人给他记考勤。14年前买来那辆自行车还是每天7点从家出发,1个小时后,办公室的门被如约推开。

2008年,刚退休那会儿,返聘费每个月给980块钱。外面有人高薪挖他:“就给九百多你也干啊?!”他笑呵呵拒绝,“我乐意啊!”

“他像一块板子,就钉在那儿了”

梁骏印象里,父亲一年四季都是衬衣、西裤。“他活在自己的一套规则里,夸张点说,烟灰缸换了地方,可能都得急。”在家人看来,梁金生古板。老伴儿苏剑爱热闹,退休之后,不存钱,全世界旅游。梁金生只和她出去过一次,“有苏联情结,只俄罗斯那趟去了”。更多时候,在苏剑眼里,他像一块板子,“搁到故宫这一个地方儿,就钉在那儿了,拉不动。”梁金生对故宫以外的世界没有很大的热情。

梁金生有个心结,也是梁家人的心结——分散在北京、南京、台湾的文物能够真正聚一次首。儿子梁骏年轻时不理解,“在我看来,存在哪里都一样,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后来听父亲念叨多了,他开始明白,“对他来说,迎文物回家,就相当于等亲人团聚。”

(苏紫欣荐自《新京报》)

责编:天翼

猜你喜欢
故宫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你好呀故宫!
雪中故宫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梦回故宫
故宫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文物鉴赏